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42例临床分析 结肠黑变病是什么病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301-01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结肠黑变病(Belanosis coli .Mc)是一种良性病变,多见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结肠色素沉着,这是由包含色素的巨噬细胞形成的[1]。随着结肠镜检查率提高及便秘发病率的增加,国内报道逐渐增多,现将我院2003年2月~2008年2月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42例患者进行统计,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20~88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有口服泻药史,泻药包括果导片、番泻叶、大黄片、麻仁丸及牛黄解毒片等,服药时间1月~8年不等,其中便秘34例、排便不畅5例、腹泻与便秘交替3例。
  1.2 电子结肠镜下表现:肠镜下病变部位呈局限或弥漫分布的棕色或黑色黏膜色素沉着,常深浅交替,呈虎皮纹状或斑片样改变,使整个肠腔变暗,所有病例均送病检,组织学表现为固有层内大量含脂褐质的单核吞噬细胞及黑色素沉着,上皮细胞正常,还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 结果
  
  42例Mc累及肠段,病变累及全结肠24例,累及右半结肠3例,左半结肠6例,乙状结肠3例,直肠6例,伴有息肉15例,大部 分腺瘤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伴发结肠癌3例。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结肠黑变病过去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特别是电子肠镜的广泛应用,使国内报道逐渐增多。过去认为结肠黑变病多发生于结肠、阑尾,但综合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可以看出,黑色变多从直肠开始,向上逐渐蔓延至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乃至全结肠,以直肠和盲肠表现为著,比较有特点的表现在回盲瓣两侧界限分明,相对于结肠色素沉着,小肠黏膜颜色正常,如有腺瘤存在,因其颜色正常而明显可见[2]。
  3.2 Mc的病因:便秘长期滥用口服泻药是目前多数学者认可的引起MC的主要原因[3],本组中所有患者均有服用泻药史,泻药包括果导片、番泻叶、大黄片、麻仁丸等,均有蒽醌类,与文献报导一致,大量蒽醌类药物可使肠腺分泌黏液增加,诱导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损害,其崩解产物形成调亡小体被增多的固有膜巨噬细胞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固有层,在溶酶体作用下,调亡小体转化为脂褐素,随着 泻药的长期使用,这些含色素的巨噬细胞不断聚集,形成典型Mc[4]。本组中,有便秘者占37例,提示便秘可能也是Mc的原因之一。
  3.3 Mc与息肉、结肠癌的关系:Mc与息肉、结肠癌的关系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组病例中,伴发息肉15例,占35.7%,伴发结肠癌3例,占7.1%,提示Mc与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有某种内在关系,结肠息肉为癌前病变,对结肠黑变病者应做全结肠镜检查,以防遗漏病变,在发现Mc同时应警惕肠癌的存在。
  3.4 Mc的治疗与预后:MC是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病因素与便秘及滥用泻药有关,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服用蒽醌类泻剂致病者,应停用泻剂,纠正不良排便习惯,多吃蔬 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类的食品,多饮水,以促进排便,对顽固性便秘患者,可改用润滑性泻剂,胃肠动力药或微生物生态制剂调整排便,对伴发息肉及肠癌,应早期积极治疗,对Mc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诊,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钢译.临床胃肠病图谱[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04.
  [2] 林三仁.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47.
  [3] 卫忠妹,张金炎.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7,11(9):1491.
  [4] WalkerNI,SimthMM,SmithersBM.Ultrasttucure of human melanosis coli with reference to lis reference to pathogenesis[J].Pathologylis,1993,25(2):120.
  收稿日期:2008-04-09

推荐访问:结肠 临床 分析 黑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