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矮小儿童的心理行为研究:特发性矮小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4-3697-0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特发性矮小(ISS)是指生长激素激发实验中生长激素激发峰值大于10 ?滋g/L,排除慢性系统性疾病、骨骼疾病、内分泌疾病、染色体病、宫内生长迟缓及营养不良等已知原因引起的身材矮小,是儿童内分泌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1],ISS虽然没有器质性的疾病,不影响儿童的躯体健康,但对儿童的心理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ISS儿童的智能发育、心理和行为问题、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得到临床医师和有关人员的重视,促进有效干预的进行。
  
  1 对智力及学习成绩的影响
  
  ISS儿童由于没有器质性疾病,也有称之为正常健康矮小儿童,其智能发育及学习成绩与矮小本身无关。Kranzler J等[2]对ISS儿童智力改变的研究发现,矮身材儿童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与正常身高儿童对照,在正常范围,两者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而采用考夫曼教育成果测试(Kaufman Test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KTEA),从数学、阅读、理解、拼写几个方面评分对ISS儿童学校表现进行统计,发现矮身材组儿童评分高于正常身高儿童。Siegel等[3]使用广泛成就测试(Wide Range Achievement Test,WRAT)评估矮身材儿童学习成绩,发现矮身材儿童的平均测试分数虽在学业成绩行为正常的范围内,但学习成绩偏低的情况更易出现。学习成绩并非与先天智力因素成绝对正相关,也离不开患儿的主观努力。身材矮小本身与学习并无直接关系,但却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一部分患儿会更加努力学习,以此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学生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也有部分学生则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不佳,可能归咎于过分保护意识的父母和矮身材使自尊心受挫。因此,建议应对矮身材儿童进行教育行为干预。
  
  2 心理、行为问题
  
  矮身材儿童因外形矮小,较正常儿童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张星星等[4]在Achenbach儿童行为测试(CBCL)中发现学龄期特发性矮小男童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现象,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也降低。Sandberg等[5]同时认为ISS男童除有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外还存在体诉、违纪、注意力缺乏等。李瑞珍等[6]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剔除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影响因素,发现ISS儿童病程长,自信心不足,表现为明显的抑郁情绪,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神经病研究所教授艾森克编制的有关个性的测量方法,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显示该类患儿还出现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等性格特征[4,6]。Zlotkin等[7]亦报道ISS儿童心理行为功能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出现异常,且伴有行为失调如表现为攻击、违纪等。为了探讨ISS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因素,Goldberg等[8]跟踪研究了儿童健康状态、儿童气质、亲子关系及家庭环境与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的关系,发现反映家庭环境的父母应激指数与其后发生的儿童行为问题成正相关。父母由于过度在意ISS儿童身高,不仅担心现存的心理行为问题还担心其未来的前景(择偶和找工作等)常常引发焦虑、烦恼、自卑[9],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这种过度表现往往加重ISS儿童的心理、行为异常,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矮身材儿童还存在明显的社会弱势,在学校中由于外形矮小、身体肌肉力量差,常常遭受同龄儿童言语上的讥笑和躯体上的攻击[9,10],其社会适应性差,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孤立感。另外,也有研究认为ISS儿童心理、行为功能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别[1,11]。Kranzler等[2]比较就诊及非就诊来源矮身材儿童与正常对照儿童的心理社会功能,认为ISS儿童心理社会功能正常,就诊儿童的行为问题、注意力问题、社会技能差不能被简单地归咎于矮身材。
  
  3 干预现状和展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高越来越关注,自从2003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长激素用于治疗ISS儿童后,部分患儿的身高得到一定的改善,其心理行为问题也渐趋好转。Wheeler等[12]对严重矮小儿童(指身高   [6] 李瑞珍,马新瑜,杨少萍,等.特发性矮小儿童73例抑郁情绪和个性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585.
  [7] Zlotkin D,Varma SK.Psychosocial effects of short stature[J]. Indian J Pediatr,2006,73(1):79.
  [8] Goldberg S,Janus M,Washington J,et al.Prediction of preschool be-havioral problems in healthy and pediatric samples[J]. J Dev Behav Pediatr,1997,18(5):304.
  [9] Visser-van Balen H,Geenen R,Kamp GA,et al.Motives for choosinggrowth-enhancing hormone treatment in adolescents with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a questionnaire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 study[J].BMC Pediatr,2005,5(1):15.
  [10] Voss LD,Sandberg DE.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short stature: evidence against[J].Eur J Endocrinol,2004,151:S29.
  [11] Sandberg DE,Bukowski WM,Fung CM,et al.Height and social ad-justment: are extremes a cause for concern and action[J]. Pedi-atrics,004,114:744.
  [12] Wheeler PG,Bresnahan K,Shephard BA,et al. Short stature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4,158(3):236.
  [13] Kemp SF,Kuntze J,Attie KM,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of long-term growth hormon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J]. 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9):5247.
  收稿日期:2008-07-24

推荐访问:矮小 儿童 心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