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评课标准【新课标下的评课机制】

  正文 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随之而来的课堂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百家争鸣,因而,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评价标准也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实当我们认真地审视传统教学的评课机制,就不难发现其局限性,相比之下,新的评课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就更加凸显出来。新课标下的评课有哪些新的标准呢?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首先是“人本性”原则,过去的语文教学评价离不开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倾向知识的传授,只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完全忽视学生本身的发展。新的评课机制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除了关注教师预定的知识能力的达成外,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到了什么?关注教师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是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总之,“人本性”原则正是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将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第二是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新的课堂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体验与潜能的发掘,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是开放的,是灵活多变的,关注课堂能否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体验和探索意识。关注教师对课堂生成现象的应变处理能力。这完全不同与传统的课堂评价,要求面面俱到、环节齐全、合理有序、井井有条,只关注教师的预设是否环环相扣、流畅自然。现在看来,那就是教师在表演一场精心排练的好戏,是僵化呆板的。
  第三是多元性原则,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以学生在课堂当中掌握了多少学识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损伤了学生的课堂新创造。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向多元化辐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创造意识,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选择最佳教法;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分类推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讲究教学的实效。
  第四是激励创新性原则 一堂好课就一定能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新,只有激发学生大胆的质疑、猜想、探索,才可能打破常规,不会人云亦云。教师以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赏识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在快乐中开启心智,去激发他们涌动的灵感,适时适当地激励学生,让学生拥有自信,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语文,最大可能的调动每个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创造 。
  综上所述,评价一节语文课,必须有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体现现代教育观念,把学生参与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养成、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等纳入到听课评课的标准体系,从而确定听评课的具体策略及方式,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
  通常情况下课堂评价策略包括以下方式:
  1自主评价教学设计 在评课活动中先由施教者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阐述课堂组织的初衷及创新点,阐述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也可以及时反思授课的成败得失,还可以提出对教学过程的修正意见等等。
  2学生评价课堂收效新课标评价的重点从教师教转向学生的学,因而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思维、情绪等状态能更直观的反应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自主性,合作行、探究性去解读课堂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测试访谈,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评议自己学会了什么,这样更能准确的评估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实际性。
  3教师对比评价“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就艺术鉴赏的创造性而言的,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因而语文课堂往往各有千秋。我们若能对比评价课堂组织学习的优劣得失,既有助于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透析,也有助于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进行横向对比,也可与传统课对比,在对比中发掘新思维,发展新理念,探究新教法,力争扬长避短,彰显个性,突出实效。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课堂评价机制,必须体现教学的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自主、合作、探究、开放、创新”为标准,变换角度,多元化评。

推荐访问:新课标 评课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