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打什么针 针药并用治疗面神经炎120例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牵正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3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牵正汤加味口服,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87.06%。结论:中药牵正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发扬了祖国传统中医中药的优势。
  [关键词] 面神经炎;针刺配合牵正汤加味;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0-02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Bell)麻痹。多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多发因素可能是感受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1-2]。本病属祖国医学 “口僻”、“口眼歪斜”、“吊线风”、“面瘫”等证。多由于正气不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经络之气痹阻塞滞,经筋收缩无力而致。一般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发于一侧,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面部两侧不对称,患部不适,耳周围疼痛,唇角向健侧歪斜,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抬眉时额纹消失,不能吹口哨、厥嘴、鼓腮,喝水时患侧外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3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36例患者,均系吉林省延吉市中医医院门诊患者,按照就诊次序,将23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16例。236例中,男163例,女7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1 d,最长3个月;左侧面瘫147例,右侧面瘫8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
  依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单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蹙眉、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漱口漏水,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口角歪向健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宽,鼓腮时单侧口角漏气。部分患者初起还有耳后、耳前及面部疼痛,或伴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排除标准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超过3个月,伴有严重高血压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牵正汤基础方加味。白附子15 g、白僵蚕15 g、全蝎10 g、防风15 g、金银花30 g、威灵仙15 g、蝉蜕15 g、秦艽15 g、元胡20 g、蜈蚣2条、蜂房10 g。伴风寒者加麻黄10 g、细辛5 g;风热者加桑叶10 g、薄荷10 g;气虚者加党参30 g、白术15 g;血虚者加当归15 g、白芍15 g;病程较长者兼痰瘀阻络加天麻20 g、胆南星10 g;在祛风通络之中可随证加味。
  1.3.1.2针刺方法患者仰卧位,暴露患部,术者用0.35 mm×(40.00~65.00) mm毫针,在无菌操作下,选用风池、地仓、颊车、下关、攒竹、太阳、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在加 G6805-1型电针治疗仪(上海生产,交直流两用机),将阴阳极夹持在相应的穴位上,电源6 V,电流量40~60 mA,输出频率为患者适度止,连续频率为7~8次/s,时间30 min,每天1次,15 d为1个疗程。
  1.3.2对照组
  取穴风池、阳白、太阳、颧 、下关、地仓、颊车、承浆、翳风、合谷、太冲。操作方法:选择0.35 mm×40 mm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其中选面部两组穴位接 G6805-1型电针治疗仪(上海生产,交直流两用机),采用连续波,频率60~10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20 min。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2]
  参照《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口、眼及面部肌肉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口、眼及面部肌肉基本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症状与体征有一定好转,口、眼及面部肌肉活动有所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恢复较差为有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无恢复为无效。
  
  2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痊愈54例(45%),显效37例(30.83%),有效26 例(21.67%),无效3例(2.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痊愈45例(38.79%),显效29例(25%),有效27例(23.28%),无效15例(12.93%),总有效率87.06%。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26岁,工人,2000年4月13日由于外感受凉后2 d,自感右侧面颊部麻木不仁,右侧耳后疼痛;次日晨起漱口时,水沿左侧口角下流,吃饭食物易潴留左侧,不易剔出,取镜对照,面目俱变。三日来诊,证见:惊愁不已,面无表情,右侧口角歪斜,右眼不能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右侧耳乳突部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73/min,呼吸20/min,血压110/70 mmHg,神志清楚诊查合作,面色不华,自动体位,语言不利,无异常气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辨证:风寒外袭,风痰阻络。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方药:牵正汤加味:加葛根20 g、桂枝10 g、羌活15 g、白芷10 g、荆芥10 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副,配合针刺,选用风池、地仓、颊车、下关、攒竹、太阳、合谷等穴位,每日1次,再加G6805―2型电针治疗仪,留针30 min。经10 d 中药汤剂及针刺治疗,诸症消失。
  4讨论
  面神经炎好发于青壮年,中医认为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抵抗力下降时,经气运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调养,导致肌肉纵缓不收而致本病。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炎属急性非化脓性病,是茎乳孔内发出的面神经感受病毒感染或临近组织炎性病变损伤,从而使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而致神经缺血或水肿;其病理基础是面部神经管不能随发炎的面神经充血、水肿增粗的需要而相应扩张,造成相对狭窄,出现面神经受压,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3-5]。
  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很多,有内治法(散剂和汤剂)和外治法(针灸、局部敷药、挑治疗法、电针等),皆有一定疗效。用牵正汤加味配合电针治疗,效果满意。牵正散为《杨氏家藏方》所载,是治疗口眼歪斜之专方。原方中的白附子、全蝎、僵蚕等分研末,热酒调下。笔者改散剂为汤剂内服,较单纯用散剂更佳,原方中白附子一味药,诸家本辛有毒,但此药能祛风,化痰通络。《别录》谓“治面上百病,行药势”,《本草纲目》云“白附子乃阳明经药”,实为治疗面神经炎之要药。配用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均为虫类药物,皆为治风之要药。蜈蚣辛温,有毒性猛烈善于走窜,常用于抽搐止痉;全蝎性平,功力较大并善于通络止痛;僵蚕性最和平,功力较弱,并有化痰作用;蝉蜕甘寒,善于散风止痉。虫类药物配伍对本病治疗以提高疗效有很好的协同作用[6]。
  配合针刺,采取阳明经穴为主,少阳经穴为辅,局部与循经相结合选穴针刺,手法上,以近补法与远泻法相结合,充分调动经穴功能作用。风池祛风通络;地仓、颊车、太阳、攒竹可流通气血,濡养筋肉;合谷、太冲祛风解表,和营通络,行气活血。结合微量电流频率运用于经穴上,强化针刺经穴功能,以加速气血流通,祛风祛邪,濡养筋肉,改善循环作用。
  从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面神经炎的治疗中针刺疗法本身就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再结合中药牵正汤加味口服则疗效更佳。因此中药牵正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疗法为主的对照组,临床值得推广。就此再次提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中药结合针灸来治疗疾病,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总之,针药并用,相得益彰,故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贵廷,杨思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795.
  [2]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
  [3]钟金金.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面瘫[C].传统医药精粹.广东: 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0.
  [4]李良平.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4):199-200.
  [5]王扶盛.透刺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2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3):21.
  [6]宋建新.贝尔面瘫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0:535.
  (收稿日期:2009-03-02)

推荐访问:神经炎 并用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