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秋冬型儿童恙虫病的护理10例]恙虫病能治好吗

  [中图分类号] 11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09-0075―02   北方秋冬型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6年以前仅见于我国长江以南诸省,主要为夏季型。山东地区自1986年首次在蒙阴发现秋冬型恙虫病流行以来,已成为危害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由于儿童恙虫病在北方不多见,属于新发现的传染病,对此病的护理报道不多。2008年9~12月,我科共收治恙虫病儿童10例,经过治疗护理,10例病儿均痊愈出院。为提高广大医护人员对此病的认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10例均为农村儿童,全部住院治疗,男6例,女4例。年龄2岁4个月~6岁。
  
  2.2临床表现(1)发热:10例患儿均有发热,就诊时发热时间最短3 d,最长8 d,体温38.1~39.8℃。(2)焦痂或溃疡:10例患儿均发现焦痂或溃疡,分布在耳后发际、胸背部、腋下等,边缘稍突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红润、干燥无渗液。(3)皮疹:10例患儿中有8例出现皮疹,皮疹的出现常在发热后,多为全身充血性斑疹、斑丘疹。(4)淋巴结肿大:10例患儿均有局部淋巴结肿大。(5)肝轻度肿大6例,脾轻度肿大4例。(6)伴咳嗽7例、头痛头晕5例。(7)合并心肝功能损害3例,合并肝功能损害9例。
  
  2.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0×109/L 2例,(4-10)×108/L 8例。肌酸激酶增高3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3例,转氨酶增高9例,血沉增快2例,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4例,S-T段改变2例。
  
  2.4 治疗与转归 10例患儿均给予多西环素口服、静脉滴注护肝药物等处理,全部痊愈出院。2恙虫病特点
  恙虫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是由恙虫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恙虫的幼虫恙螨叮咬传播给人,即把病原体接种到人体内。病原体在叮咬的局部开始繁殖,局部首先出现丘疹,以后发生溃疡,溃疡继而变为黑色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4~5 d后,可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病人在出现症状前即可有立克次体血症,此后出现临床症状及内脏病变。病理改变以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为主。本病的潜伏期为6~18 d,全身症状起病多急骤,有畏寒、发热(多呈弛张热)、体温迅速上升至40%甚至41℃,剧烈头痛、肌痛。少部分病人在病程第2周出现震颤、谵妄、紧张、言语不利、耳聋和颈强直,脑脊液中可有单核细胞少量增多。曾有报告表明,本病患者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衰竭、心肌炎和败血症性休克。全身症状有酸痛、倦怠、纳差、面色苍白。特异性的焦痂或溃疡是本病的特征。
  
  3 护理
  
  3.1 病室安置 执行昆虫隔离,入院前进行卫生处置,将替换下的衣物进行煮沸处理,彻底清除恙螨,防止病房内传播,同类病儿灭螨处理后可居住一室。
  
  3.2 消毒隔离在文献中未查到恙虫病人传染人的资料,但为谨慎起见,我们加强了传染源的控制和医护人员的防护,病儿的排泄物经含氯消毒剂处理后排放,用过的一次性物品直接焚烧处理,被服、衣物煮沸后再清洗,病室内物品、地面定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病室内空气定时紫外线消毒。医护人员进出病房均穿隔离衣、戴隔离帽和口罩,治疗、护理患儿戴手套。
  
  3.3 病情观察体温的观察:恙虫病患儿常伴有高热、寒战,可应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注意补充水份,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做好记录。神经系统:注意有无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昏睡及昏迷的发生。皮疹的观察:大约在起病后3~8 d,全身(手掌及脚底少见)出现斑丘疹,由鲜红色渐转为暗红色。循环系统: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观察四肢末端循环,记录尿量,注意有无水肿。淋巴结的观察:局部淋巴结尤其是叮咬焦痂部位附近的淋巴结常有肿大,注意观察其大小、活动度的变化及有无疼痛。
  
  3.4 焦痂的护理焦痂是恙虫病的特有症状,标志恙虫咬伤的部位。焦痂为圆型或椭圆型,直径约1~2 cm,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此10例患儿中,2例焦痂在耳后发际处,2例在胸部,2例在背部,3例在腋下,1例在肩部。边缘稍突出,高出皮面,周围红晕,中央稍凹陷,表面黑色,似烧灼碳化样,不化脓,可用双氧水冲洗后,碘伏涂抹。
  
  3.5 用药观察本病的特效药为氯霉素,但在儿童不适合。此10例患儿均给予多西环素口服,配合护肝药物静脉滴注,患儿体温多在用药后2 d左右降至正常。
  
  3.6 出院指导 对患儿家长进行恙虫病知识培训,嘱其出院后做好居住环境除杂草、灭鼠工作,重视环境卫生,同时看管好儿童,勿在野外草丛处卧坐,以防止被恙虫叮咬。

推荐访问:秋冬 护理 儿童 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