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块化设计与实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生涯规划不应仅局限于职业规划,它应回归人本关切的主题,帮助个人认识自我,并合理可行的生涯计划,指导个人取得生涯成功。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采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模块化的概念,将这一系统分解为“基础模块”、“定位模块”和“核心模块”三个模块,以期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基础模块”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定位模块”在区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核心模块”通过德育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强化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关键词】生涯规划;模块化;心理素质;核心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块设计
  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始于黄炎培先生,他创办中华职教社,毕生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倡导个性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认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关于生涯规划的内涵,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者将生涯规划等同为职业生涯规划,但台湾生涯辅导学者林清文指出:生涯规划不应仅局限于职业规划,而应越过狭窄的职业选择或职业准备观,回到人本关切的主题。本文认同林清文先生的观点,并认为:生涯规划教育概念的外延比普遍实施的就业指导广泛,大学阶段主要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部分,它在尊重个人性格、能力、价值定位等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将此自我意识转化为合理的生涯选择与可行的生涯计划,指导个人取得生涯成功。
  模块化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概念,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包含着两个过程:系统“分解”并建立模块,将问题的处理单一化、纯粹化;模块“组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生涯规划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价值澄清、职业认知、目标决策、目标执行五步骤。本文采用模块化的思路将这五个阶段划分为三个模块:将自我认知、价值澄清阶段归为“基础模块”,由心理专业教师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将职业认知、目标决策归为“定位模块”,在区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由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职业环境,最后指导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做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把就业能力强化、目标执行归为“核心模块”,由辅导员和德育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强化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其中就包含生涯目标执行所需相关能力),即个人核心竞争力。
  三大模块有明确地分工:基础模块让大学生“知己”,并提升其生涯规划能力;定位模块让大学生“知彼”,并指导其制定生涯规划;核心模块则提升大学生生涯成功的“软实力”。三大模块实施范围由小变大,基础模块针对个人,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体现人文关怀;核心模块针对班级,应强调培育社会意识和核心职业能力;定位模块针对专业和全校,应紧扣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定位。模块化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原先抽象、狭窄的就业指导教育,它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具体可行,不仅能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获得期望的幸福。
  二、基础模块的实施: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模块原因有三点:一是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它的前提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推断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二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教师不能替学生去做出选择,生涯规划教育要用有益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去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他们生涯发展内在动力;三是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是以其心理品质为基础的,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与生涯绩效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心理专业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格和心理情绪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自主开展生涯规划奠定心理素质基石。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第一,让大学生通过沟通发现自我。通过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忽视“害羞”,缓解社交不适,并教给他们一些“开始”交往的技巧;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表情,体会别人的情感,从中发现真正的自我。第二,进行职业自我认知。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职业自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再次采用心理软件测试,项目包括: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获得职业自我测试结果;四是学生比较自我评价和测试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最后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提升职业自我认知。第三,呵护大学生的自信。生涯规划是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的过程,也是建立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的过程,一是要赞美,要经常赞美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二是要信任,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鼓励其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要在失败时及时鼓励,安慰学生并使他们明白正视失败和取得成功同样珍贵,失败和成功只差一步,坚持就能成功。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一,以乐观人格为指导,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引导学生明白乐观与悲观的看法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阳光心态;其次,应该通过事例和集体活动影响学生: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财富、地位上的成功划等号,踏实勤劳、帮助他人,得到集体的认可才是快乐的长久之道。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竞争,学会合作。要让学生认识到竞争的内涵是各方战胜自我,向更高领域的共同进步,而非敌我间的拼杀;积极开展体现合作与竞争的团体辅导和文体活动,尤其是球类比赛、模拟招聘面试和辩论赛,能通过压力和团队竞争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竞争力和团队协作力。
  (三)消除负面情绪
  第一,为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在倾听学生的想法之后,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和被理解的,使其负面情绪得到平复。第二,帮助学生描述情绪。描述情绪可以将无形的、恐慌的、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有界限、可以被处理的感觉;同时学生专心描述自己情绪对其神经系统有安抚的效果,能使人从不安中较快地恢复。
  三、核心模块的实施:德育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强化核心职业能力
  随着对职业能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尽管现代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然而它们实际上却具有许多共通的职业能力结构部分――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能力,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成就影响极其深远。为了明确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包含哪些能力,笔者参考澳大利亚工商业协会(ACCI)的就业能力结构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五所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样本,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了“认知和学习”、“社会和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解决问题”、“计划组织”五项的核心职业能力,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除了“计划组织”与“社会和人际交往”、“解决问题”不相关外,其他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是生涯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需要修炼的能力之一。所以,生涯规划教育理应肩负起对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在高校教授专业能力、求职技能等“硬件”的范围之外,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软件”。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德育――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没有引入生涯规划概念之前,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也在做着与之类似的工作,故此,辅导员和德育教师可以通过礼仪教育、团体拓展训练和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等形式,来强化大学生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强化生涯成功“软实力”。
  (一)强调礼仪教育
  礼仪不但能够规范行为,还是提高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包括尊老爱幼、守时守信、谦让合作等多方面内容。礼仪教育在大学校园并不是多余的约束,而是获得他人喜爱和尊重,适应社会,赢得机会的必修课。首先,应充分认识礼仪教育“以礼修德”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讲座或课程讲授礼仪和风俗知识;其次,开展礼仪体验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来强化学生礼仪意识和行为;最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时刻强调礼仪细节,起模范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二)团体拓展训练
  团体素质拓展是以活动为道具,以体验式学习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寓教于乐的独特培训方式。首先,要利用团体素质拓展加深学生对集体和个人关系的认识,消除了学生、学生干部、教师之间因为沟通不足、角色对立而造成的隔阂与误解;其次,通过各种拓展活动分别对五项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专项训练;最后,要让团队素质拓展变成一面镜子,使每个人都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变得更加自省和宽容。
  (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迫切愿望,只要合理引导,其核心职业能力就能得到充分锻炼,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摒弃以往上下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建立起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良性发展;其次,尊重和保障学生的自主权,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锻炼学生计划组织、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执行学生干部竞选和轮换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起榜样引领作用。
  四、定位模块的实施: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引导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无论本科还是高职,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只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而已。本科侧重科学教育,高职侧重职业教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学术的研究与完善,推动科学进步;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服务经济和生产活动,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承担着“职业为主,科学为辅”的任务,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正是集中存在于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当中。
  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必先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存在着照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重知识、轻实践,缺乏特色和独立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各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科学型的拔尖人才和劳动者占少数,占主体地位的是职业化的专门人才,这正是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所在,也是其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突破口。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而是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引导学生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所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以职业、技能为中心,通过体验式教育方法,引导高职生进行职业规划:一是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企业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明晰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空间和定位,使其明确以后的职业定位;二是提前讲解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礼仪和面试技巧,使高职生比本科生更早进入就业警觉期;三是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产学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四是采用“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建立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分析和总结学生体验结果,并根据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方式;五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特定岗位领域中更具竞争优势。
  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而是根据市场对专门化、应用性人才需求,培养既有“够用”理论知识又有“必要”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引导其通过考级、考研、留学来成为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所以,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强调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重,培养合理的职业期望,促使学生理性就业、积极创业:一是通过参观、实习、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性质单位的需求和用人制度,掌握求职应聘技巧,训练创业的精神和方法,调整择业心理,摆正其对职业发展、薪酬等的期望值。二是让在学生搜集升学、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指导学生处理好各阶段目标和生涯目标之间选择、分解、组合的关系,在现实处境与实现美好愿望间建立可拾级而上的阶梯,循序渐进。三是教会学生实现阶段目标,可参考以下步骤:(1)明确目标,目标要切实具体;(2)要考虑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与代价去获得成功;(3)要设定期限,使行动有紧迫感;(4)拟定计划,并马上付诸行动;(5)将前面四点写出来,并斟酌修改;(6)每天在早起之后和就寝之前看一遍计划,不断强化并深信自己可以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海娟,周祥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模块化及其操作构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P18.
  [2]姜琪,邱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化设计初探[J].出国与就业,2010.5:P23-24.
  [3]李志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P182.
  [4]Z周围,李佳,赵霞.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P140.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思想政治专项课题《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化设计与实施》最终成果(项目编号:Y201017045)。

推荐访问:模块化 生涯规划 高校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