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湿烧伤膏和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烧伤的最小成本-效果分析 磺胺嘧啶银乳膏

  【摘要】 目的 评价润湿烧伤膏和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烧伤的经济效果和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住院浅Ⅱ°或深Ⅱ°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采用润湿烧伤膏治疗)和B组(n=50,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疗程14 d,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进行最小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B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和80%, B组成本较低,更为经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成本的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烧伤的经济效果优于润湿烧伤膏,在性价比方面更有优势,是烧伤创面治疗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
  烧伤;磺胺嘧啶银乳膏;润湿烧伤膏;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单位:36100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烧伤是指由灼热气体、液体、固体以及火焰等热力所引起的损伤,烧伤后受损皮肤丧失了抵御外来微生物侵袭的屏障作用,创伤表面的细菌进一步繁殖,侵袭至深层和活组织造成局部创面感染,严重者可致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笔者对磺胺嘧啶银乳膏和润湿烧伤膏治疗烧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对比观察,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临床合理用药和优化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住院的浅Ⅱ°或深Ⅱ°烧伤的患者,男63例,女37例;年龄14周~65岁,平均39.7岁;起病时间0.5 h~8 h;烧伤面积8%~51%;其中沸水烫伤60例,火焰烧伤12 例,电弧烧伤8 例,酸碱烧伤4例,蒸气烧伤8例,高温物体(金属、塑料、沥青)烧伤4例,电击伤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采用润湿烧伤膏治疗)、B组(n=50,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期、烧伤程度、烧伤类型等方面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入选病例均为浅Ⅱ°或深Ⅱ°烧伤的患者。浅Ⅱ度烧伤:可伤及基底层,基质真皮乳头层,水疱较大,去表皮后创面湿润,创底鲜红,水肿,剧痛,痛觉过敏,局部温度增高。深Ⅱ°烧伤:伤及真皮网状层,表皮下积薄液或水疱较小,去表皮后,创面微湿,发白,有时可见许多红色小点点或细小血管支,水肿明显,痛觉迟钝,局部温度略低。�
  1.2.2 排除标准 Ⅰ°和Ⅲ°烧伤患者均不入选。Ⅰ°烧伤临床表现:伤及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等,基底层健在,局部似红斑,轻度红肿、热痛。无水疱,干燥,无感染,痛觉微过敏,常为烧灼痛,痛微。Ⅲ°烧伤:伤及全皮层,甚至皮下脂肪、肌肉、骨骼,创面苍白或焦黄呈碳化,干燥、皮革样,多数部位可见粗大栓塞静脉支,痛觉消失,痛觉迟钝,或不痛。局部发凉。�
  1.2.3 给药方案 A组:润湿烧伤膏(生产商:汕头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091205,规格:40 g/盒,价格:26.18元/盒),在患者烧伤后第一天使用。将润湿烧伤膏均匀涂在烧伤创面,厚度薄于1 mm,每4~6 h更换新药或将润湿烧伤膏均匀涂在经灭菌的大纱布上面,厚度约1 mm,敷盖于烧伤创面上,不包扎的暴露疗法。换药时需清理残药及液化物。前3 d根据创面情况每日数次,3 d后2~3次/d。B组磺胺嘧啶银乳膏(生产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批号:091008,规格:30 g/盒,价格:5.60元/盒),在患者烧伤后第一天使用。将润湿烧伤膏均匀涂在经灭菌的大纱布上面,厚度约1 mm,敷盖于烧伤创面上,包扎或半暴露。前3 d根据创面情况每日数次,3 d后1~2次/d。两组疗程均为两周。�
  1.3 疗效判断 临床疗效评价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4级标准。痊愈: 烧伤创面完全愈合。显效:烧伤创面基本愈合。好转:烧伤创面接近愈合。无效: 烧伤创面感染,难愈合。痊愈与显效合计,计算有效率。�
  1.4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并记录每位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润湿烧伤膏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对芝麻过敏,过敏者慎用;磺胺嘧啶银乳膏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刺激性、皮疹、皮炎、药物热、肌肉疼痛、血清病样等过敏反应。由于本品局部外用可能有部分吸收,因此可能出现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炎症、肝功能减退、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处理。P

推荐访问:烧伤 磺胺 润湿 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