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骨股干骨折7例的治疗体会】 上颌骨骨折严重吗

  【摘要】目的:总结7例新生儿股骨干骨折诊治体会。方法:分析总结1997-2007年间产伤所致新生儿骨折7例临床治疗经验。5例采用双下肢各外展30~45度悬吊牵引,2例采用Pavlik肢具将双下肢外展屈髋屈膝位固定治疗。结果:经治疗6例婴儿股骨干旋转、成角、短缩畸形均获不同程度矫正, 7例成角平均矫正10.6°,短缩畸形平均矫正0.5cm。5例获得半年到1年3个月随访,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骨折线消失,股骨增粗,成角、短缩基本消失。结论:新生儿股骨干骨折易漏诊,骨折断端的成角、短缩畸形即使严重也能获得满意矫正。采用牵引、Pavlik肢具等治疗方法对患儿股骨干骨折畸形有明显矫正作用。治疗上根据新生儿骨折的特殊性应以简单、有效、后遗症少、对患儿生活影响轻为治疗原则。
  【关键词】新生儿;股骨干骨折
  【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21-01
  
  新生儿股骨干骨折多由产伤所致,并被当作难产并发症,在儿童股骨骨折中有很大特殊性,1997年10月到2007年8月经我科门诊、新生儿病房,先后诊治新生儿骨干产伤骨折7例,现将治疗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7例中,男4例,女3例。臀位产5例,剖腹产2例。骨折部位在股骨上1/3段5例,中段2例。左侧3例,右侧4例。生后1d内就诊1例,生后7~9d就诊5例,生后23d就诊1例,平均就诊时间8.6d。5例就诊时表现患肢肿胀,皮下可触及粗大骨痂,1例股骨有反常活动,闻及骨擦音。短缩1.0~2.2cm,平均1.6cm。
  1.2 影象学表现:骨折线横形2例,小斜形5例。成角畸形30°~55°,平均39.7°。骨折近端均有不同程度外旋。6例发现时X线片示骨折处已有骨痂影。
  1.3 治疗方法:1例将骨折部位的骨痂当作炎症肿块治疗两2周,生后23d转我院摄X线片确诊为股骨干骨折,向外成角35°,短缩1.5cm,骨折断端骨痂影明显。与双下肢悬吊牵引2周。
  1例股骨干上1/3骨折,出生后1d确诊,骨折处有反常活动,以短夹板固定大腿后,再采用Crede法固定于腹部。因患儿哭闹较多2d后改用Pavlik肢具将双下肢固定于屈髋100°外展80°位,2 周后拍片,股骨短缩0.5cm,成角15°。
  5例均于出生后7~12d发现,摄片断端成角35°~55°,皮下骨折处触及粗大骨痂。使用悬吊牵引,即将婴儿仰卧,双髋屈曲90度后双下肢各外展30~45度悬吊牵引,其牵引重量以刚刚使患儿臀部离开床面为准。牵引时间2周。1例因皮肤反应水泡破溃感染而取消牵引,改用Pavlik肢具将双下肢外展屈髋屈膝位固定。
  1.4 测量方法:成角为X线片上测量骨折远近段中轴线的交角。短缩为双下肢髂前上棘至外踝尖端的差值。
  
  2 结果
  
  对7例患儿治疗前后情况见表1。治疗前后X线片比较: 7例婴儿骨干旋转、成角、短缩畸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成角平均纠正10.6°,矫正率26.7%。短缩纠正0.5cm,矫正率31.5%。由于方法所限旋转畸形的矫正情况未做测算,但从治疗后的X线片上观测明显改善。5例获得半年到1年3个月随访,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骨折线消失,股骨增粗,成角、短缩基本消失。
  
  
  3 讨论
  
  新生儿股骨干骨折生后即时检查中发现骨折征象较少,漏诊率较高。其原因与骨折早期患儿除哭闹与患肢活动少外其他体征不明显有关。据统计新生儿股骨骨折平均诊断时间为6.3d(1~21d)[1],一般一周后,多在伤肢股骨骨折处出现肿胀,皮下可触及骨痂硬块时才摄片确诊。此时骨折处已开始畸形愈合,其成角、短缩、旋转畸形往往比儿童严重,现今各种治疗方法,一般难以使这些畸形获得较好地矫正。由于此时患儿骨痂较柔软,对其积极地实行外展位悬吊牵引或蛙式位固定,短缩、成角与旋转畸形一般能获得部分矫正。
   与儿童相比,新生儿骨骼发育旺盛,骨折愈合快,自我矫正与塑形能力强,可在短期内愈合,其短缩和成角畸形也能获得大幅度自然矫正。小儿股骨干骨折整复要求是,重叠不超过2cm,成角在10度以内,不允许断端分离和旋转的要求[2],新生儿没有必要原封不动地坚持这一要求,应将这一标准大大放宽,不应为追求解剖复位而采取反复手法复位,甚至切开复位[3]。我们体会:患儿双下肢悬吊牵引时,患肢与正常肢体外观与力线无明显差异即可,对于成角较大,有明显旋转畸形的不应放弃治疗,旋转畸形患儿自身不易矫正[4]。 对新生儿股骨短缩畸形不必过分担心,新生儿骨折愈合期创伤性充血比儿童更明显,可致股骨干过度生长,这种生长方式,正好代偿了原来的短缩畸形。如过分矫正短缩畸形,将来反而可能造成患肢过长。我们体会:短缩在0.5~2.0cm不必矫正,悬吊时的分离移位应矫正,大于2.0cm应尽量通过悬吊方向和臀部高度将其短缩减小在0.5~2.0cm以内。
  Pavlik曾提出,用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双下肢的屈曲外展位的石膏固定方法来治疗新生儿产伤后股骨干骨折,对矫正成角畸形也有较好效果。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2例用夹板加蛙式肢具固定将双下肢置于屈曲外展位,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总之,新生儿由母体内转向体外独立生活,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其本身即是一巨大挑战,很难再适应创伤较大的治疗方式,治疗上根据新生儿骨折的特殊性应以简单、有效、后遗症少、对患儿生活影响轻为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 Morris S,Cassidy N,StephensM,etal.Birth-associated femoral fractures:incidence and outcome[J].J Pediar Orthop,2002,22:27-30
  [2] 宣桂林,苏昌祺,闵若良,等.产伤骨折(附95例报告)[J].中华小儿骨科杂志,1987,8:356-358
  [3] 曾裴,戴祥麟.新生儿骨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307-308
  [4] 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主编,小儿骨科学,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2-594
  
  作者单位:222002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推荐访问:新生儿 骨折 体会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