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狂,不宁浩 疯狂的外星人百度百科

     引子:金镖难道打不过洋枪?   4月1日,愚人节。库布里克咖啡馆的外头很晴朗,但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还是让人凉得一哆嗦。宁浩低着头走了进来,一身黑衣,脖子上戴了条尾指粗的金链。我记得宁浩还有一条更铺张的金链,上面栓着如假包换的大金牙,他咬着大金牙的尊容就这么上了《黄金大劫案》的海报,嚣张得不得了。不过眼前的宁浩因为赶着做电影后期而疲惫着,他一坐下就说,这部片子做得不满意,“每次都那样,做完了才回过味儿,知道怎么干才是对的。”
  其实,宁浩的每次“错误”都有不错的成果。做文艺片时,《香火》和《绿草地》拿了一圈的奖;做商业片,《疯狂的石头》300万的投资赚来了2300万的票房,《疯狂的赛车》飙出了过亿的票房......4月24日,宁浩的新作《黄金大劫案》上映,这部片子没有大明星,能拿得出手的噱头还是宁浩这块金漆招牌。
  “你喜欢黄金?”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宁浩说:“谁不喜欢黄金啊,贪财嘛。我是个特别粗俗的人,山西人,煤老板......但粗俗是一种力量。说真的,其实是人类赋予了黄金太多的意义,又是财富又是欲望,黄金招谁惹谁了,它没变,是人在变,我倒更喜欢这种稳定的不变的东西,它比人可靠。”
  宁浩总是戴着黄金。宁浩拍了中国最成功的低成本商业片,娱乐性丰富,很卖座。于是,人们对宁浩的认同,很多时候是来自宁浩在赚钱上的辉煌。但是宁浩对于票房,对于钱的欲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他发了一条微博,说一个明星为了票房什么都肯做,听得他毛骨悚然;他对着现在中国电影的现状嗤笑说:“中国电影从不谈票房的时代,到一个只谈票房的时代,现在不是黄金期,是白银期,就是只谈银子。”
  宁浩说自己很任性,票房于他只是一种游戏的价值,它传达的信息仅仅是:赢了,或输了。
  2006年,宁浩赢了一次大的。《疯狂的石头》的胜利,开拓了古装假大空大片和文艺没人看小片之间的一条新路,从这部片开始,大家知道中国导演是可以拍出没有大明星、大场面,但故事讲得圆满紧凑的好看片子,然后,关于低成本电影横空出世的论调开始猛烈地传颂开来。回望当时的热闹,宁浩并不太赞同。“大家都认为我一直拍的是小片,其实不是。《疯狂的石头》投资300万,放到现在大概就是1000多万了。其实我一直认为低成本的电影不是出路,这跟饭馆一样,大排档不是出路,你得有个环境,吃得舒服,不能都是大排档,或者是五星级七星级,家常菜才是正经啊。在电影方面,中档投资,就是2000万到4000万之间这样的中型成本电影,应该占70%以上,这个空间才是出路。”
  《疯狂的石头》300万、《疯狂的赛车》1000万、审查中的《无人区》2000万、新片《黄金大劫案》传说中的投资是5000万,宁浩实际上是一步步谨慎地 进行着自己对电影产业的探险,而且前面几次都成功了。而从2006年开始,跟宁浩的步伐同时行进的,是中小型片子渐渐地赢得更大的空间。金鸡奖开始设立“中小型电影奖”、政策放开了对民营资金投入电影的限制,中小型电影占了电影总数的80%以上。2011年,一部《失恋33天》票房达到了3.5亿,叫嚣着这种规模片子的爆发力。
  单是今年5月黄金档,中小型电影就有管虎的《杀生》、杨树鹏的《匹夫》、张扬的《飞跃老人院》、王小帅的《我11》、霍建起的《萧红》,以最让人看好的《黄金大劫案》领头,这是一支猛烈的队伍......然而,没想到的是,美国人那么快就来了。
  2012年3月,传媒报道称中国将兑现入世的承诺,把好莱坞分账大片的进口数量增加到34部,就是说电影院每个月会放两到三部好莱坞电影,这对国产中小型电影来说真是莫大的压力。
  宁浩说,狼群来了,他的探险和实验也可以“不用做了”。对于宁浩这样的导演来说,好莱坞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他最擅长的讲故事和戏剧性,也正是好莱坞电影的长项。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创意和好故事可以替代资本,但宁浩认为讲个好故事恰恰是需要钱的:拍文艺片可以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那个状态里就行,但戏剧性的电影需要表演的精确、布景甚至特效,“戏剧性是要有一定的投资量才能完成”。谈到钱、专业性、周边的服务支持,谁能够比得上好莱坞呢?
  在《黄金大劫案》里,老去的高手“金镖十三郎”用冷兵器来对抗日本鬼子的火枪,悲怆地说:“我就不信金镖打不过洋枪!”这宛然就是中国电影现状的荒诞寓言。在电影中,宁浩可以浪漫地设想一个全身而退的结局,但在现实中,黄金真的能抵挡对岸的炮火吗?
   1997~2003“要得到电影节的认可,就不能卖戏剧性”
  1997年,宁浩给山西话剧团递了一张请假单,从此再也没回去过。
  宁浩拿着2000多块钱来到北京。最初,宁浩的设想是当个画家,准备考美院,他花了1750元报了中央工艺美院考前班,交了地下室的租金后,只够每天吃两顿饭,一顿是小笼包,另一顿就必然是烧饼。他画了十多年的画,专业课没问题,但英文烂透了,于是回太钢找一个跟自己很像的人来代考。后来那个人考了三十几分,满分是150分。宁浩一琢磨,如果自己上阵,都选择A的话,四分之一的概率也能考出这么个分数。但他也没办法,最后两个人在汾河边一起抽了一盒烟,就告别了。
  考不上工艺美院固然很郁闷,但更大的打击在后面。在参加成人高考前,宁浩按要求去做了个体检,医生告诉他,他很有可能是色弱。“很荒谬,我已经画了10年,准备从事相关的工作,突然发现上帝跟我开了个玩笑。”宁浩很痛苦地想了三天,最后决定放弃绘画。这对宁浩来说是一次艰难的牺牲。“不过没有牺牲,就没有成长,如果当初我去做一个三流的绘画工作者,现在就做不了二流的导演。”
  宁浩的导演生涯是从拍摄MV开始。他喜欢摇滚乐,也需要钱,在北师大成人班和北京电影学院念书时就接了很多拍摄MV的工作。当时拍一条MV能挣一两万,一年几十万的收入,来北京三年他就买了房子。对于后来怎么转到拍电影去的,宁浩只是说,“不能画画,就另外找个事儿做呗,动物园的猴子吃饱了也找个事儿做,它晃树,我想,也不奇怪,它不晃树它能干吗呢?拍电影对我来说就是有这么棵树,我就在这晃着,跟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每次拍电影就那么痛苦,累,慢慢就干出乐趣来了。”
  2000年左右,所谓的“第六代导演”纷纷在海外拿奖。贾樟柯的《小武》、娄烨的《苏州河》、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王全安的《月蚀》,他们的电影关注现实、有点闷,但是,在国外能卖钱。这就给电影学院的后辈们指出了一条出路。宁浩一边拍MV一边写剧本,有一次,电影学院的韩小磊老师读到了宁浩的剧本《香火》,觉得挺好,就给他介绍了自己的学生――一个有钱的房地产商。他们在天上人间见了面,然后投资人当场就从包里掏出了四万块钱做启动资金。
  电影《香火》讲述了一个和尚为了筹钱重建佛像去当骗子的故事。演和尚的是他的同学,八个人的剧组从年三十拍到正月十五。宁浩每天睡醒了再去大街上找演员,卖菜的、蹬三轮的......就是这么一部“学生作业”,后来入选了瑞士洛伽诺电影节。
  导演陈大明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在2001年就做了很像《疯狂的石头》那样的作品,但那时候大家只会发文艺片,不会发商业片,电影最后没上映。当时也没有“大制作”那样的说法,1999年的《没完没了》不过花了500万元,就算是很了不得的片子了。对于年轻导演来说,最容易走的路子就是迎合国际电影节的喜好,拍一些讲讲自己的苦闷,或者反映中国现实的片子。“要得到电影节的认可,就不能卖戏剧性”,宁浩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就操着很烂的英语,揣着小片到处贩卖文艺情怀,顺便出国玩儿去。
   2004~2006地下电影,没了
  《香火》成绩不坏,连续获得了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和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虽然不算平地惊雷,也够一些老师开始对宁浩另眼相看。他马上获得了另一个机会,拍摄一部“农村儿童片”,讲一个孩子乒乓球打得特别好,一路打到体校的励志故事。当时那笔账是这样算的:国家有扶持政策,拍农村片有50万,儿童片另加50万,如果卖给电影频道得60万,如果剧组愿意去浙江一个镇里拍,把镇里十几座桥拍进去,还能另得一笔钱。
  不过宁浩思前想后,没有要这个主旋律的故事,也放弃十几座桥的“广告植入费”。他认为这个故事符号性太强,很没意思,他设想的是,如果乒乓球流落到荒凉的内蒙古牧区,被没见过这种玩意儿的牧民们发现了,那一定会变成一部更有趣的电影。“当时 全中国开始脱离儿童期,走向更成熟的青少年期,这种跨越的迷茫状态正好可以用这个故事表达。”所以,他拒绝了这个机会,选择进入无人区拍摄。
  这部《绿草地》命运多舛,本来150万的资金,最后只到账了10万,剩下的宁浩砸锅卖铁凑了50万,用一台DV就开始拍了起来。无人区的拍摄非常艰苦,宁浩常常会说这个故事:当时剧组的人纷纷离队,一片混乱,有一天他接到已经回到上海的美术指导的电话,说一个道具助理被扔到了边境看守蒙古包,大家把他给忘了。宁浩赶紧跟人开车去找,三个小时的车程,他终于看到那个助理远远地站在油桶上面。这里荒无人烟,手机也没有信号,助理每天就吃方便面,见到宁浩后他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导演,我想回北京。”宁浩赶紧说:你回去吧,我太对不起你了。
  最后剧组就只剩下了11个人,司机提升为制片主任。最后杀青的时候,大家默默无语地收拾东西,落荒而逃似地离开了内蒙古。回到北京做剪接,宁浩发现没什么可以被剪掉的,因为根本没条件做多余的镜头。
  其实,当时的中国电影已经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变化。王小帅说,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降临中国,票房突破了2亿元人民币,领导们突然意识到,电影其实是个产业,应该像个企业那样去经营。广电总局给一些民营企业发放拍片的资格,审查放宽了,像王小帅、贾樟柯这样的导演也“解禁”了,所谓的地下电影不复存在。这给中小型电影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此外,香港-内地合拍片的政策也放宽了。钱来了,但宁浩还没意识到,这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2006~2009谁说《疯狂的石头》是小片?
  《绿草地》最后去了柏林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口碑不错却没有在国内公映――小文艺片的身世都差不多。不过宁浩由此得到了三个机会。法国人来找他拍一部“反映中国”的、跟《香火》差不多的文艺片;台湾电影推手焦雄屏说可以找钱给他拍一部“很有乡土气息”的片子;最后是刘德华的人找到了他,说看到了《绿草地》里的喜剧色彩,问他愿不愿意拍一部喜剧片。
  刘德华给的钱只有300万,是三个选择里最少的。但是刘德华没有要求,拍什么都行,他不管。于是宁浩选择了刘德华。他把剧组拉到了重庆,在乱哄哄而又生猛的环境里,讲了警察、小混混、神偷阴差阳错抢一个翡翠的故事。《疯狂的石头》只有300万的投资,但演员并没有花太多钱,当时黄渤1万块就接一个戏,几番周折请来的演员又是非常玩命,“郭涛拍‘石头’真摔真打,受伤好多次,指甲都劈开了。黄渤他们,连一个字儿不对都不行,咱得重来一遍”。没钱而认真,这部片子拍了四十多天就完成了。
  《疯狂的石头》后来的票房是2300万,简直是当年最大的奇迹。后来有人分析说,当时观众对古装大片已经非常厌倦,尤其是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大导+大明星+大制作=没故事+特技山寨。《疯狂的石头》流畅而故事完满,笑点又很接地气,它的成功直接打了大片一个耳光。
  但要说《疯狂的石头》 是中小成本胜利也不太对。《疯狂的石头》虽然制作小,但发行上一点都不“小片”。中影的老板韩三平看了片子觉得好看,就连夜召见宁浩,金口许诺了100个拷贝。100个拷贝意味着什么?当时1个拷贝的成本是1万块,加起来就是100万――制作费的三分一。根据媒体的报道,投资了3亿多的《无极》,也就发放了470个拷贝。正是因为拷贝铺了足够多的影院,才造就了“石头奇迹”。
  这部片子让片商意识到,中小规模的电影是有利可图的。2007年中国电影的总数是402部,其中350部是中小成本电影。以黄渤为例,这个不算帅的男演员成为中国最忙碌的明星,“现在1000万都请不来”,他主演的小片《斗牛》、《倔强的萝卜》都有不错的票房,可以说是一个“后石头效应”。
  2009年,宁浩又找来了黄渤,出演《疯狂的赛车》。关于这部电影,宁浩觉得在艺术创造上是失败的,但他要做的是一个实验,他要试试中型成本电影能不能做。“中型成本很尴尬,既请不来大 明星,又得卖1个亿才能回本,但是明星都是从这种片子里出来的。小成本电影很难出明星,因为连发行力量都没有。明星要生产出来,大家得种地啊!从赛车开始,我要试验一两个,如果每个都赚钱,那么这个工业是成功的。”
  
   2009~2012“你今天不痛苦,有你痛苦的时候”
  宁浩做实验的背景是,很多资金涌入了电影圈。2010年仅仅是5月一个月,就有200部电影报批,房地产大佬掏钱拍电影、明星掏钱捧自己、地方政府也拨点款来挣点政绩......但其中能上映的30%都不到。当时公布了一个数据,2009年前20部最卖座的国产电影里,只有一部小成本电影,《喜洋洋与灰太郎之牛气冲天》。
  这期间,宁浩拍了《无人区》。这部片子至今还没有要上映的消息,目前知道的是,这部片子的主演是徐峥和黄渤。徐峥和宁浩在拍《疯狂的石头》时认识的,当时宁浩通过公邮发剧本给小陶虹,请她演道哥的女朋友,小陶虹和徐峥共用一个公邮,她没看剧本,结果徐峥看了,很喜欢,就替代他的媳妇儿来到片厂客串,还不要钱。
  宁浩觉得这哥儿们仗义,于是若干年后的《无人区》里,请徐峥来演绝对的男一号。宁浩说,如果他的电影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欲望。《无人区》要探索的是,人的善意是建立在社会群居需求上的,为了能好好相处,人要笑、要懂得表达;但如果人被置放在无人区里,这层善意会怎样呢?据称《无人区》不能通过审查的原因是,里面每一个都是“坏人”,太恶了。
  这条路行不通。宁浩之前的片子拍的是欲望,到了《无人区》是极致,但是没法公映;于是他往另一个方向尝试,拍一个正常人的成长。
  宁浩开始筹划另一部片子《黄金大劫案》。这部片子相比于之前的宁浩作品,简直是脱胎换骨了。最明显的改变是,主角是个高高的80后帅哥雷佳音,虽然戏里一副痞子相,但长相是人类正常范畴内的。“这是英雄片、历险记,代表的就是主流的正常的,以前拍不正常的事儿、欲望的事儿,主角也就长得边缘一点。好看的人,是进化的结果。”片子也从审丑变成了审美,摄影师是给《让子弹飞》和Woody Allen掌过镜的赵非,鲜亮的戏服是设计师订做的,一件8000元。
  宁浩说,“我现在连荒诞主义都否定了,建立和拆解的意义哪个更大,当然建立意义更大,哪怕你只是添一块砖。这部戏我在寻找,想建立某一些价值”。于是,这部电影像个直线性的通关游戏,小混混先要面对黄金和亲情的选择,通过了,再抛掉情感看见了信仰之光......“成长与牺牲和痛苦有关,什么样的社会痛苦比较多,中国三四十年代,矛盾比较复杂,所以故事放在那个年代。现在的人长不大,就是不痛苦,你每天嚷嚷着买不起房,其中有一半的撒娇成分,美国也没人人都买得起房啊。”
  在这一套套的理论后面,《黄金大劫案》其实还是一部娱乐性丰富的片子,里面仍有宁浩锐利的游戏精神,一群戏子搞个救国会抢黄金,本身就很山寨很虚妄。而里面对好莱坞的调笑或者自嘲也很明显,最后一幕,艳丽如假花的玫瑰盛开,泰坦尼克号启航而去......
  《黄金大劫案》上映之时,炒冷饭的《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拿走了4亿多的票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档期,“黄金”要对垒《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和《超级战舰》,每一块都是好莱坞的硬骨头。宁浩甚至放话出去说:这次“狼群来了”,我就是要当炮灰的。
  从历年数据中可以看到,其实北美票房前15名的大片,这些年中国都引进了。这次所谓的“狼群”不一定是商业大片,或许更多是优秀的独立中小成本片。这些年来,虽然中国中小成本愈加繁荣起来,但真正出挑的片子屈指可数,2011年的《观音山》、《失恋33天》、《孤岛惊魂》票房成功,但口碑都不如《疯狂的石头》。或者可以说,中小型电影还没来得及进入健康的轨道,就要直面好莱坞纯熟的同类作品竞争。
  这也是无法避开的成长之痛。用宁浩自己的理论来说:“你今天不痛苦,有你痛苦的时候,被伤害过,你就成熟了。”《黄金大劫案》的宣传语这么说:“你的人生不是一次冒险,就是一个冷笑话。”
  宁浩的一次次蜕变和放弃,成就了中小成本电影进化史。
  而中国电影的冒险,才刚刚开始。
  (部分资料引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混大成人》)

推荐访问:不宁 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