【2例地震伤致气性坏疽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气性坏疽会传染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09-1418-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肌肉坏死的一种迅速发展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是创伤外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院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期间收治2例气性坏疽患者,均救治成功。现将2例气性坏疽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典型病例,患者男,22岁,因“地震伤致右下肢疼痛、肿胀5d”入院。查体:T 39.2℃,P 134次/分,R 34次份,BP 92/54 mmHg。患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右下肢(大腿根部以下)肿胀明显、皮肤灰白,裂开约10cm×2cm,创面污染严重,有较多灰白色脓性分泌物,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冰凉,感觉、运动完全消失,挤压局部组织时有捻发感并有较多气泡从创口排出。入院后立即予以隔离,给予抗休克治疗,取分泌物送检。4小时后即在全麻下行右下肢大腿根部以下离断术,术后伤口恢复良好,术后22d该患者转外院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2 护理
  
  2.1消毒隔离:(1)患者严格隔离,设专人护理,病室内物体表面、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保持良好的通风,室温保持在22~25℃;(2)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为患者冲洗伤口或作手术时要穿统靴。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做到一人一用一换:(3)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采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注明感染)后交医疗垃圾场统一处理,并做好记录;(4)患者所用被服用干净的布类打包后送供应室采用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进行消毒、清洗;(5)截肢后的肢体,采用3%过氧化氢处置,用专用箱密封后,注明特殊感染后交火化场火化,并做好记录;(6)患者出院后室内用3%过氧乙酸熏蒸或喷洒,密闭24小时后使用。
  2.2病情观察:(1)术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每15-30min测BP、P、R、SpO2,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脉搏增快,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要注意有无中毒性休克的发生;(2)注意观察肢体伤口的局部渗出情况,肢体皮肤色泽、温度,动脉搏动及毛细血管的充盈时间,如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缩短,均表示肢体血运出现障碍,要及时报告医生;(3)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要定时翻身擦背,按摩受压部位,以促使血液循环,防止皮肤破溃;(4)做好会阴护理,特别是右下肢大腿根部以下离断术的患者,大小便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污染伤口,防止再感染的发生。
  2.3伤口的观察及处理:(1)术后伤口开放引流,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同时注意观察渗血、渗液的气味;(2)根据伤口情况定时用3%过氧化氢冲洗,每日换药1次,换药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4心理护理:(1)入院时患者因突遭巨创,情绪波动较大,此时应关心体贴患者,及时对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以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完善各项术前检查;(2)患者在疾病危重期间,求生欲望强烈,待病情稳定后开始考虑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家庭等问题,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至恢复期面对肢体残缺,诸多的生活不便更易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的心理。针对这些心理,护理人员应表示理解,并在生活上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倾听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告诉患者装假肢不影响外观还可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坚定患者的生活信心,使他们能够从悲观变为乐观,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5营养支持:(1)患者因术后伤口创面大量渗出。为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必要时应遵医嘱给予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静脉营养支持;(2)制订全面的饮食营养摄入计划。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加强患者营养,以利于早日康复。
  
  3 小结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1例患者痊愈出院,另1例患者转外院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治疗。通过对2例患者的观察护理,我们体会到气性坏疽的护理应把握以下几点:(1)严格隔离,严防交叉感染;(2)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3)积极有效的处理伤口;(4)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5)良好的营养支持。

推荐访问:气性 坏疽 地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