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下的高三复习课实践研究

◎ 席 佳 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当下高三历史课堂处于新旧衔接的特殊时期,人教版教材尚未完成历史使命,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已对高三复习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升级倒逼高三复习设计必须要有更新的理念、视角及更宽阔的思路解读课标内容与课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看出,新课标指明了“大概念”教学策略这一方向。下面,笔者就自身实践中一点思考述于笔端,欢迎指正。

高三课堂是“温故知新”的学习过程,它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高一层次知识体系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整体构建的过程。大概念即提供了“更大的认知架构”,聚焦大概念,有利于将未成体系的历史知识、历史认知融合在一起。

以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将本专题的大概念确立为“全球统一性形成与发展”,由此衍生一系列关键概念:全球性流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全球性文化关系、工业革命等,每一个关键概念下又囊括了众多下位史实与历史现象,如“全球性流动”包涵的史实或历史现象有:跨区域人口的迁徙、物种的流动、财富的流动等。在大概念下,教学思路有了上位的宏观眼光,下一步的课堂设计则需要进一步融合知识内容,以历史情境为导引,通过问题设置,层层推进。为形象理解,笔者将设计思路以导图形式呈现如图1。

图1

不难看出,在大概念视角下进行高三复习课堂设计,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知识与认知体系间的“融”,也就是“突破知识的琐碎、零碎,促进知识横向联结的发生,在大概念之间形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通路”。“融”后进而拥有“生成”,即知识的新体系、新认知。大概念提供了一种概念性方法来指导这一整体性构建的实现。

所谓“汇”,指在众多历史要件中做出选译,进而在选取的历史要件之间构建起关联性,最终使“汇” 的目标指向“融”。“汇”是过程与方法,“融”是目的与结果,它们都在大概念理念下实施。上文提到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专题中,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这一主题的关键概念,它的复习难点显然不是工业革命的过程史实,而应指向“世界市场”这个主题,即围绕“工业革命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一探究开展,课堂最终要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使得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加强。

图2 结构示意图

那么,要实施以上教学构想,在内容设计时就要关注并突出全球视野下的工业革命,遴选这一视野下的历史要件,通过构建彼此在世界市场发展下的关联性增强对学习主题与核心的理解与感悟。以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为例。“汇”的第一层即教师围绕“全球统一性”这一大概念,选取、汇集八个历史要件:“圈地运动”、“发现新大陆”、“英西战争”、《专利法》颁布、《航海条例》、《权利法案》、“英法七年战争”、“珍妮机”,并以一条时空轴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时空轴中的事件信息论述“为什么英国能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时空轴上的历史要件是以怎样的因果逻辑在制度、劳动力、资本、市场、政策环境、技术等领域共同促成工业革命在英国的产生?这些历史要件间的关联性将在探究中逐渐清晰,进而完成“汇”的第二层:关联性构建。遴选的八个历史要件对学生而言属于已学过的旧的知识片段,但分散在书本不同的章节中,因此思考过程中考验学生能否在旧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迁移与运用,答出合乎逻辑、具有深层因果关系的历史解释。从空间上看,选取这八个历史要件的视野不局限于英国国内,这就要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思考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从时间上看,它们主要发生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至工业革命爆发之间,居于全球统一性开始形成这一特定时间,所以探究中学生便能逐步形成对这一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理解,进而指向单元核心,完成“汇”的第三层:“融”,即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因全球统一性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历史因素共同促成的,所以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课堂之初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意识,那么复习推进中更容易达成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这一要点,也更容易形成工业革命使得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加强这一领悟。

大概念让课堂教学有了上位意识,让教师在课堂外的学术研究能够在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中注入课堂。“它兼顾了一堂课的教法以及学术性,更重要的是能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中使探究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因此,大概念理念使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性的课堂,更是富有思维力、价值观念,有“课魂”的课堂,它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片段复习。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1953—1956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进行“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条历史知识线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如何理解《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并未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这一历史细节?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突然中断与向社会主义过渡要求的迅速提出?而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何提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同进行,而不先提升生产力,再改造社会形态?这些疑问不去思索,怎能实现从情感价值观中体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二字。扩充广度、深化思维,这些疑问都可围绕着“新民主主义”这一大概念一一解锁。设计思路如下:

材料: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继续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台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共同纲领》

问题:依据材料概括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有怎样的特征,回忆所学指出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实践与构想中有何不同?

认真阅读材料后引导学生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包含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最初构想新民主主义制度下的任务是壮大国民经济,待生产力充分发展,工业化初步实现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后期实践却是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同步进行。这一分析的过程既完成了对1949—1956年经济建设基本史实的概述与梳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思维认知的碰撞:为什么实践中会产生变化呢?这便激发出了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本原的兴趣,教师进一步给出第二段材料:

工业化能否在新民主主义制度内推进,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类型。选择从轻工业开始的传统工业化类型,自然可以依托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制度,然而国内外都有学者指出,选择这样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必然导致对市场的排斥和对计划的依赖。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设计问题:“赶超战略”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提前结束有怎样的关联?

问题思考的引导可采用抽丝剥茧形式。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因素。二,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计划的深层关系。三,计划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结束的关联。

图3 引导示意图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探究,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做出了释疑,同时使学生达成了对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造同步并举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因素的深度学习,更重要的是探究丰富了历史原貌,让学生对于早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的“探索”二字能更富情感层次的认知,注入课魂。

总而言之,大概念理念为高三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宏观、更高位的视角。它不仅有助于高三学生对书本内容整体性与因果逻辑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在构建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与历史理解都得到的提升,契合了深度学习的要求。

[1]陈志刚、王继平:《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师备课》,《历史教学》2020年第17 期,第40 页。

[2]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5 期,第38 页。

[3]李凯:《新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大概念》,《历史教学》2020年第3 期,第35 页。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新民主主义要件 我国40年来关于犯罪论体系争议的发展史山东青年(2020年1期)2020-03-24三阶层和四要件理论的对比性考察世界家苑(2019年3期)2019-04-29“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红旗文稿(2018年12期)2018-08-30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争议焦点法制博览(2017年12期)2018-02-11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人间(2016年33期)2017-03-04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年12期)2016-12-22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课程·上旬(2015年7期)2015-09-10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新论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3期)2004-02-03

推荐访问:复习 概念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