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动态教育管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充分尊重党员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既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乡党建加快融合、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本着便于管理和有利于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应着力构建城乡一体、部门联动的党员动态教育管理体系。

第一,建立城乡统筹的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统筹做好城乡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拓展发展党员新领域,在做好农村、社区等传统领域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在新的社会阶层和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做到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并重,及时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党组织周围、吸收到党内。当前,重点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针对农村优秀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留村党员苗子不足的实际,切实加大在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实行村党组织和所在单位党组织“双向培养、双向公示、双向把关”以及城乡结对培养、委托培养的办法,改善农村党员结构,并畅通本地籍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党员组织关系迁入农村的渠道,消除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确保优秀人才回流农村。二是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针对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流动中流失、党员意识薄弱、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情况,一方面,要加大地方组织部门与高校组织部门以及人才交流机构的联系协调,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流程,没有固定工作的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一般宜在高校保留2年或挂靠在人才交流机构。另一方面,要从党员发展源头人手,进一步规范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切实加强入党教育,普及党的基本知识,严格发展程序和日常管理,确保党员发展质量,使高校毕业生党员走向社会后,成为改善基层党员结构的重要来源。

第二,建立有利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互动、联动机制。可以尝试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建立城乡党建互帮互促机制,探索建立“城市智力与人才反哺支持农村”制度,加大城市党员干部下派农村锻炼、支援的力度和覆盖面,并形成长效良性循环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党组织鲜活经验进城”制度,把各地农村基层组织的新鲜经验、典型案例、感人事迹送到城市,激发城市基层党组织新的活力。二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联动机制,在党员管理、教育、培养上,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农村党建网络,进行城乡基层党建思想、作风、制度建设及组织生活指导和管理,达到“互动、联动”效果。充分利用市(县、区)委党校“大党校”、“大队伍”、“大网络”的优势,在城乡党员培训上形成“互动、联动”效应。三是建立组织活动经费保障机制,统筹解决城乡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做到城乡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方面的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同一地区,应确定和解决城乡统一的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标准和党员专职干部补助、薪酬标准等问题,切实解决基层党务干部的后顾之忧。

第三,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按照“城乡一体、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目标,建立健全城乡外来流动党员管理协调机构,形成城乡联动的工作局面;进一步整合组织、公安、民政、劳动、卫生、工会、共青团等部门的力量,深化流动党员“查、建、联、管、用”动态管理办法,形成城乡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中心作用,依托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站、“12371”党员咨询服务热线、“81890”党员服务网,“一站、一线、一网”,实行“一站式”、“接力式”管理。进一步丰富党员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手段,按照中央下发的《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要求,分领域制定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在推行党员轮训、设立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同时,注重运用分类量化管理、党员家庭学习点、微型党课以及网络课堂等灵活务实和多样化的方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城乡基层主要干部的培训由市、县(市)区两级负责组织,年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同时,充分依托各级党校、高校、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等教育机构和资源,有针对性地抓好其他基层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城乡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抓住城乡党员管理信息互通这一关键,构建党员动态信息交互平台。如:依托公安部门现有的公民户籍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第二代公民身份证融入IC卡功能的优势,将党员的基本信息、组织关系、参加组织活动情况等信息存入卡中,以简化党员身份认定、组织关系接转、参加组织活动情况查询等工作,或依托各地的党内信息专网建设党员信息交互平台,同时向党员发放存有相关信息的IC卡作为身份识别依据,以实现城乡党员管理信息无间隙交换,为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扫清障碍、提供保障。推广运用党员IC卡、党员“一卡通”等有效方式,为党员制作随带随迁的“政治身份证”和“党员活动电子记录卡”,构建城乡互通的党员动态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城乡党员管理信息无间隙交换,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突破地区和支部界限,开展区域化、开放式的党日活动,吸引党员就近就便参加党的活动。

第四,加强党内关爱,不断激发城乡党员的主体意识。进一步保障外来流动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有限行使选举权,积极探索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流动党员意见、党内重要会议邀请流动党员列席、党内重大活动组织流动党员参与的有效办法,确保城乡党员在流动中仍能无障碍地行使权利、表达意志。在增强党内事务透明度、保障党员知情权,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范围、维护党员参与权,创新基层党内选举制度、落实党员选举权,拓展监督渠道、落实党员监督权的基础上,把加强党内关爱作为党员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坚持从人文关怀人手,以党内关爱、服务为纽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柔性的关怀服务与刚性的管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他们作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搭建党内关爱服务网络,为城乡党员在生产生活、社会事务、党务知识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咨询求助服务。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服务机制,广泛开展党内互帮互助活动,形成党内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员利益诉求”机制,发挥好城乡统筹党建工作部门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平台,加强城乡有效沟通,缩小城乡党员的心理距离,使全党树立起农村党员和城市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维护党员正当权益,使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有组织归属,感受党的温暖,做到心灵上的城乡融合。

第五,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引导城乡党员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党员志愿服务,将党员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以本职工作岗位为主,转向工作表现与参与社会服务情况并重。深化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等活动,引导党员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一支数量充裕、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党员志愿者招募、活动、管理和教育制度,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拓宽党员服务联系群众的渠道,通过采取“党员义工制”、“低价有偿服务制”、“服务积分制”等多种服务途径和方式,不断满足城乡党员群众的服务需求。

(作者: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教授;宁波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本文责任编辑 李红)

推荐访问:统筹 城乡 党员 管理体系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