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曲美巴珍和她的儿女] 寻找曲美八珍

  2011年10月下旬,我第七次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采访。刚下飞机,我就向州委宣传部的同志打听曲美巴珍儿女们的联系方式。找到他们是我此行的重要任务,我不能和他们失去联系。
  这是我在康定的第二次寻找,第一次是寻找曲美巴珍,这次是寻找她的儿女。
  曲美巴珍――感动西藏的人物
  曲美巴珍是谁?她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路上的著名支前模范,是一位美丽而坚强的康巴女子。在整个五十年代,她那张著名的赶着牦牛走在支前路上的照片,频频出现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上。
  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西藏》对她有过很长的一段介绍:“从进军西藏开始,就得到全国各地,尤其是邻近西藏的四川、西康、云南、青海、新疆的大力支持。……德格县龙垭村藏族妇女曲美巴珍是运输战线的突出代表。从1950年人民解放军经德格向金沙江进军开始,她便带着两头牛、一匹马,和邻居们一起参加了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运输行列。在运输途中,她尽量帮助同伴解决困难。过河时,总是帮助体弱的同伴上下驮子。有一次她自己的牛累得走不动了,她就带病背着50多公斤重的驮子继续前进。她说:‘解放军远离家乡和父母,千辛万苦到这里来,是为了我们藏族人民的解放,我们不能叫解放军挨饿。’她把粮食一直背到目的地。每当下雨或飘雪时,她带头用自己的毡子搭在牛身上,把衣服盖在驮子上、保护运送的物资。曲美巴珍率领的妇女运输队经常在柯鹿洞到光通河60公里的路段上运输。这段路崎岖险恶,行人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牛掉下悬崖,摔得粉碎。曲美巴珍和她的运输队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们勇敢坚强而又谨慎小心,胜利完成了100多次运输任务。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派代表授给她‘支援模范,藏族之光’的锦旗。”
  2011年7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曲美巴珍被评选为“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
  寻找曲美巴珍
  我很早就知道了曲美巴珍的名字。当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后,我也曾多方打听,但没有找到她的下落。一直到1991年春天,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我乘汽车从川藏公路进藏采访,在时任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州委宣传部部长卢凤鸣(女、藏族)的热情帮助下,终于在康定城跑马溜溜的山下,找到了令我十分敬仰的曲美巴珍同志。
  在此后我写的《曲美巴珍,你在哪里?》一文中,我描述了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情景:“二层楼上的房门打开了。迎接我们的正是曲美巴珍。这位40年前的支前模范,已经从一位秀丽的藏族姑娘变成了一位64岁的慈祥的阿妈。她仍然是那么朴素,穿着普普通通的上衣,头上戴着解放帽,头发还是黑黑的。虽然身体已经发胖,但还可以从那和蔼的笑容中,看到她当年秀美的轮廓。”
  曲美巴珍听说我们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十分高兴。她热情地把 我们请到客厅里坐下。这是一间典型的藏式房间,绘有吉祥图案的藏式方桌上摆着糖果、藏式点心和瓜子,炉子上座着滚烫的酥油茶。我们坐在藏式沙发――卡垫上,随着她不时夹杂着藏语的叙述,回到了40年前那个难忘的岁月,那个给了她闪光青春和火红年华的时代。
  她的往事回忆令我震撼,她对共产党解放军的赤诚让我感动;18军小战士在她身边牺牲的场景让我刻骨铭心;她与18军参谋秦世怀干事的幸福结合与30多年的幸福生活让我 感慨不已,使我越发敬重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阿妈。
  曲美巴珍当了“支前模范”后,曾于1953年到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妇女大会,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过广播讲话。此后她一直在甘孜州做妇女工作和宣传工作。1980年,曲美巴珍担任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副主任,直至1989年退休。
  
  
   17年间的三次看望
  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了长达17年的友谊。这期间,我曾先后三次到康定看望她。她的儿女们也亲切地称呼我为“张哥”,我也几乎成了这个汉藏团结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做不了太多的事,只能运用职业优势,把我看到的新西藏以及18军老同志对她的关怀和问候转达给她,让她得到更多的欣慰和快乐。
  1999年初,我带领电视剧《西藏风云》拍摄小分队从拉萨来到甘孜州的甘孜县和泸定县拍片,又专程到康定看望了曲美巴珍。我告诉她,剧中的索娜这个人物就是根据她的原型塑造的。还告诉他阴法唐等西藏老领导听了我的汇报,都很关心她的近况,祝她健康长寿。两年后,阴法唐夫妇还派女儿阴建白到康定看望了她。在后来由阴法唐书记主持编写的《西藏解放史》一书中,也有专门文字记述了曲美巴珍的事迹:“德格县龚垭村藏族妇女曲美巴珍用自己的两头牦牛、一匹马,在120公里的运输线上,一直往返驮运物资;雨雪天,她用自己的衣服盖住驮子,保护运输物资。她与男子一起参加担架队,赶夜路抬运解放军伤员,双脚磨破,鲜血浸染藏靴,仍然坚持前进。”
  2004年夏天,我到甘孜州调研,再次登门看望了曲美巴珍。那时她已患病多年,手也有些颤抖,但见到我,她仍然像我们第一次见面时那样兴奋不已。她拉着我的手,回忆进军西藏的年代,述说对丈夫的思念,介绍自己的退休生活,还不断招呼家人给我倒酥油茶,让我吃糌粑,吃风干牛肉,吃水果。告别的时候,她拉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并把我的两只手先后贴到她的前额上,这是藏族同胞对亲人的最好祝愿。我们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谁知,这竟是我们的永诀。
  2008年6月16日,曲美巴珍在康定病逝,终年81岁。听到这个噩耗,我悲痛不已,当即给甘孜州人大发去唁电。我在唁电中说:“曲美巴珍同志是藏族人民的优秀女儿,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民族团结的模范。作为18军进军西藏队伍中的一名运输队员,她在半个多世纪前为西藏和平解放勇敢支前的英雄业绩和年轻的身影,已经永远镌刻在解放西藏的史册上!我于1991年在康定找到曲美巴珍同志,并报道了她的业绩与现状,引起西藏自治区老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也从此开始了我们的联系与友谊。17年间,我先后三次看望曲美巴珍同志,她对中国 共产党的热烈与忠诚、她对民族团结的实践与坚守、她对解放西藏岁月的记忆与快乐、她对新西藏的追求与向往,都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与曲美巴珍的儿女重逢
  此后,由于电话号码的更换,我和一直有电话往来的曲美巴珍的女儿秦秀英(藏族名字是斯郎旺姆)失去了联系。她和她弟弟、妹妹们的情况让我牵挂。
  在离开康定的前一天下午,康定县外宣办主任张雪峰给我发来短信,告诉我他打听到了曲美巴珍儿子秦彪的联系方式,这使我喜出望外,通过秦彪的爱人,我迅速拨通了秦秀英家中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秀英激动的声音,我这才知道,这几年,他们也在找我,还在网上留了许多言,希望能和我联系上。不一会儿,秦秀英和弟弟秦彪出现在我面前。大家都很激动。六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秀英姐弟俩领我到宾馆附近的一座茶楼叙谈。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拉起家常。他们俩都已退休,秀英的大弟弟秦德康仍在州检察院工作。知道曲美巴珍几个子女的家庭生活都很幸福,我也十分高兴。交谈中得知,秀英和秦彪还学会了上网,有自己的QQ,能在网上对话和传送图片,这给我们今后的联系带来了许多方便。问起他们父亲老家的事,姐弟俩讲述了许多我不曾知道的情况。
  他们的父亲秦干事上世纪40年代参加人民解放军后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老家也以为他已牺牲,还在家中为他立了一个牌位,以示纪念。直到70年代,才在一位同乡的帮助下与家人取得了联系。这一天大的喜讯使两边所有的人都喜极而泣。此后,秦干事的母亲专程从江苏来到康定,在跑马山下一住就是五、六年,老人很喜欢这个善良热情的藏族儿媳妇,对自己的孙女、孙子更是充满了怜爱之情。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位汉族老奶奶。老人回到江苏后,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直到去世。秦干事参加革命后一直没回过老家,但几个叔叔来过康定与大家相聚。那时受条件所限,大家都没有电话,联系起来很不方便。秀英他们还都在上学,参加工作后又都很忙,所以一直没去过父亲的老家。这也成为他们深深的遗憾。
  秦干事于1988年在康定去世,终年60岁。曲美巴珍后来告诉我:她的终身伴侣秦世怀是安徽人,曾给刘少奇当过警卫员。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身上有9处伤,其中有一颗子弹一直留在肺上。五十年代曾到成都的医院检查,大夫说做手术要去掉几根肋骨,就没有做。秦干事去世之前是康定县商业局的干部。遗体火化后,悲痛欲绝的曲美巴珍还惦记着他留在肺上的那颗子弹,特意从骨灰里找到了它,并细心收藏起来。1991年第一次见到曲美巴珍时,她还端出一个盒子,拿出了那颗子弹给我看。
  往事如烟,曲美巴珍和她一家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现在,曲美巴珍不在了。作为“张哥”,我们要延续这种汉藏友谊,这是一种难得的人间真情。我嘱咐他们要抓紧时间去安徽看望父亲老家的亲人,让汉藏两个民族的亲情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也欢迎他们来北京旅游,看看祖国的首都,看看外面的世界。
  分别的时候,大家一起照了合影,我还特意让秀英站在中间。这是一张难忘的照片,我将永远珍藏。
  怀念曲美巴珍!祝福她的儿女们幸福!扎西德勒!

推荐访问:儿女 寻找 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