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对外宣讲中国故事的特色分析

文/次晓芳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经过了八年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清零了近一亿的贫困人口,实现了减贫事业上的中国奇迹。2021年,是中国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回顾过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有许多需要总结的经验。在此背景下,2021年2月28日,由新华通讯社、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出品,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承制的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在国内外重磅上线,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成功。截至2021年3月12日,该片全网浏览量超过10亿,全球覆盖观众群超过30亿。这部从国内火到国外的纪录片为对外宣讲中国故事提供了经验,本文从制作特色、影响特色、主题特色三个方面剖析《中国减贫故事》对外宣讲中国故事的特征,以期为其他外宣纪录片提供参考。

《中国减贫密码》这部纪录片从国内火到国外,离不开其精益求精的制作特色,而画面、声音、后期的和谐固然也离不开专业化的团队,他们秉承着匠人精神用心制作出了优质的作品。优质的制作是国际传播的一块敲门砖,该纪录片精良的制作为其对外宣讲中国故事打下了坚实基础。

1.主创团队经验丰富,纪录片选题策划质量高。好的纪录片离不开优质的策划,优质的策划离不开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中国减贫密码》作为我国减贫脱贫的重大题材纪录片,承载着向全国人民交答卷、向世界人民做示范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制作团队的选择上十分慎重。新华社作为创作的主要单位,显示出中央级别主流媒体的实力,基于其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和丰富的制片经验,为优质制作团队的策划提供了保障。此次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均为新华社的年轻骨干,他们拥有《与非洲同行》《“一带一路”上的智者》等多部外宣纪录片的制作经验,在策划、拍摄、配音、特效等方面都颇为专业。他们在丰富的摄制经验的基础上,以其年轻化的思维和想法为纪录片的策划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纪录片在策划时不仅埋下了一些引人入胜的创意点,也保障了画面和声音的和谐动人,将中国的八年减贫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2.杜比画质助力多样化镜头,全面丰富视觉体验。纪录片作为再现性的纪实视觉影像艺术,依靠画面支撑起整个影像,因此拍摄画质本身就是叙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精良画质的镜头语言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在国际传播中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真实呈现的感觉,使其能更有效地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更直观地把握内容主题、更容易地产生同频共振与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了传播效果。如今,新兴媒介技术的出现为纪录片镜头语言的升级提供了底层支撑,在视觉呈现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国减贫密码》运用了先进的杜比视界影像画质技术,并且使用行业内最高摄制标准完成拍摄,在技术的支持下,画面精美绝伦,为观众提供了精彩的视觉盛宴。此外,该纪录片实现了多场景、全方位、多形式的画面采景,从最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到海天一色的海南岛,从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到梯田遍布的云贵高原,拍摄足迹跨越天南海北,足迹不仅纵横中国,还涉及其他国家,如泰国、巴基斯坦等邻国地区;
在拍摄形式上,还采用了航拍、水下拍摄等各种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中国的减贫故事,用丰富的画面解读中国的减贫密码,减少了外国观众对纪录片的接受障碍。

3.著名演员配音加码,用声音为影像增色。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不仅仅依靠画面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离不开声音营造的氛围感。配音解说作为声音艺术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运用得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从配音者的角度看,优秀的配音演员能够将观众自然代入到他的视角当中,产生面对面讲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同时配音者本身的人文底蕴和真实情感表露,也能为故事叙事增色不少;
从配音的技巧方面看,情感充沛、声音动听、声线流畅、亲切自然的配音往往更容易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当解说声音随着故事的起承转合而变换,随着情感波动而律动,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诉说心声之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民族特点上看,减贫故事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因此采用汉语这种民族性极强的语言配音,更有助于使世界观众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了解减贫背后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中国减贫密码》中文版由国家一级演员张国立担任讲述人,他曾经在《声临其境》中为闻一多的角色配过音,也曾主持过人文历史节目《国宝档案》,他的声音充满磁性,是亲切讲述宏大叙事的不二人选。他在该纪录片中的配音,为整个画面的讲述增光添彩,为国外观众了解中国故事发出了独特的“中国声音”。

影像作为纪录片意义的承载体,能够通过画面表达出丰富的含义,通过各种镜头语言的运用,能够使画面延伸出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达到调动观众认知、感情和共鸣的目的。《中国减贫密码》用细节性的刻画、数据的支撑、多元主体叙事等多种影像方法,巧妙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减贫道路上的故事。

1.用细节刻画故事,让国外观众对中国减贫故事可知可感。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能够使整个纪录片真实可感。减贫纪录片作为宏大主题,要想讲好扶贫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露真实情感,必然离不开对细节的刻画。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稀松平常的话往往能够迸发出无以伦比的力量,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主题。《中国减贫故事》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中讲述故事,降低了国外观众的理解难度,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减贫故事的理解。用言语表达脱贫时的喜悦也许会显得生硬,然而用细节刻画幸福的笑容、激动的泪水则显得自然生动。基地现场分红后普次仁一家人一起数钱的开心,纪录片用细节渲染出喜悦的气氛;
海丰县依靠产业发展摆脱贫困,四张生活在幸福中的笑脸,用无声的语言感染着镜头前的观众。《中国减贫故事》纪录片中对细节的刻画,不仅从细微处表现出了脱贫人物的真挚情感,同时还以小见大地彰显出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用数据支撑真实,让世界看到中国减贫成就。相较于带有主观色彩的叙述,数据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因而也更容易使国外观众对中国的减贫成就获得直观的认知,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提供良好支撑。以往的纪录片大多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充满情感的叙事风格,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达到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效果。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因此在情感上唤起共鸣的难度较大,传统以感性诉求为基础的纪录片影像难以支撑起整个叙事。在此情境下,以理性诉求为基础的数据表达则更容易使国外观众信服。《中国减贫故事》善于用精准的数字叙述减贫故事,让国外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减贫成就。例如,在讲述我国健康扶贫时,用“99.99%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使中国为百姓织起的安全网可知可感;
在讲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时,用“电商扶贫实现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使中国数字经济对脱贫的助力更加直观;
在讲述我国教育脱贫时,用“中国改善10.8万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国开展控辍保学行动,让20万辍学生重返校园”使中国在对教育上的重视更真实。用数据说话就是用事实说话,这使西方某些污蔑中国的言论不攻自破,也有利于加强国外观众对中国减贫事业的理解,让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更站得住脚。

3.多元主体叙事,借多方之口为真实性背书。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有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以我为主”的主动塑造国家形象,以第一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另一种是“借他人之口”的被动塑造国家形象,在他者视域下阐述中国故事。“借他人之口”讲述中国减贫故事,使我国的减贫成就不再自说自话,会减少国外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生硬感。一方面,他者视域能够为国外观众提供多元视角,使其从多方面了解中国减贫事业;
另一方面,借他人之口叙述中国减贫成就,更具有说服力,也容易使国外观众产生认同感。《中国减贫事业》运用了国内外的多元叙述主体,国际的多元声音评价中国减贫工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成就”“现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地球上没有任何国家曾经做到过的”,借他人之口使减贫成就更加具有说服力。该纪录片借联合国秘书长、世界劳工组织总干事、外国政要、国际研究机构负责人等人之口,为中国减贫成就背书,增加了可信度。纪录片的每一个叙事单元都采访了国际政要、专家学者等,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中国减贫故事》之所以能够在国外取得广泛热度,不仅和它优质的制作和影像有关,更关键的是它能够立足国际视野,积极地用对话式的表达融入到国际化叙事当中,打破了国外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讲述最真实的中国减贫故事。与此同时,在娓娓道来中向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以期实现美美与共的大国情怀。

1.立足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减贫的中国智慧。贫困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克服的问题,也是全球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是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减贫密码》而言,它不仅立足中国国内的减贫,更把眼光投向全世界的贫困问题,以减贫这一人类共同目标为指引,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功,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方案在脱贫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中国也愿意秉承大国精神,以开阔的胸襟为世界人民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减贫方案。例如,从易地搬迁到发展产业,从电商赋能到扶贫扶志,《中国减贫故事》深入地为世界人民揭秘了中国减贫经验,更以纪录片的形式为世界人民提供了真实的脱贫方案。原国务院扶贫办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李昕认为,该片总结出了中国减贫的一般性规律,并使用了国际的话语体系,让外国人、哪怕是扶贫的从业者都会觉得对他们的工作有启发。

2.采用对话式表达,积极融入全球化叙事。中国以往的对外传播往往以灌输式的话语进行说教式的传播,由于中外受众的文化差异以及国外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受众对不同于自己固有认知的灌输式宣传很难产生信服效果,这也是以往中国对外传播产生瓶颈的原因。然而,摒弃以往灌输式的说教形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受众动之以情,用平等开放的话语邀请国外受众一起进行交流型的传播,求同存异地进行对外传播,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文化冲突,增强传播效果。《中国减贫故事》以普通人的故事为出发点,用具体的故事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将脱贫方法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表现出来,使以往直接灌输的大道理蕴含在故事当中,营造出一种氛围感,使国外观众在跟随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脱贫故事和取得的减贫成就。同时,摒弃了官方话语的宏大叙事,从细微处讲述民间脱贫故事,更容易使国外受众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

3.以国外减贫故事作辅助,提供多元化的国际视野。

仅仅依靠中国减贫故事容易使观众产生比较强烈的单一化叙事的感觉,因此纪录片还采取了多主体协同创作的方法。片中不仅有中国做直播带货“卖柿饼”的女企业家的脱贫故事,更融入了在剑麻加工厂工作的坦桑尼亚“小伙儿”的国外减贫故事。这种开放平等的话语方式,能够以外国减贫故事激发国外观众的共鸣,减少国外观众的接受抵抗;
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视角,使国外受众在多国对比中感受中国减贫措施的优点,体现出我国在脱贫事业上的底气和实力,也能够使纪录片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全球性叙事当中,增强外宣效果。

《中国减贫故事》是近年来十分优秀的外宣纪录片作品,它以专业化的切入视角、特色化的影像风格和国际化的故事表达,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脱贫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该纪录片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用匠心打造高品质内容;
在影像上帧帧精良,用巧妙的影像技巧支撑故事;
在立意上拥有国际视野,用博大胸襟融入全球叙事,这些特征正是此部外宣纪录片获取成功的秘诀所在,也为其他相关外宣纪录片提供了参考思路。

猜你喜欢减贫纪录片超赞的自然纪录片红领巾·萌芽(2022年10期)2022-11-24宁高宁出席金砖国家农村发展和减贫研讨会中国化肥信息(2022年6期)2022-08-31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理解发展和减贫科学(2020年1期)2020-08-24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扶贫,我们在行动民生周刊(2016年25期)2016-11-14扶贫,我们在行动民生周刊(2016年20期)2016-11-11

推荐访问:中国 宣讲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