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拔火罐,病好大半] 肩锥病拔火罐拔有用吗

  拔火罐的小历史   拔火罐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公元281~361年间,晋代就已经流行拔火罐了。当时的名医葛洪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肘后方》,里面描述过一种排吸脓血的方法: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当时称之为“角法”)。其实这就是拔火罐疗法的老祖宗。那时,“角法”主要用来治疗外科痈肿。到了后来,这种方法又扩大应用于内科疾病,如唐代医家王焘在他的《外台秘要》里面就有提到用竹管治疗肺结核。“角法”这个名字也就渐渐地不常用了,人们更喜欢形象地将之称为“拔火罐”。发展到现在,拔火罐的治病范围已经扩大到风湿痛、腰背痛、痛经、痤疮、带状疱疹、荨麻疹、消化不良、便秘、感冒、咳嗽、哮喘、失眠、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它和针灸疗法一样,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常见的临床和治疗手法。不少人总是觉得,拔火罐就像针灸一样,充满了神秘感。
  为什么罐子吸在身体上就可以治病呢?
  这些罐子何以有如此大的功效?
  这似乎是拔火罐最为神秘之处。然而,答案却简单得很。原来这火罐疗法,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的空气,利用负压使罐子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句古话“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拔火罐就是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从而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拔火罐讲究手法
  拔火罐有很多种不同的手法,比如留罐法、闪罐法、推罐法、针罐法、刺血拔罐法等等。其中,大部分的手法都是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才可以操作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是留罐法。留罐法就是将罐子吸附在皮肤上,停留10~15分钟,然后将罐子取下来。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准备:拔火罐前,应保证罐子清洁、干净。准备好点火用的探子,可以是小纸片,也可以是蘸了酒精(乙醇)的棉花团。
  2选体位:根据拔罐的位置,先选择好舒适的体位,可以躺着,也可以坐着,然后露出要拔罐的部位。
  3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探子在罐子中晃几晃后撤出,然后将罐口吸在治疗的部位。这时将罐口捂紧在患处,否则太松了,罐子吸不住会掉下来,而且,就算勉强吸住了,也不利于吸出湿气。罐口要紧紧吸在身上。
  4取下罐: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也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子向一边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必要时可用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口自然就会与皮肤分离。
  
  留罐法是一种针对单独穴位或固定治疗部位的拔罐手法。有时候,我们遇到较大面积的治疗区域或者是要沿着经络拔罐,可以采用推罐法,也叫走罐法。
  推罐法是先在治疗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推罐时拉伤皮肤。然后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使其在病人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能同时治疗数个部位或是一条经络。
  拔火罐讲究罐具
  拔火罐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当时是用牛角来制作火罐,作外科之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拔罐疗法的罐具从兽角、竹筒发展到现在的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等。虽然都是密封的罐子,但其疗效还是有点差别的。常用的火罐有以下几种:
  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开口处一定要厚而光滑,不能起毛刺,以免吸附时伤及皮肉。竹罐有非常好的保温性,放在患处,温度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而且,竹罐还有其他罐具无法媲美的可渗透性,因此可以放入中药中煮制,使中药有效成分充分地浸入竹罐纤维当中,在负压吸拔时,利用中药煮制后的温热性,快速地将中药成分导入患处。南方产竹子,因此多用竹罐。在这几种罐具中,治疗效果以竹罐为佳。传统的中医拔罐就普遍采用竹罐。
  陶瓷火罐:使用陶土,做成口圆肚大状,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火罐,就叫陶瓷火罐。陶瓷罐里外光滑,密封性好,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因为它密封性好,无法观察治疗时皮肤的状态,故不容易控制负压大小及起罐时间。
  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形似笆斗,肚大而圆,罐里空间较大,口径相对小,所以可以形成较大的负压。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玻璃罐,不少医院都使用玻璃火罐进行治疗,这是为了在治疗过程中更清楚地观察罐内皮肤的淤血程度,以便掌握起罐时间。
  真空抽气罐:现在不少医疗器械厂家都生产真空抽气罐用于拔火罐治疗。其实用这种罐子治疗,拔罐效果是不如传统罐具的。因为真空抽气罐是在透明塑料罐上置活塞,通过抽气造成负压。这样就仅仅是负压效果而已,没有传统火罐治疗的温热效果。所以准确来说,这种疗法不叫拔火罐,叫拔气罐。这种罐具的负压大小比较容易控制,适合没有经验的拔罐者使用。
  拔火罐讲究部位
  虽然在拔火罐治疗中,对拔火罐的部位没有太大要求,一般不要求选特定的穴位,原则上是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但是,不同疾病还是有不同的特定治疗部位的。这些部位主要是依据经络走行决定的,组合起来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下面是一些常见病的拔火罐常用治疗部位和方法:
  
  颈肩痛:在肩胛处、肩关节三角肌处痛点拔火罐,留罐时间为5~8分钟。这是一种痛处拔罐法。
  咳喘:在背部1~12胸椎两侧,也就是脊椎两旁大概2厘米处各拔火罐5~6只,至皮肤淤血为度,隔2~3日拔罐1次。这里的位置比较接近足太阳膀胱经,沿其走行拔火罐,有疏风散寒、宜肺开窍、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之功效。
  胃肠性疾病:如果是胃痛或者腹泻之类的胃肠性疾病,可以在肚脐两侧和上腹部各拔一只火罐,留罐时间为3~5分钟。肚脐两侧是一对天枢穴,天枢穴对胃肠性疾病如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有比较好的疗效。
  感冒:背部取穴,主要拔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分别位于脊柱两旁第一胸椎、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旁开1.5寸,即后脖梗的最下方,左右两边各一个。留罐5~8分钟。儿童3~5分钟,注意避免起水疱。隔日1次。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这三对穴位均属足太阳膀胱经,所对应的正好是肺的功能区,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过敏性鼻炎:背部取穴,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推罐,每次约5分钟,隔日1次。
  急性腰扭伤:治疗时,以患侧平第10胸椎旁开5厘米为中心和以平第4腰椎旁开5厘米为中心,两处拔火罐。采用罐口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火罐,时间为10分钟。拔上罐后即进行按摩。取患侧�窝下方为按摩点,反复由内向外按压。以产生明显的酸、麻、胀痛为按摩有效,时间是20分钟。
  风湿痹证(腰背痛、腰腿痛):以背部脊椎正中为主。上自太椎穴,下至腰俞页,上下可随意活动,反复推罐5~6次,以局部皮肤充血为度。每日1次,每次1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背脊部是督脉及膀胱经循行路线,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膀胱经循行一身之表,是外邪出入之屏障。游走罐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

推荐访问:拔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