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西南看世界 睁眼看世界

  医院的核心是为病人看好病。当有些病看不好时怎么办?那就研究攻关,再来看好病。这是对研究型医院最朴素的理解。    鸿鹄有大志,天高任飞翔。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敢看别人不敢看的病”,立足西南,勇于创新,紧盯世界医学前沿,“十一五”以来获科研经费3.5亿元,连续3年共获军队、省部级一等奖2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2011年12月12日,《科技日报》记者在西南医院采访,正值他们建设研究型学科遴选在激烈、有序地进行着。
  
  临床科研:把病患需求放在第一位
   建设研究型医院,学科是基础。为此,该院确立了高水平的临床诊治能力、高层次的科研成果、高素质的人才梯队研究型学科的“三高”目标。院长李景波强调:“我们就是要急临床所急,急患者所急,把病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实现临床与技术共生,才能使学科建设保持长久魅力。”
  烧伤作为该院传统的重点学科,是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临床科室。他们强化学科的临床创新与转化发展,使学科焕发全新活力。从6张病床3个医生开始,如今成为全国第一个烧伤专业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国际一流水平的烧伤临床基地,获得国家和军队100多个奖项。
   烧伤研究所副所长彭毅志深有体会:“这与黎鳌院士等前辈的不懈追求分不开,也是我们始终站在世界烧伤医学和我国军事卫勤保障前沿,结合临床需求不断创新的结果。”
  近年来,他们先后参加成都公交车爆炸、贵州黔东南火灾、四川道孚火灾等危重伤员抢救。前来参观的美国烧伤协会主席誉之为世界烧伤医学的领导者。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25秒就有1人死于癌症。当癌症成为生命健康的杀手,研究型医院岂能超然度外?
  2009年12月,该院投入2000万元,组建西南癌症中心。该中心使医院病理学科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国内外肿瘤专家集临床和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今年11月,该实验室成为总后与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实验室,目前正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型医院还强调对重大疾病的攻坚克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慢性疾病。围绕这一难题,西南医院配套重点支持建设,加大攻关力度,连续两年在心脑血管病上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医院神经外科、心内科学科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国家批准的重点学科。
   以“建设跻身世界一流名院方阵的研究型医院”为目标,目前该院还加强了与美、日、韩、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扩大了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在国际化办院方面迈出一大步。
  
  以人为本:大人才观带来的归属感
   2010年11月5日,西南医院国际会议厅掌声雷动。该院在此聘任中科院院士孔祥复为西南癌症中心名誉主任、终身教授。
  政委韦邦福介绍说:“我们还先后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何梁何利奖获得者钱忠明,西班牙纳瓦纳大学教授钱程,以及10余名在国外工作多年、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技术水平的白莲花、张宏宇、李瑶琛、汪江华、张夏、赵从建、杨小骏等教授。”
   该院在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还建立符合国际化的PI课题组制,使高端人才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强化团队效能。钱程入院两年来,医院为他提供了研究平台,配备了10余名技术骨干。他感叹地说:“当我远离祖国时,才知道什么叫爱国;当我回到祖国时,才懂得什么叫归属感。”眼科阴正勤主任回国后,医院给予重点扶持培育,其带领的学科建设迅速提级升位,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一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更加重视院内自身人才培养。我国第一个肿瘤干细胞领域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卞修武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人黄跃生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冯华、许建中、姜军、宋治远、府伟灵,学校首位教育部青年人才支撑计划培养对象邓国宏,都是该院自己培养的人才。该院以实施“111”人才战略工程为牵引,全力打造以10名领军人才、100名拔尖人才和1000名优秀人才为代表的人才方阵。大力推进“苗圃工程”建设,遴选22名35岁以下优秀人才出国深造。
   为推动个体研究向团体攻关转变,“小科研”向“大科研”过渡,医院每年安排2000余万元对12个研究型学科、4个研究型团队给予专项资助,形成了以卞修武、黄跃生、冯华、阴正勤等命名的研究型学科和团队。
  
  医术精湛:敢看别人不敢看的病
   “敢看别人不敢看的病,能治别人治不了的病!”西南医院将重大疾病的关键临床问题转化为生物科学问题,将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将“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由传统发展模式向转化医学模式转变,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创新导向。
  他们深知,围绕临床搞科研,科研成果为临床,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的重点。近年来,该院构建了大器官移植、全系列微创、干细胞和细胞生物治疗等五大临床核心技术,以精湛的医术创造了一系列救治奇迹。
  他们成功救治了世界上烧伤面积最大的危重患者、保持着单一肢体最大延长幅度的世界纪录,以及国际上最大宗腹腔镜胃癌手术;在国内开展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术、离体中肝肿瘤切除术;研制出我国首台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建立并维护了国内最大的病毒性肝病遗传资源库等,使医院技术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他们始终瞄准医学前沿领域,打造高新技术平台。
  依托先进设备,重点推进手术机器人微创外科平台,在国内率先开展系列创新术式,推动医院由外科微创化向机器人外科时代迈进。
  瞄准国际前沿和热点领域,集中统建细胞生物治疗中心,通过GMP认证,组建生物治疗专家委员会,严把技术和伦理审查关,大力开展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启动了医院临床流行病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临床资源标本库的建设。
  近年来,该院还牵头制定了《中国腹腔镜胃癌操作指南》《中国乳腺癌腔镜手术操作指南》等技术行业指南10余个。
  
  姓军为兵:瞄准军事医学前沿攻关克难
  神经外科主任冯华教授立足未来高科技战争,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建立了系统的颅脑战创伤动物模型,研制了一系列致伤装备,揭示了多种损伤的新机制,为创伤救治奠定了技术基础。
   冯华团队研发的“颅脑战创伤救治新技术”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的理想,是让更多的伤残战士站起来!”这是医院骨科中心许建中教授从青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
  经过多年不懈探索,许建中主持的“抗感染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与应用”取得成功,同样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罗长坤、政委高占虎指出,西南医院作为首批研究型医院试点单位,更要加快“四个转变”:即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由“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卫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由“任务型”向“能力型”转变、科技创新方式由“跟踪型”向“引领型”转变、医院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推荐访问:立足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