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贴膜卷边原因分析及对策【小儿留置针的临床使用问题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96-02      20世纪60年代,留置针在美国广泛应用,90年代传入我国受到普遍欢迎,因为留置针外套管柔韧、对血管刺激小,可较长时间的在血管内留置,方便临床用药,并减少每天穿刺导致的痛苦。使用留置针,患者可适当活动,感觉较舒适,尤其在小儿,容易管理,但是一旦使用失败,发生静脉炎,将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痛苦。为了确保小儿舒适安全,又能发挥留置针的最大优点,现将2006年3~10月对我科小儿留置针留置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自2006年3~10月我科对收治的患儿中392例采用留置针输液,其中年龄最小的生后1h,最大的14岁,头皮静脉230例,手、足浅静脉162例。
  
  1.2穿刺方法
  采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24G×19mm、Y型及3M公司生产的6cm×7cm透明敷料贴,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及年龄选择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等。操作者应先松动外套管,以便送套管和拔针芯顺利。常规消毒皮肤,取下针头保护帽,并检查针尖及套管尖端是否完好。左手绷紧穿刺远端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持针翼与皮肤呈15~20度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缓慢进针0.2cm,以确保软管在血管内。将针芯边退边慢慢将套管送入静脉内,拔出针芯,敷贴固定穿刺部位。于每次输液完成后采用生理盐水2~3ml正压封管,记录留置时间、封管后维持时间、中止留置的原因及穿刺部位情况。
  
  2 结 果
  
  留置时间:最长11d,最短2h,其中6~11d 80例,3~5d 260例,少于2d 52例。存在问题:穿刺失败32例,留置针脱出22例,局部渗液207例,静脉炎16例,堵管70例,血栓45例。
  
  3 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
  
  3.1穿刺失败
  两个主要因素为小儿血管状况及操作人员经验。不宜选用太细的血管以免针尖进入血管导管进入困难,两人配合,一人固定患儿及皮肤,另一人进针,穿刺前松动套管,避免针芯和套管粘连,进针速度要慢,角度要适宜。角度太小易起渗漏,角度太大易穿破血管后壁,回血后再进针0.2cm;退针芯时速度要慢,以防套管针随针芯一起滑出血管外。
  
  3.2留置针脱出
  主要为敷贴固定不牢和自行拔针,穿刺成功后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第2条胶布交叉固定,再用透明敷贴固定好,保持局部干燥,最后用长胶布固定好针尾,以防反折和患儿触抓。
  
  3.3局部渗液
  主要因留置时间过长,药物的刺激等,穿刺成功后护士要勤巡视,控制好输液速度。小儿常选用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等,如输入刺激性强、浓度高、高渗性、粘稠性或强收缩血管的药物及长时间持续大量地输液的患儿多采用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必要时可选取2条以上静脉通路,交替使用。一旦发现局部有隆起或局部皮肤颜色异常,应立即拔掉留置针,可用25%硫酸镁浸湿的纱布敷于留置针敷贴上方,并重新更换穿刺部位。
  
  3.4静脉炎
  由于血管较细,针尖贴附于血管壁或损伤血管壁(机械性静脉炎)或因输入刺激性药物时间过长所致(化学性静脉炎)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抵抗力低下的患儿(细菌性静脉炎),穿刺局部红、肿、热、痛。预防:穿刺前应严格检查留置针包装及有效期,如包装破损、过期禁止使用。严格无菌操作,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用药注意事项,穿刺部位应先彻底清洁,然后用碘伏消毒,透明敷贴随脏随换,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若发现局部红、肿、热、痛,应立即拔掉留置针,局部用25%硫酸镁湿敷。
  
  3.5堵管
  多为回血所致。选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封管液(生理盐水)足量2~5ml,推注速度要慢,边推边退针并慢慢拔出针芯,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平衡,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内,防止回血现象,避免堵管的发生。
  
  3.6血栓
  多发生在血流缓慢且血量丰富的静脉窦附近,或高凝状态的患儿。因此,应避免在静脉窦处输液。高凝状态的患儿,用肝素液(10~100U/ml)封管时量要充分。若留置针堵塞,封管后再启用时,液体就会滴入不畅,用力挤压,又可将小凝块挤入血液循环中发生栓塞。故一旦发生套管堵塞,应重新穿刺,不可强行挤压套管或加大输液压力,将凝固的血液挤回血管内。
  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临床工作量,并为危重患者及重症感染患儿的抢救、保持抗生素分次、按时给药,以确保疗效提供了可靠方法,解决了传统输液中抗生素给药时间不够准确、血药浓度保持不均、影响抗生素效果等问题,值得临床上推广。
  
  [责任编辑王慧瑾邓德灵]

推荐访问:留置 小儿 对策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