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_急性心梗的护理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6例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心肌梗死患者治愈43例,死亡3例。结论:心肌梗死多病情急,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严密观察病情及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对病情的转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222-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功能障碍,持续疼痛和组织坏死引起的全身反应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严重危及生命。因此,严谨、周密的护理措施实施是抢救心肌梗死成功的重要保障。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现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护理对策,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2~82岁,平均62岁,发病时间在0.5~12小时,平均6.2小时,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7例,占36.9%;广泛前壁梗死7例,占15.2%;下壁梗死10例,占21.7%;后壁梗死7例,占15.2%。右室梗死2例,占4.3%。
  
  2 结果
  
  治愈43例,治愈率93.5%,死亡3例,病死率6.5%。
  
  3 护理
  
  3.1 绝对卧床休息:将患者置于监护室,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有并发症者可适当延长休息,严禁探视,避免精神紧张。翻身、进食、漱洗、大小便等均在医护人员协助下进行。避免生扯硬拽现象。护理操作和治疗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进行,避免因治疗和护理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
  
  3.2 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供需求,控制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以鼻塞法效果好,鼻导管法次之,5~6L/min,给氧1-2d,病情稳定后持续吸氧1-2L/min,持续1周后,据病情可间断吸氧,总吸氧量为10d左右。
  
  3.3 心电监护:应用监护仪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的监测。注意心率、心律、胸痛的性质及放射部位,出汗、尿量、皮肤的温度等,及时记录血压及出入量,以便了解血容量及肾功能,特别是在休克早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纠正休克,提高治愈率。
  
  3.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急性期以15~20滴/分为宜,切勿过快,以免引起并发症。
  
  3.5 饮食:给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每日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
  
   3.6 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卧床休息,常有便秘现象。因此,可根据医嘱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或用手掌在腹部按乙状结肠走行方向作环状按摩,以免大便用力,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3.7 并发症的护理
  3.7.1 心律失常:患者3-7天内容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均是致死的原因,1周内,一定要在监护室内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处理。
  3.7.2 心源性休克:常发生在起病后1周内,尤其是24~48 h内,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尿少,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如不及时纠正可导致死亡。因此,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心率、心律、胸痛、出汗、尿量、皮肤温度及湿度、神志等;(2)迅速止痛:剧烈疼痛可诱发或加重休克,根据医嘱给予注射度冷丁等,神志清楚,精神紧张给予解释、安慰;(3)严格掌握输液速度;(4)充分吸氧,注意保暖及皮肤护理,注意皮肤有无花斑、淤斑,每小时测尿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3.7.3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备好各种抢救药品与器械,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急救处理。
  
  3.8 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发病,并伴胸痛、胸闷不适,给患者带来濒死感觉,又因收住监护室,患者紧张不安,焦虑,恐惧,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导致心肌氧耗量的增加,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因此,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经济条件、家庭情况及本次发病的诱因,体贴、关心、有目的地安慰患者,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早日康复。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