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_1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救治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   �   作者单位:463200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我院自1989~2010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138例,现将临床治疗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09例,女29例,年龄5~82岁,平均64.3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者95例。病程1.8~4个月,误诊其他病例1例。�
  1.2 临床表现 浅昏迷23例,嗜睡52例,言语障碍8例,头痛头晕84例,偏瘫65例,精神异常、反应迟钝34例。�
  1.3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多位于额颞顶部,月牙形高低等密度不同血肿影像,血肿量 80~230 ml,高密度影38例,等密度影53例,低密度影47例。位于一侧大脑半球的103例,位于两侧的35例。有中线移位、脑室受压等占位效应。�
  1.4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局麻加基础麻下行颅骨钻孔引流治疗,单孔引流98例,双孔引流29例,两侧均有血肿者,行双侧钻孔引流,复发的11例行开瓣切除血肿包膜治疗。引流部位,选择CT血肿量最大的截面前后缘为准向内3 cm,单孔引流多以后缘为准向内打孔,双孔以前后缘为准向内打孔,剪开硬膜放出暗红色血性液体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至冲洗液清亮时为止,然后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1~3 d后复查CT,清除血肿满意后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随访3~6个月,按GCS预后评分:优良126例,轻中残5例,死亡1例.硬膜下积液15例,硬膜下积液并积气23例,血肿复发11例,硬膜外血肿1例,合并脑挫裂伤1例。�
  3 讨论�
  目前,CSDH多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是采用单孔引流或是双孔引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我们体验是血肿量大,CT表现在3个脑叶以上,血肿内有房隔,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需采用对口冲洗引流时多采用双孔引流,双孔引流位置多在血肿最大截面前后缘内测3 cm处,术中生理盐水对口冲洗术腔,将陈旧性血凝块冲洗干净后置管引流,而对CT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血肿多采用单孔引流。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复发是临床常见问题,类似报道术后复发率达3.7%~38%��[1]�,术组患者术后复发11例,复发率12.5%。血肿复发原因分析如下:①钻孔引流的适应征掌握是关键,对包膜厚或有间隔的患者多采用双孔引流,术中对口冲洗至冲洗液清亮为止,尽量将陈旧性血块冲洗干净,防止复发。②该类患者多属年龄偏大,不同程度存在脑萎缩,术后脑组织膨起不良,血肿腔闭合不充分,易造成积液血肿复发,因此,主张术后多补充等渗液体2500~3000 ml。采用头低足高位,将脑组织充分膨起,尽快将血肿腔闭合是防止术后血肿复发的关键。③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是血肿复发的又一因素。本组患者有38例术后发生硬膜下不同程度积液,CT示新月形低密度影。积液后形成高渗液体造成脑脊液向血肿腔内流,致血肿腔增大,血肿包膜内层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继续渗血,而外层不断纤维化,致血肿复发。硬膜下积液形成的原因我们体会如下:术中生理盐水冲洗液残存,术后引流不通畅造成积液,该类患者多在一月左右积液自行吸收。为防止血肿钻孔引流后血肿腔积液,我们体会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术前钻孔的位置尽量在血肿最大截面后缘,术中尽量将血肿腔中的陈旧性不凝血液冲洗干净,引流管管端应有侧孔,位置靠后,不宜过深,以免术后患者仰卧位,引流管引流端在液面上致引流不彻底。②术后多采用头低位(15°~30°),让脑组织尽量膨起,避免应用脱水剂。术后多变换患者头部位置使积液充分引流。钻孔引流后颅内积气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组有23例发生颅内积气,其主要原因是钻孔引流后血肿腔压力下降,空气进入血肿腔,积气一般情况下1周左右可自行吸收,不需特殊处理。个别病例可形成张力性气颅。如何预防颅内积气,我们体会是①关颅前将生理盐水充满术腔,尽量将血肿腔内空气排出。②术中引流血肿前先将硬膜切孔用明胶海绵填塞,防止空气进入。�
  钻孔引流引发颅内血肿少见,本组有1例出现术后硬膜外血肿,多系硬膜止血不彻底,在切开硬膜之前,尽量防止硬膜与颅骨内板的过度分离而引起硬膜外血肿。�
  参 考 文 献�
  [1] 周奇芳,韩家如,严杰.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中腰穿注液的体会.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1:57-58.

推荐访问:血肿 救治 临床 硬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