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完整文档)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6篇

第一篇: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说《红星照耀中国》是本好书。怀着对斯诺的崇敬之情,我拜读了此书。该书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这段历史。该书是一部从新闻视角记述中国革命的历史书籍。通过了解认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如果没有共产党人那坚如磐石的信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时下的中国当局刻意曲解、严密封锁的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他将他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以一个记者的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形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性词汇。他不仅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而且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当局的暴行才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才有了更形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文章描写的都是在这片贫瘠生发生的故事。艰苦的生活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然而人们却是满怀激情,斗志昂扬!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如此乐观?是什么在坚强地支撑着他们?答案就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国民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当共产党人辗转于被围剿被消灭的各个战场时,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读后感·当红军在雪山上、草地上弹尽粮绝时,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最后取得成功;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了世界的舞台。正是有了这种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
  阅读红色经典,重温历史记忆,我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在新的征程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入党誓言,永远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何良忠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第二篇: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筑梦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

  《筑梦中国》这部恢弘的纪录片,讲述了鸦片战争开启的近代屈辱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的风风雨雨,一路艰辛波折,终究伟业奠基、复兴在即。这是筑梦中国的壮丽史诗、大美篇章,更是历史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生动诠释。细细思量,这部纪录片给我们传递出以下三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在深化对党忠诚中推动民族复兴的经国大业。鸦片战争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清王朝天朝帝国的安宁与幻梦,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图强救国的漫漫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三民主义”,种种尝试、失败告终。八国联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好河山、戊戌六君子惨死断头台上、独裁军阀窃取革命成果,火光、血影,民不聊生、乌云遮日。直到1921年7月,伴随着浙江嘉湖一条船上传来的热烈讨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卓有远见的掌舵人的带领下,中国革命正式启航。毛泽东、邓小平、xx、xx、xx,在五代领导人的接续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立相对完备工业体系、及时纠正“文革”错误强力拨乱反正、大胆开启改革开放征程全力发展经济、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深化改革。同时,自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四个全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民族复兴的路径探索逐渐明晰,中国崛起的势头锐不可挡。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更加多元、加快转型的时期,我们更要认清到这一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在妥善应对新常态的挑战中凝聚合力加快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奉献全部力量。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强化“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推动各项工作竞进提质。邓小平曾说过:“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90年代的初期,这句话厘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破除了社会主义姓“资”还是姓“社”的僵局,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时至今日,这句话仍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并在新一代领导集体身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习总书记讲过,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经济社会民生正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强化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速度适中、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增强、群众收入增长跑赢cpi涨幅,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居乐业、稳定和谐。尤其是当前全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阶段,更应该以“站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突破发展瓶颈,实施创新驱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工业4.0、全民创业、自贸区引领、司法体制改革、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准扶贫,多点布局、多子下棋,全力推动“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落实,才能有效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

  三是“鞋子是否合脚穿了才知道”,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定点探索”相互补充全面深化改革。XX年3月23日,xx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出了著名的“鞋子论”来比喻国家的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中国崛起百般阻挠,亚太战略再平衡、弧形封锁链、民主价值观的渗透、互联网上煽风点火,唯恐中国不乱。因此,面对“乱云飞渡”,我们更要“淡定从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以编制“xx”规划为契机,超前谋划一批、加快推进一批、重点突破一批,加速推进“四大板块”(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三大支撑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要继续实施“以点带面”战略,通过试点的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分层分类、逐步深入地推进各项重大改革,确保落地生根,从而有效激活中国发展的“一池春水”,为中国道路的世界示范意义提供鲜明而生动的现实支撑。

《筑梦中国》观后感:地质梦,我的梦

观看筑梦中国学习心得体会

党员教师筑梦中国心得

2020年党员干部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党员教师筑梦中国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2020党员干部筑梦中国心得体会范文

2020年5月党员教师筑梦中国心得

筑梦中国心得体会汇编

2020年8月品味筑梦中国心得体会范文

筑梦中国心得体会2000字

2020年12月14日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第三篇: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13亿人共同创造出美丽中国。13亿人的梦想凝聚成所有中国人的“中国梦”。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辽阔的大地,也有宽广的海洋,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这片美丽的大陆,中华民族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20xx年10月,神舟五号将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茫茫苍穹,浩瀚宇宙,第一次迎来了中国人的造访。整个无垠的未知世界向我们张开了臂膀。
  说起“梦想”让我想到了那些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的人。“希望老人”江诗信他的梦想是:要让100个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唤醒人们的良知,引起社会的反响,以帮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告别愚昧,走向光明。“活雷锋”刘真茂的梦想是:尽心竭力地保护山里资源,即使生活的条件再艰难,他也坚持完成自己的梦想。
  说到“我的中国梦”还让我想到了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让更多的孩子告别愚蠢,走向知识的源泉。我会紧握最大的努力,让更多因为家庭条件艰苦而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继续读书。要知道,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让更多的孩子读到书,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知识,我相信,中国会更强大的!而我也坚信,只要我现在好好学习,我的梦想也会实现的!
  中国是一幅山水画卷。当你从东到西或从南到北,游览这幅瑰丽壮观的山水画卷时,得到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有诸多的联想、感慨……我的中国梦,梦很长,上下悠悠几千年。我的中国梦,梦也短,几度兴衰几度梦幻。度过了漫漫长夜,跨过了沟沟坎坎,遭受了多少内忧外患,饱尝了多少苦辣与辛酸。我的中国梦,梦很重,征途任重又道远。我的中国梦,梦也轻,神舟已上九重天,开创了中国道路,营造了和谐家园,增强了发展的决心,坚定了实干兴邦的信念。但即使实现梦想的过程有多么的艰难,你也要去实现它,相信你自己,不要放弃,努力地去实现你自己的梦想吧!
  xx同志代表xx届中央委员会向本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结晶。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部署全面,经过十八大代表大会修改完善,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确实如此,xx同志在十八大开幕会上的报告不仅赢得了代表们的23次的热烈掌声,而且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勾画出了未来中国的壮丽图景,同时成为会内会外的关注热词。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门作了评述“追寻现代美丽中国”。“美丽中国”要有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制度之美,格局之美。“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对此,笔者从参加十八大江苏南京的5位代表给出“美丽中国”的关键词中看到了他们的赞许,看到了自信与力量。刚刚走出会场的十八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来到江苏卫视的直播间,用“科学发展、建成小康、造福中国人民;坚强集体、继往开来、振兴中华民族”很有气势的对仗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对中华民族和每一个老百姓都会带来福祉。
  作为十八大代表、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爱华说,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十八大报告,说明我们国家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中国要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更懂得呵护大自然馈赠的资源,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很显然,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是新境界,而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则说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与愿望,“美丽中国”不仅为我国的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绘画出了我国未来美丽的蓝图。南京的5位代表们给出“美丽中国”的关键词,充分表达了民意诉求与期盼,同时也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最高的评分。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丽中国”让中国更加文明、和谐,让全体中国人民会更加幸福、美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必须和“三个抓好”结合起来,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促进自身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净化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抓好理论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根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首先树立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思想和决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加强当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二、抓好党性教育。党性教育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核心。我们党已经历经了91个春秋,在这91年里,取得了许多的成功经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时刻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三、抓好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闻名的礼仪之邦,自古至今人们都崇德尚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我们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想不屈的坚定自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应首先培养自身的道德观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始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门永不结业的必修课。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不渝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才能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才能自觉履行党员的义务,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xx同志的报告全面客观、务实清晰、鼓舞警示。
  全面客观。报告既充分肯定了成绩,又敢于直面问题。在总结xx大以来的工作时,报告既指出了五年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民主法制、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重大成就,同时,对工作中存在的诸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和困难不回避。
  务实清晰。报告既符合中国实际,又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务实。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道路、体系、制度非常清晰。
  鼓舞警示。报告既鼓舞士气、催人奋进,又发出强烈的警示。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家听了之后,倍受鼓舞、信心十足。报告强调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向全党发出的强烈警示,有利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行动。
  局党支部下一步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入脑。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学习十八大报告,做到入脑。二是入心。党小组要认真组织讨论十八大报告,深刻领会,做到入心。三是落到具体工作中。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这些都和国土资源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紧密相关,要研究落到工作办法和措施中去。
  
  

第四篇: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地理中国心得体会

【篇一:地理教学心得体会_地理应从身边教起】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_地理应从身边教起 地理做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科学,研究范围异常广泛,从中国到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从地表到宇宙空间 ?? 无所不及。同时,地理科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联系实际,从身边教起,从学生能感受的事物教起,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极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体会。

一、要善于联系日常生活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周围无处不存在地理知识,如果授课时能将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感受到的东西与教材联系起来,将达到很好的效果。

讲“开发海洋资源”一部分,因为学生所在城市正是**城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就可让学生自己解决:
1. 海洋中蕴藏着哪些丰富的资源? 2. 在海洋开发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把自己平常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不完整,让学生补充,教师最后归纳,从而让学生增强自

一节,课后可布置学生完成作业:自汇一幅自己家到学校的比例尺图,图上注明方向、比例尺大小、图例,教师将做的认真的、准确的在班级宣传栏中张贴,加以鼓励。学生亲自去做,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篇二:心得体会】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地理教学中,多联系生活实际,多联系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对

地理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谈一下我在地理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的一些亲身体会。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概念。

例:内流河是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这两个地理概念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两个地理概念,我结合学生熟悉身边地理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流经五指山市的南圣河作为实际例子。我问:南圣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有的学生答内流河,理由是南圣河河水流入了昌化江,没有流入海洋;
有的学生答外流河,理由是南圣河河水虽然流入了昌化江,没有直接流入海洋,但是南圣河河水通过昌化江最终间接流入了海洋。对于这两种理解方法,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与课文中“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进行对照,最后得出圣河河是外流河的结论,使学生对“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成因。

例:目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成因,我结合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所看到和听到的现象兴趣浓的特点,联系起五指山市这个小城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我问:在我们五指山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大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能否回答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们积极踊跃,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城市的人多、车多、花多、灯多、楼多,城市的街道多、公园多、学校多、医院多、工厂多、商场多、电影院多。然后我总结:城市环境优美、生活优越、交通方便、就业机会多、公共设施齐全、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好,等等。这样,就吸引很多人想到城市去,如:大学生分配工作都想留到城市里,农村人口到城市去打工等。关于农村人口到城市去打工的原因,我又让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说明,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一是由于划拨宅基地、修

建工厂、修建铁路和公路等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
二是由于农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很多地方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如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大中型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找到就业机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由农村走向了城市。列举了五指山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了理解了“目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地理成因。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原理。

例: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经纬网,目的是为了确定地表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那么,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原理是什么呢?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能否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原理,我结合学生对电影院十分熟悉的特点,联系起电影票上的号码编排的实际例子。我们去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分横排和竖排,电影票上标有横排号和竖排号;
横排和竖排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的纬线和经线,横排号和竖排号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相应纬线和经线的度数,即纬度和经度。利用电影票上的横排号和竖排号,把相应的横排和竖排相互交叉,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同样道理,根据经纬网中一个地点的纬度和经度,把相应纬线和经线相互交叉,就可准确迅速地找到这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在经纬网中,如果一个地点只有纬度或只有经度,就好比电影票上只有横排号和竖排号;
也就是说,如果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就好比电影院的座位只有横排或只有竖排,当然就起不到确定地理位置的作用。列举了电影票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地理原理。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规律。

例: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规律,我结合学生对手电筒光线比较了解的特点,联系起手电筒照射墙壁的实际例子。当我们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亮度却很大;
斜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亮度却很小;
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看到的光斑面积越大,亮度却越小。由此可推知,阳光直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阳光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少;
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列举了手电筒照射墙壁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地理规律。

综上所述,学生们对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喜闻乐见,学生们对实际生活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是丰富多彩的。在地理教学中多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推而广之。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发挥地理的学科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从生活中需要的地理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调整教学内容 增强课程实用性

1、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备课,依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中的难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是”难点的难点却出现了。当学生感到某一方面难学时,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确定教学难点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和知识层次等确定教学难点,再配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科知识更易于理解。如果学生能够学会某些知识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就会产生自豪感,一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继续探索。

2、贴近生活并能解释实际问题的内容易吸引学生

由于中学地理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各种地理过程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所以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广泛联系实际的有利条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学习实际、乡土实际、国内外实际等。力争贴近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有用。从而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的特征一节时,分析中国山区面积广大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怀柔也是山区面积大,想一想,然后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样学生不仅轻而一举的解决问题,而且惊喜的发现自己的家乡这么美好。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整个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

3、知识内容联系越广学生越易参与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多,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教学中应不断的利用外界事物进行刺激,而地理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涉及到各个领域利用这个优势进行旁征博引,学生能够体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知识渊博的表现。。

4、教学过程中也要投学生所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中学生活泼爱动且兴趣广泛,教师对此应有所了解。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间。即使是很随意的聊聊天,也会很有收获的。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关注的焦点。然后一方面筛选与课堂内容有联系的,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充实“焦点”内容。再由课下转到课上的焦点时刻。就是这一小栏目,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随即教师引而不发的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迫不及待的寻根究底。

实践证明,每节课利用几分钟时间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由无 的要我学转变为有目标的我要学,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篇三: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洱源县邓川初级中学和文秀

我是一名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老师,从教十八年了,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虽然只有七年,但是我喜欢也热爱这个学科,也全身心的投身于教学之中,以下是我这些年的教学心得。我认为,教学,应该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拨动学生地理“心弦”呢?

一、在地理教学中地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从心理学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而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1、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尤为重要。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2、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试题的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批改错误,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公开、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3、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

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有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相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中,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解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同时,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

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我对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4、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

第五篇: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2019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甘心做沉默的砥柱;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残年风烛,拖着病弱的身躯,拾荒助学子,高贵的心灵在人间写下大爱;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守住誓言的陈俊贵;带领村民致富,甘做老百姓贴心人的段爱平;35年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的沈昌健;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的格桑德吉;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绝症母亲姚厚芝;在轮椅上度过青春,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的方俊明;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的龚全珍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看到那些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的义无反顾和淳朴,我们几度眼泪汪汪。或许对今天习惯于功利也擅长于钻营的我们大多数来说,他们很傻。的确,他们傻的让我们为他们价值观的单一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文化多元的当下),因为我们习惯于对社会发牢骚、对他人无尽抱怨、也常常在对国家的指手画脚中和面对社会事件时那犀利的言辞中寻找存在感,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就在你唾沫横飞地做个愤青的时候,就在你以为世界都欠你的而你将所有的怨愤化为对社会的抱怨的时候,而有些人却在为改善这个世界而努力,不单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坚守„„所以,请不要抱怨了,美好的社会不会因为袖手旁观而变好,它需要我们指出不满的同时还更需要我们行动,请相信好的建议和有声的监督迟早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请不要将一味犀利的批判当成自己获得存在感的工具,真的,那只能获得一时的口舌之快,我相信,在被吹捧和被转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后,你也只能徒留一地无聊和满心的空虚。而真正的高兴,唯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给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悦的来源,但付出后的喜悦更持久(想想自己献过爱心和做志愿者的经历吧)。请相信,文明和道德也是可以“装”出来的,装得久了就是你的习惯,也会内化为你的气质和品行,如果整个社会也跟着我们一起装的话,那它们最终会成为一个民族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请相信那些美好吧,相信它们,你和我也会变得更加美好!还有,请在可能的时候,做个理想主义者吧,既为我们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做个理想主义者,首先对自己而言,证明我们是活着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继续活下去和将会活得更好的希望和期待。其次对身边的人而言,远离现实和功利的我们会带给他们更多阳光的生活态度;当然也会让担心我们的人儿梦里不再有呓语,能睡个安详踏实的觉„„如果我们还没有那样博大的胸襟,也没有高尚的奉献精神,请你(当然也有我)不要气馁,真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那么高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积极的道德和消极的道德里面,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和精力践行积极的道德,那么我们可以先从消极的道德开始,选择不伤害、不破坏、不贱踏。所以,请做个温暖的人吧,你温暖,身边的人就温暖,世界也会有温暖!这个社会需要理想主义者,也需要可敬的傻瓜,有些事儿从相反的角度看,会是另一种结果,有些傻瓜就是忠诚和毅力的代言人,不是吗?

第六篇: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鸟瞰中国心得体会


  篇一: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 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 浑厚、 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 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
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
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
  篇二:鸟瞰中国源远流长
  China a vast land ,with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cultures on earth, now revealed like never before ,this epic journey from the air will discover how ancient traditions, engineering,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wonders shaped this great nation and continue to forge modern-day china.
  After centuries in seclusion ,china is now revealed.
  China a land of nearly billion people, ninety-two percent are han Chinese, but across its million square miles, there are 55 other ethnic groups, speaking 120 living languages, this areal journey will cross china’s immense interior of mountains and deserts, mighty rivers and great forests to reveal a hidden culture of great plexity ,only now opening up for the world to see. In the far southwest, bordering Myanmar and Laos is Xishaungbanna known for its great river. Home to the ancient Dai people ,they observe a different calendar to the rest of china . And in A pril celebrat their own version of the new year in a unique way , the festival all revolves around water at this their hottest time of the year .It all begins with an epic 200year old Dargon Boat Race.
  篇三:鸟瞰中国千年史
  鸟瞰中国千年史孙隆基
  回首页
  序
  写这样一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里只能作一个"长时期"的综观,看能否整理出一些头绪解释中国今日的处境。千年之交是结这种长阶段总帐的恰当时机,公元两千年之初中国是世界领先,至千年之末中国已沦为"落后国家";这个千年又可分为两半,前五百年中国领先,后五百年中国逐渐落于西方之后。"五百年风水"是转了,但未来这五百年会否轮流转,我们拭目以视。
  只将中国与近代西方比较,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余味。因此,本文亦注目中国本身的发展规律并和西亚南亚的发展相呼应,还涉及内亚洲与中国有关的千年动态。至于本文的比重,是偏重较不为人熟悉的前五百年,近五百年较略。
  目录
  宋朝: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同时期在世界其他地方
  公元二千年前期的"新型边疆民族"
  蒙古大帝国:全球史第一个"世界系统"
  蒙古世界统治的遗产
  青黄不接的十五世纪:中国的海上霸权
  印度洋:从中国的“朝贡体制”到西洋人的“公司体制”
  "海洋中国"是否成气候
  海洋时代的大陆帝国
  中国历史的"长时期"结构
  孙隆基简介: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曾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现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猛菲斯大学。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族》等。
  宋朝: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公元一千年,正值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咸平三年。宋代中国是世界近代化前奏的说法,不限于内藤湖南一流的日本学者。当代美国的比较历史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也说:"本书的假设是: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对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
  麦克尼尔中国在近千年之始领先于世界之说,其前提仍然是以它未能发展出全面的市场经济为归依,并举出惯用的解释,如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对商人的抑制之类。问题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形态是否含有达到全面市场经济这个目的,值得商榷。然而,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自隋朝重建科举制度以来,世袭的门阀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至唐末,中古式的贵族政治整个没落。宋代上承此势,由科举制度出身的文官政治变成主流。此外,宋朝的创立者有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遂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由文官统治的国家。
  在财产关系上,宋代也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一直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至于国家方面,也基本上放弃用国有土地授田给无耕地农民,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的施政。宋代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但占全部土地的很小比例,其功能也不积极。一般是放任土地自由买卖,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
  自汉代以来,中央一视抑制兼并为正途,不但为了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也尽量避免因贫富不均导致农民战争暴发。虽然,这个政策成功的时期不多。皇室、外戚、公卿、宦官、豪商或竞争或勾结,对无权无助的农民进行蚕食,结果总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从汉末经魏晋至南北朝,甚至形成世族地主的庄园制度,长达四个世纪。中央试图调节贫富不均是基于皇权生存的考虑,但其立论常依据乌托邦式的理想。王莽的恢复"井田制",与北魏北周的"均田制",都宣称是对古代周礼的回归。
  但自从中唐推行"两税制"以来,直到现代共产党统治为止,国家基本上放弃大规模的平均土地的尝试,虽然这个思想深入民心,时隐时现。由于均田制的崩坏,唐朝于公元780年实行"两税制",基本上是对两项现实——私有制和货币经济——的让步。在均田制底下,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死后必须归还国家,由国家对新户主重新分配,而国家在这个基础上抽取租庸调,并建立寓兵于农的府兵制。两税制把税制简单化,只收户税和地税,分摊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征收谷物,户税则全以现钱计算。宋代上承唐代两税制,也轻丁口税而重田产税。
  从此国家基本上认可私有财产,并着眼于政府的现款运转。它"从由来以久的国家必须负责纠正土地分配不均的教义全面撤退。"至于"井田制"或"均田制",虽然与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引起共鸣,却是财产关系与市场关系不发达的症候。北朝的北魏北周能够实行均田制,正因为华北落后,而执政者又是外族的原因。至隋唐大一统后,均田制并不实行于较发达的华南。
  宋代"不抑兼并",并不造成魏晋南北朝式的世族庄园所有制,因为科举制度已大致上决定社会地位的升降,造成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市场的发达也促进地产转手之快速,"三世而衰"变成常态。士大夫和官宦家族为了保持家道不中落,遂有投资于族田之举,为了保持家族的延续,用修订族谱人工地维持家族不散这个风尚也开始盛行。
  "不抑兼并"虽不造成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仍不可免导致土地兼并。这个趋势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已颇为严重,但王安石主张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亦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而王安石把老百姓对国家的服役变成用现钱折算,地方对中央的贡改为比较市价后进行采购,都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政策。
  在宋代,中古式的身份制虽仍残存,但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亦即是只看财产,不看身份。拥有财产的主户直接承担各种赋税,无产业的客户则不直接承担。在乡间,客户是指佃农,他们不再是从前世族地主的"私属",而是直接编入国家的户籍。在城市里,主户身份并不以房地产之有无为唯一标准,也包括有无店铺、库房,以及从事经营的资本,客户则是雇员或房客。这种分类法是根据财产关系,也把契约关系普遍化。
  唐代城市多为行政中心,宋代市镇趋于工商业化。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宋代则放任自由,因此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宋代的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很大规模,例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后者为马可波罗在元朝初所目睹,惊叹为前所未有。至元朝后期,世界旅行家阿拉伯人伊本.贝图塔访问杭州,亦称之为"世上最大的城市"。当时在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在三十至五十万之间。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中国发展至宋代,商税也日形重要,它成为城镇征收的主要项目。从远洋贸易抽取的税收,也达史无前例的比重。
  学者们曾为宋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而进行讨论。在北宋,中国人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企业雇佣数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一年为例,达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此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宋代中国是前现代的"高科技"之家:造纸、印刷、火药、罗盘虽然多发明于前代,但至宋代成为大规模制造业。
  宋代中国的"现代性",也表现为中古佛教的衰微和世俗精神之来临。在世界其他各地仍盛行宗教艺术之时,宋代的绘画题材已开始表现市集与贸易,而文人创造的山水画则呈现一
  种写实主义,宋代的原创不像后来被注入禅学的明代山水画,而是对自然界忠实的模拟。这个入世的精神也表现为儒家理学之抬头。理学以人伦为天理,在今日或被视为一种宗教,因为今日对世俗化的定义是个人从任何权威底下解放,基本上是西方的设定。宋代的理学不妨视作中国式的集体主义人间观的哲学体现。对不服膺神道观的中国人来说,这就是他们在现世的行为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也如是。
  宋代承继隋唐帝国,却不能重组"天下",而必须和辽、西夏、金、蒙古等敌国并存,在中国历代的皇朝史中呈现一种非常态,反倒更近似"近代"的邦国。宋朝长期积弱,非但没法重建汉唐的规模,反而令抵抗外族入侵成为国民生活的常态。长期下来,一种初期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宋代已经有印刷术这种传媒。按照班奈狄克.安德生的说法,印刷术是形成近代国家这个"想像的团体"的主要因素。宋代的岳飞和文天祥后来在中华民国诞生时期编织的"民族英雄"谱系里变成先烈,正因为宋朝有点像近代列强交侵底下的受难国家。
  宋代这幅图像"近代化"得有点惊人,有加以修订的必要。该指出:它不可免遮盖了地域性差异,一般来说,先进的社会关系是江南盛于华北,东部盛于西部。整体来说,宋代的市场和契约关系的普遍化不及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虽然从宋代以后,土地关系是以契约为主导,但到了清代的雍正朝,国家对残留的人身依附关系还得颁布最后一次解除法令。"两税制"轫始的重产业轻丁口的措施,后起的朝代又必须重新执行——如明代的"一条鞭"和清代的"摊丁入亩",似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循环出现。宋代的文官统治,在后起的朝代——尤其是由外族入侵建立者——也屡受贵族统治的干扰。至于宋代印刷术虽然发达,但大多数人仍是文盲。当时或许已有近代"民族"观念的萌芽,但这和近代国家用国民教育和大众传媒塑造"国民"的积极措施还差得很远。
  同时期在世界其他地方
  唐宋之交,是今日西欧和俄罗斯文明的婴儿期。在这里,必须交代一些历史背景,比较中国与西方历史的共同性与分歧性。
  继中华"第一帝国"——秦汉帝国——于公元三世纪崩坏后,中国进入长达三百六十年的分裂、倒退与恢复时期。此时,华北被落后民族占有,但在他们接受汉化的基础上,中国原有的文化与制度获得进一步发展,种族也被注入新血液。在经历长期分裂、分途发展和民族融合后,隋唐帝国凭大运河整合南北,在此基础上重建"第二帝国"。至十世纪初这个帝国又趋于解体。这次,分裂时期较短,不到一个世纪,中国本部于979统一于宋皇朝。但在上面已经指出:宋代不能构成"第二帝国"的重组或"第三帝国"的韧始,它是中国皇朝史的一个变种,反而有点像近代在列强交侵底下的弱"国"。
  罗马帝国崩溃过程近似秦汉帝国,在时间上也接近。秦汉帝国的余绪——晋室,在中原秩序崩溃、五胡武装勃兴的情形下,于317年南迁至建康〔南京〕。罗马帝国则于331年迁都于拜占廷,帝国的东西分化从此不可逆转,而匈奴和日尔曼蛮族大规模的入侵也开始。至476年,西罗马已无君主,西部地区进入长期混乱。至800年,在中国已经过了中唐盛世,法兰克人在西部始有重建"西罗马帝国"的尝试。
  这个尝试,促成了西欧文明的诞生。以法兰克人为主的日尔曼民族与罗马教廷合作,在政治上、教义和教仪上逐渐摆脱拜占廷"罗马帝国"的阴影,缔造了自身的文化认同。俄罗斯则在988才脱离原始宗教,从拜占廷处接受希腊正教,进入文明阶段。而1056年拉丁教会
  与希腊正教正式分裂,西欧与俄罗斯分途发展形成定局。因此,西欧和俄罗斯的童年,都在唐宋之交。
  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比较合拍的是西亚地区。该地区从古以来就有大一统政权,从苏末、巴比仑、亚述、波斯、亚力山大、安息,一直到撒散匿帝国,兴衰交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过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因此不像中国的朝代制度。在中国建立"第二帝国"的时候,西亚也为回教"大食帝国"统一。回教创始人谟罕穆德与唐太宗同时,而大唐与大食在古代社会式微后,各自在它们继承的地域里缔造一个"中古"的综合,其辉煌程度超越"古代"。隋唐发扬了秦汉模式、从中土帝国蜕变为东亚帝国,而大食帝国则是接收和改造了两个地盘:其一是古代最后的一个波斯帝国撒散匿王朝,另一则为罗马帝国的整个南半部,从中东沿北非到伊贝利安半岛。大食无疑问是古波斯的继承者,同时与拜占廷和胚胎期的西欧文明争夺古罗马的继承权。
  大唐进入九世纪,中央政府衰微,地方上节度使割据,皇帝的废立则掌握在宦官手上,政治的腐败终于引发农民起义,处于重重矛盾中的唐室在907年灭亡。大食帝国进入九世纪,地方割据势力兴起,宗教派系冲突加剧,君主哈里发仰赖由突厥人组成的奴隶军保护,结果哈里发的废立落入他们手中。政治腐败与赋税沉重引起农民、游牧部落、和奴隶起义,至十世纪初期多打着持信仰歧见的十叶派的旗号。至945年,一个信仰十叶教派的军事集团布夷掌控了巴格达,大食名存实亡。哈里发以名义上的共主身分残留,最后一位在1258年被西征的蒙古军杀害。1279年蒙古灭南宋。
  在这段期间,中国与回教世界是世界文明的两个顶峰,文教和科技发达。回教从阿拉伯征服到大食帝国,走向波斯化,继承了西亚地区的文化遗产。由于它处于旧大陆的中间地位,大食汇聚了希腊罗马、中国和印度的科技知识。后来西方吸收的科技,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的遗产,多经由回教文明之手。
  公元一千至两千年之交,在印度也是一个大转折点。公元七世纪,当玄奘访问北印度期间,佛教的"第三波"已经在酝酿,那就是"密教"。至978年,西藏第二次引进佛教,即所谓"后弘期",传入的就是第三波的密教。在佛教的老家印度,演变为密教的佛教与印度教渐不可分,走向没落,而印度教内部则虔诚派兴起,变成大众运动,至一千年之末已经压倒佛教。公元997年,大食帝国瓦解后第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独立回教国家喀兹尼,从阿富汗不断地侵入北印度,对印度教大加杀戮。但在十二世纪初,一个继起于阿富汗的突厥回教政权入侵北印度,对佛教实行同样的摧残后,根基已大不如前的佛教从此在其本家一蹶不振。在1211年,征服者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乃今日南亚分成印回两大派之始,取代第一个千年的印佛两大派的对立局面。
  中亚地区的突厥化与回教化,也在两个千年之交。西域地区的人种自古以来以"吐火鲁"为主,至唐代,其文化则是佛教、景教、摩尼教的混合。中亚地区最早皈依回教的是原先臣服于回讫帝国的葛逻禄,他们在新疆西部和喀什额尔地区建立"黑汗"帝国。他们的回教化在公元十世纪中期。在十世纪末,邻居的塞尔柱族也改奉回教。这些都是广义的突厥民族,今天这整个地区即称作"土耳其斯坦"。公元二千年前期的"新型边疆民族"
  一位澳洲学者指出:宋代有当代世界最惊人的战争机器:一百二十五万人的常备军。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照耀 中国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000字 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