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100多年,巴赫容貌重现:巴赫容貌

  巴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1750年逝世,埋葬于德国莱比锡市。1895年,莱比锡市因扩建圣约翰教堂,不得不迁走巴赫的墓。由于墓穴密集和棺木损坏,在搬迁时许多白骨都混在一起,以至无法辨认哪一具是巴赫的遗骸。于是,人们便从这些白骨中找出一具被认为最像巴赫的颅骨,交给解剖学家伊斯进行鉴定。伊斯试想在这具颅骨上再塑肌肤和毛发,看是否能接近巴赫生前的肖像。伊斯首先找了24具自杀男性尸体(由于因病而死者的面部软组织厚度,会受所患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变化),在面部找出15个定位点(见图1),并测量了各点的软组织厚度,再将这些数据和颅骨交给雕塑家泽夫纳。在事先未告诉这颅骨可能为谁的情况下,要求泽夫纳根据这些软组织厚度在颅骨上进行雕塑,结果得到了一个和巴赫生前非常相像的塑像(见图2)。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颅骨面貌复原的方法重现死者生前的容貌。这次尝试不仅成为当时轰动的新闻,而且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
  此后,许多学者对不同种族的颅骨面貌复原进行了研究,方法也日趋成熟,从单纯依靠软组织的厚度发展到研究五官形态与颅骨形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者格拉西莫夫,他在研究本国多民族颅骨面貌复原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还出版了专著《头骨面貌复原的方法》,对这一特殊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16年,美国纽约警察局首开将颅骨面貌复原用于犯罪侦察的先例。1925年,日本在破获著名的“杉并白骨案”时,也使用了颅骨面貌复原法。以后,英国、前苏联等国也先后将颅骨面貌复原用于刑事侦破,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推荐访问:巴赫 死后 容貌 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