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护理的心得体会_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1-0049-02      静脉留置针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但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心理负担和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而且为临床静脉给药提供了便利。它能够为大手术、化疗、禁食、危重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及抽搐患者提供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安全、可靠地应用,减轻护士的重复操作,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病情观察和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上,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应用情况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操作方法
  
  1.1 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严格无菌操作,选择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进针角度以15°~30°角进针。若患者肥胖,皮下脂肪较厚或进行深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应在30°以上。进针时缓慢刺入,以防穿透血管。见回血后,继续进针0.5~lcm,固定金属针芯,继续向静脉腔送外套管,以免外套管扭曲、打折发生阻塞。外套管内回血后,迅速拔去金属针芯,将输液器与外套管连接并妥善固定,注明留置开始时间。
  1.2 输液结束时,将头皮针拔出,用5~8 mL盐水或肝素盐水边推边退边拔针头,确保正压封管,盐水封管液间隔8 h一次,肝素封管液间隔12 h一次。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套管针留置时间:最佳留置时间平均为4.5 d,最长不超过7 d。对躁动不安或神志不清者应用约束带约束患者肢体,以防留置针脱落、扭曲或打折。套管拔除后穿刺处应压迫5分钟左右。
  
  2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2.1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2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3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2.4 静脉炎 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 体会
  
  3.1 做好心理护理 对初次使用套管针的患者,因套管针比较粗长,经静脉穿刺给药并留在静脉内,患者对此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护士应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针的优点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2 操作技术要熟练 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正确选择血管,严格无菌操作,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用胶布固定好。
  3.3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及时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严密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局部有无肿胀、疼痛、渗血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并在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好留置针,保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和液体渗漏等。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
  3.4 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注入生理盐水10 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输液较佳的选择,既能保证抢救用药及时、可靠地输注,又能减少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重复而繁琐的穿刺操作,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为患者进行其他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也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更好的心身治疗和护理。

推荐访问:留置 静脉 护理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