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破溃的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肝包虫病1例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09-1400-01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病例介绍:患者,女,53岁。发现右上腹包块1年,近月因包块逐渐长大并伴间隙性疼痛入院。无明显发热、消瘦,无疫区及疫水接触史。查体:一般情况可,右上腹局限性隆起,可扪及一梭形包块,从肋缘下一直延伸至剑突下,大小约15cm×7cm,边界清楚,质地中等,轻度压痛,无波动感,可随呼吸上下移动。入院时超声所见:右肝后叶探及18.5cm×15.5cm巨大混合回声团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囊壁增厚,边缘粗糙厚薄不均,内部以实性回声为主,可见片状无回声或杂乱的点状、线状强回声(见图1)。肿块向肝下方生长,右肝明显受压,右肾向内下方推移。
  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肿块内部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肝右叶巨大囊实性占位病变,以肝包虫病可能性大。肝脓肿待排。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巨大囊实性伴钙化的占位性病变,肝包虫病?建议进一步检查排外其他肿瘤。入院诊断:腹部包块待查:(1)肝包虫病?(2)肝脓肿?(3)腹部恶性肿块?手术所见:囊肿位于右肝后叶。并把肝脏推向前方,囊肿与周围组织粘连,行囊肿切开引流及内囊剥离术,并在囊肿内抽吸出于酪样坏死物。术后,囊肿较原来明显缩小至7.4cm×4.5cm(见图2)。
  
  病理诊断:肝包虫病,囊内容物可见出血、坏死物、胆固醇结晶及少量胆管上皮,出院诊断:肝包虫病。
  讨论: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棘球绦虫之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为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地方性、流行性疾病。发病者常与犬、羊等动物有密切接触史。目前我国已报道的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所致的单房型棘球蚴病,简称包虫囊肿,通称包虫病。另一类是多房泡球绦虫的虫卵感染引起的多房型棘球蚴病,通称泡型包虫病。后者临床少见,常呈实性包块改变。若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泡球绦虫的棘球蚴在肝脏寄生,称之为肝棘球蚴病或肝包虫病。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宠物喂养增多及畜产品加工等原因,在非流行区出现间接接触而感染。导致发病率有所增加。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无痛、快捷的检查方法,能在实时动态下观察病程进展,根据声像图表现判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并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为l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本例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肝区包块在1年内逐渐长大,出现压迫症状,肝区胀痛。包虫囊肿的典型体征是:包块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由于外囊壁较厚,包虫囊液所致囊肿张力较高,触之坚韧。由于受囊肿挤压,肝脏左右叶位置失常,临近脏器如右肾、胆囊等受挤压,位置不正常。肝包虫囊肿超声图像类型常见有:(1)单发囊肿型;(2)多发囊肿型;(3)子囊孙囊型;(4)内囊分离型;(5)囊壁钙化型;(6)囊肿实变型。本例为实变型图像,以实性回声为主,间以片状分布的无回声或强回声光点、光带。由于病程久,包虫已退化、衰亡、坏死机化,但囊肿仍呈球形,囊壁增厚,边界粗糙厚薄不均,囊液吸收减少成干酪样,囊内显示杂乱不均匀强光斑。本例须与液化不全的肝脓肿及部分液化的实性肿瘤相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作出甄别。

推荐访问:超声 诊断 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