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可用于肿瘤治疗全程] 膏方

  陈信义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科血液病学科”带头人。全国卫生战线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20余年。以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性疾病为专业特长。特别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肺癌、肝癌等辨证施治有独特见解,且临床疗效显著。
  
  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综合治疗时代,国际上流行评价中晚期肿瘤治疗获益的关键指标是提高生存质量、稳定肿瘤病灶、延长生存期、改善相关症状。膏方是最能集中体现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用药方式之一。
  膏方治疗恶性肿瘤是在中医“调平”理论指导下,着重纠正机体失衡状态,建立新的动态平衡。多数肿瘤患者存在着气机逆乱现象,加上化疗、放疗、止痛等治疗,可导致气滞。中医认为,“气”具有推动、温煦、营养、防御、气化、固摄等作用,气机的调畅是肿瘤防治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清,脾气衰弱则药物、食物无法被人体吸收,也无法将营养物质和药物的有效成分输送到全身。另外,膏方中的补益药也有可能会壅遏脾胃之气。因此,肿瘤患者的膏方中应注意健脾药物的应用。
  肿瘤发生、发展、演变直至归宿是一个不同质变的动态过程,不能只简单确定几个证型,配以相应的方剂来治疗,而要高度体现个体化治疗原则,并基于肿瘤自身发展阶段特点辨证应用膏方。
  
  按肿瘤发展进程开膏方
  肿瘤早期阶段 患者体内邪气充实、正气亦虚,治当驱邪为主、扶正为辅。此阶段癌毒、血瘀、气滞等病理因素纠结在一起作用于机体,邪气充实妨碍气血,导致正气虚弱。治疗应以解毒散结、理气活血为主,益气养血为辅。
  肿瘤中期阶段 患者体内正气亏虚、邪气亦盛,治当扶正为主、驱邪为辅。此阶段患者气血进一步亏虚,从而导致毒瘀互结,久聚不散。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
  肿瘤晚期阶段 患者体内正气虚损、正不胜邪,治当扶正培本、驱邪外出。此阶段患者气血阴阳不足、五脏六腑亏虚,治疗应调理气血阴阳,疏通五脏六腑。
  
  按肿瘤治疗阶段开膏方
  手术阶段 手术期由于麻醉、机体与心理创伤等因素可导致气机郁结,且手术创伤也会导致气血亏虚。因此,在手术期间,应当采用益气养血,辅以行气解郁之法,以促进患者术后体力恢复,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放疗阶段 放射线的电离可引起全身和局部毒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疲劳、口腔溃疡、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肌肉硬化等。中医认为上述症状是热毒伤阴所致,故应清热育阴,活血通络。
  化疗阶段 化疗是恶性肿瘤重要治疗方法,但毒副作用明显,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肝肺肾等脏器的损害等,其中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毒副反应。中医认为上述症状是毒邪伤及气血,累及五脏所致,故应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滋养肝肾。
  
  按中医治疗特色开膏方
  增效作用 增效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治疗原则之一。其目的是利用中医药增加化疗或放疗效果,而不增加放化疗毒性。通常是在化疗或放疗减量的情况下使用中医的增效治则。但也有在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时,应用中医的增效剂,例如,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减毒作用 化疗虽然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也是引起毒性反应的元凶。严重的化疗毒性反应,不但难以保证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也是影响临床疗效发挥的关键。尤其是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不但不能维系化疗的进行,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因素。
  调节免疫 免疫功能低下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手术、放疗、化疗等,均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到重创。免疫功能低下除容易招致感染外,第二肿瘤发生机会更多。因此,在肿瘤全程治疗中,要高度重视恢复患者免疫功能。
  
  针对常见症状开膏方
  乏力 乏力是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骨髓移植或生物调节剂治疗中的常见症状。癌症患者乏力发生率高达70%~100%。由于联合和密集化疗以及高强度的治疗,乏力症状可能在治疗结束后数月甚至数年仍然存在。
  厌食 绝大多数中晚期癌症患者都会发生厌食。厌食会导致患者营养状况下降。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脂肪消耗、代谢紊乱等多器官综合征。
  消瘦 恶性肿瘤性消耗可直接导致患者消瘦。厌食引起的营养摄入障碍、酶代谢异常,手术、放疗及化疗均可导致患者食欲减少而消瘦。
  针对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临床可以分别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开出对证的中药膏方,并且要“一人一方”,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调理。

推荐访问:肿瘤 全程 用于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