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10篇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10篇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自学内容:

1、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3、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品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清晰,内涵深刻,是一篇激励学生爱国的文章。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的作用。因此我主要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预习活动。基于此,我课前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那个年代的历史,并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记录在自己的预习本上。。

上完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特别是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例如这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这三个问题,是由浅到深的、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原文找答案、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探讨来学习。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解决课文的重点、优美句子的理解。同学们课上都很积极寻找答案、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表达薄弱的孩子,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讲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 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领悟文意。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 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理解生词。

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根据教师提示理清文章结构。

3、深入思考:】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 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领悟文意。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 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理解生词。

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根据教师提示理清文章结构。

3、深入思考:】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4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

2、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二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5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自学内容:

1、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3、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品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清晰,内涵深刻,是一篇激励学生爱国的文章。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的作用。因此我主要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预习活动。基于此,我课前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那个年代的历史,并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记录在自己的预习本上。。

上完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特别是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例如这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这三个问题,是由浅到深的、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原文找答案、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探讨来学习。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解决课文的重点、优美句子的理解。同学们课上都很积极寻找答案、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表达薄弱的孩子,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讲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7

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2.(1)形容相差很远。(2)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3.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4.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5.“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1.上文刻画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2.找出文中人物肖像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文通过对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展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同点,但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是什么?(摘抄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屠格涅夫、福楼拜。2.屠格涅夫是“白皙的脸”’,福楼拜是“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蓝色的大眼睛”。3.语言  行动(或:动作)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说话的声调不同。屠格涅夫“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福楼拜“嗓音特别洪亮”,像“吹响一把军号”。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8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9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

1、作者简介

20**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O4),他是对我国新诗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三、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教师巡视。

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 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 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 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①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个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②造句。

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一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

闻一多先生,他,你看。

师生交流。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 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 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 “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 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 ‘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 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 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 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他借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 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 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铸钢有力,富于音乐美。

五、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六、小结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 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禁不住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是那样地心痛李公仆的死,正如那些“‘李公仆”们是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 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 醇美的唯一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七、布置作业

1、掌握字词。

2、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附录: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 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 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范文篇10

伍贵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名人为主题的教学单元,这些名人,有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孙权等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而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出来,足见其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

学生分析

青少年学生非常活跃,他们肯动脑、有思想,对新科技在行,对新信息敏感,但初一的学生,即便他们内心激情澎湃,表面上却非常矜持,不熟悉的不说,拿不准的不谈;同时,他们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广阔的视野,但怕讲错了被同学取笑而不愿抬头说话;虽然其中不乏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但毕竟传统的课堂事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所以他们不爱发言、争论,而这将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氛围。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只有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的大脑才能兴奋起来,思维才能动起来,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思,课堂也才能活起来。

教学目标

根据时代的需要,大纲的要求,教材的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倾向,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讨论研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是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我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教学新理念,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钻研课文,故我打算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故我将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

1、采用《最后一次讲演》录音片断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所需的特定氛围。从理性到感性让学生身同感受中碰撞出思想火发和想象空间。

2、 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渗透了对学生的人文思想的教育,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4、课堂练笔上,一方面间接总结整理主题思想,起升华主题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互相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

教学过程

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推荐访问:说和 文学家 中国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简介 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学常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短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说和作 闻一多讲文学 闻一多“说”的事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