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脑梗死患者脑电图分析】 动态心电图能玩手机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83-01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B      2005年9月~2008年3月观察了80例经头颅CT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EEG)变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56~86岁,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
  1.2 临床表现:患者起病较急,以突发肢体偏瘫或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以局部肢体麻木感或局部运动障碍感并呈进行性加重。其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64例,功能受限轻度22例,中度24例,重度6例,言语障碍或失语8例,智力障碍10例,视力障碍、象限盲3例,定向力障碍2例,伴有痴呆、精神症状3例。
  1.3 CT检查结果:发病3天内80例中行CT检查30例,发现异常12例,阳性率为40%;5天以后检查68例,其中包括18例第一次检查结果阴性者,均发现异常。梗死灶位置分布于单侧基底节区43例,双侧基底节区15例,单侧脑叶8例,双侧脑叶2例,脑叶、基底节区多灶性梗死12例。病灶呈小的斑片状或斑点状低密度改变,直径小于20 mm的18例;病灶呈楔形低密度较大血管分枝样改变,直径大于20 mm的62例。
  
  2 EEG资料
  
  EEG描记方法:按国际10~20电极安装法放置头部电极,耳垂安置参考电极,时间常数0.3 S,高频滤波30 Hz,采用参考导联16道EEG仪进行描记,常规进行过度换气试验、睁闭眼反应、睡眠诱发试验。EEG结果:本组8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行EEG检查,部分患者多次复查。发病3天内行EEG检查74例,其中异常32例(43.2%),大致正常27例(36.5%),15例无异常,4~14天内行EEG检查,包括3天内未检查的6例,已检查的大致正常的27例和未见异常的15例,共48例中,有21例异常,即发病2周内查EEG异常53例,阳性率为66.2%,其中发病3天内EEG大致正常27例中,14例转为异常;15例正常者中有4例转为异常。2~4周后EEG异常者复查了40例,其中17例异常(42.5%),23例转为正常。4周后复查20例,3例异常,17例转为正常。脑电图变化特征表现为基础节律欠对称,调节调幅差,波形紊乱不整,基本波慢化、?琢波减弱、?茁波活动抑制或患侧波幅比健侧明显低,?兹波活动增强等。过度换气后,慢波活动明显活跃;部分患者睁闭眼反应?琢波抑制不全,睡眠状态下病侧睡眠生理波减弱,或呈懒波现象。
  
  3 讨论
  
  脑梗死分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随着病情发展,脑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特征性改变,有关研究资料表明[1],发病早期因梗死灶周围组织缺血、缺氧,故EEG示基本波慢化,?琢波减弱等特征性改变;12~24 h后脑组织逐渐肿胀、软化,毛细血管内血流障碍;72 h后水肿加重,供血停止,病灶周围严重缺血、缺氧、组织坏死,脑机能进一步损害,EEG异常率更高(66.2%),EEG呈弥漫性慢波活动或双侧明显不对称。2~4周后,随着病情好转,侧枝循环建立,病灶周围组织供血得到改善,EEG异常率(42.5%)又开始下降,EEG示局部导联慢波消退,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因脑组织损害严重呈不可逆性,而致EEG呈局灶性或持久性慢波存在或懒波现象。3例有精神症状病例中例EEG有局灶性尖波、棘波或尖、棘慢综合波,提示其预后情况较差。
  3.1 病灶部分与EEG的关系:CT显示单侧基底节区梗死灶36例中,EEG异常12例(33.3%),双侧基底节区梗死灶20例,EEG异常12例(60%);单侧脑叶梗死灶19例,EEG异常11例(57.9%),双侧脑叶梗死灶2例,EEG异常2例;脑叶、基底节区多灶性梗死灶10例,EEG异常8例(80%)。部分患者梗死灶小、部位较深或临床症状相对较轻,EEG多呈阴性或大致正常,可见梗死灶的部位深浅或EEG也有一定的关系。
  3.2 病灶大小与EEG的关系:本组CT示病灶直径小于20 mm的22例,EEG异常9例(40.9%),EEG示部分导联局灶性?兹波活动增强,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局部麻木感,或轻度功能受限;病灶直径大于20 mm的58例,EEG异常42例(72.4%),EEG表现为多导联慢波或一侧慢波,重者呈弥漫性慢波活动,临床神经系统受累较重,功能明显受限,表现症状相对也较重。
  3.3 结合CT检查结果分析,可见EEG变化特点随病灶大小、病变所在部位、发病缓急、梗死类型、病程长短及脑底部侧枝循环状态不同而异。从本资料可见,发病早期,EEG检查阳性率为43.2%,高于CT阳性率(40%),而随着病情发展、转变,CT阳性率增高达100%,明显高于EEG的阳性率66.2%。EEG反映脑的机能状态,其特征改变反映脑组织复原或恶化程度,由于脑电活动在相邻的大脑皮层间互相影响,致使对有些病变部位的检出率降低和定位不准,由于脑电活动的扩散导致EEG异常改变较实际病灶大;而CT反映组织结构的状态,其定性、定位准确率高。在治疗过程中多次对患者进行EEG检查,观察其特征性改变,及时了解脑功能的转变,对指导临床用药,预测病情转归、判断预后情况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考献:
  [1] 张茂田,陈芷若.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变化与有关因素-阳性诊断标准研究[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9,8(1):30.
  收稿日期:2008-07-02

推荐访问:脑电图 患者 分析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