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小心药物来袭_胃肠道间质瘤分级

  "人们在服用药物时,有些药物难免会连累胃肠道,导致胃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溃疡,甚至胃肠道出血。一种疾病未治愈,又另添新病,这不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吗?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药物对人体胃肠道的伤害?
  首先,来认识一下,有哪些药物“喜欢”偷袭我们的胃肠道。
  
  解热镇痛抗炎药
  最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罗昔康、萘普生等。胃肠道功能紊乱是这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些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后,容易导致胃出血,我们称之为“阿司匹林胃病”。这是由于阿司匹林的针对性不强,在抑制炎症的同时,也把保护胃黏膜物质的合成给抑制住了。胃的自然保护屏障削弱了,当然就抵挡不住胃酸的侵蚀。而且阿司匹林又能让人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兴奋,所以会使病人恶心和呕吐。
  对此,科学家根据这类药物作用的机理,研制出了新药,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试图减轻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也不负众望,尤其是胃肠道的反应,比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降低了好多。尽管如此,新药还是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服药时得多留心说明书上不良反应那一项。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这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药物,如泼尼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这类药物在应用时,常可给病人带来恶心、胀气、上腹部不适及腹痛。因为它们会增加胃酸分泌、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和修复能力,应用时间稍长时,可能会诱发或加剧溃疡;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至于引起突发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时,更易发生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类药物
  如头孢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类,抗真菌类药物、甲硝唑等等。抗生素类药物应用过多也会使肠道内菌群失调,一些对药不敏感的不良细菌得以繁殖,从而导致腹痛、腹泻。其中红霉素类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严重,发生率约5%~30%。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化学构成的部分会刺激肠胃蠕动,肠胃蠕动过多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胃肠道反应。因此,红霉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越大,不良反应就会越严重。
  其他西药
  抗癌药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损伤了人体正常细胞,人的抵抗力下降,会出现厌食、呕吐;抗癌药有胃肠道毒性,先遭殃的是口腔和胃,常有口腔炎、胃炎等不良反应。平喘药氨茶碱早期的毒性反应,也是反映在胃肠道不适上。
  降糖药二甲双胍会令口中有金属味,还会抑制肠道吸收维生素B12;催眠药水合氯醛有刺激性恶臭,会加重溃疡;祛痰药也会祸及胃肠,如氯化铵会刺激胃黏膜神经,盐酸溴已新、羧甲半胱氨酸有特殊臭味,可引起恶心和呕吐。
  抗痛风药秋水仙碱,会使有的病人因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严重而无法坚持用药;抗贫血药硫酸亚铁制剂对胃有刺激性,而Fe2+又会引起便秘,让人左右为难;抗凝血药华法林钠遇到胃肠道出血的情况,还会火上浇油。
  中药
  中药也有性格火爆的,如活血化淤及抗风湿的中药,尤其这一类中药里的酒剂,当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醇,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或大量应用酸性强的中药,如生山楂制剂等,也能导致消化道症状及出血。
  应对措施
  儿童及老年人,尤其是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应尽可能地避免应用上述药物。如非要应用,须将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情告诉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应用解热镇痛抗风湿药物,必要时,应使用一些黏膜保护剂,如口服枸橼酸铋钾等,或加用一些抗酸药物,以减轻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应用上述药物时,尽可能应用其肠溶片,如二甲双胍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这些药物宜饭后服用,或服药后多喝水,也能减轻对胃肠的刺激。
  某些维生素对胃肠道黏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如维生素A可减轻吲哚美辛对消化道的刺激;维生素K可促进凝血酶原的合成,防止阿司匹林等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复合维生素B或酵母片可对抗呋喃唑酮的胃肠道反应;维生素C和硫酸亚铁合用,不仅能促进铁离子的吸收,还可减轻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
  注意避免加大剂量应用,如红霉素,使用剂量越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越重。同时避免将上述两种药物同时应用,如解热镇痛抗炎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联用等。应注意,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应用时间过长,有严重症状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
  同时提醒长时间使用上述药物的病人,一旦消化系统有症状,出现呕血、便血时,应尽快找医生诊断治疗。【110321】"

推荐访问:来袭 胃肠道 药物 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