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雀啄法针刺水沟穴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60例]

  关键词:雀啄针刺法;水沟穴;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65-01��
  呃逆是脑血管疾病过程中临床常见并发症,由于脑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使膈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膈肌痉挛[1],多顽固难治。持续性呃逆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呼吸抑制等,使脑血管病的恢复显著延长,甚至导致胃食管反流、窒息而危及生命[2]。�
  目前,西医对于此类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有药物(胃复安、654-2、氯丙嗪、丙戊酸钠等)、牵舌、体外膈肌起搏等众多方法,因其副反应较明显,疗效亦不肯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口服中药一般疗程较长,传统针刺取穴较多,患者多不能配合。笔者采用雀啄手法单刺水沟穴治疗本病6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4月~2011年4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龄40~77岁,平均612岁;病程最长1月,最短1d,平均58d。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经CT或MRI影像学确诊为脑血管病,且呃逆时间≥24h。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
  2治疗方法�
  取穴:选取水沟穴,参照经穴定位国际标准(GB90)。器具:选用北京汉医医疗器械中心生产的“汉医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φ035×40mm。操作:消毒穴位皮肤,针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呃逆消失或基本消失,随访1周无复发;显效:呃逆明显缓解,间有发作,随访1周无复发;无效:无明显改善,呃逆仍持续。�
  32治疗结果治愈:45例,占75%;显效:12例,占20%;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达95%。�
  4典型病例�
  岳某,男,65岁,于2010年6月23日入院,经MRI诊断“脑梗死”(左侧基底节区),6月25日夜间出现呃逆,呃声高亢,不能自控,持续发作,给予利多卡因、丙戊酸钠等口服治疗2日后症状未能缓解,遂请针灸科会诊。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纳差,眠差,便结,舌淡苔白,脉弦细。诊断:中风后呃逆。治疗取水沟穴行雀啄刺法,可见患者眼球湿润欲流泪,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治疗1次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3次后症状消失,随访1周未见复发。�
  5讨论�
  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属中医“中风”、“呃逆”范畴。水沟穴系督脉穴,为手、足阳明经与督脉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其与奇恒之府脑的联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脑为元神之府,在中风治疗时针刺督脉经穴,可以振奋周身阳气、醒脑开窍。《针灸大成》列水沟穴为督脉要穴,具有醒脑开窍、清热通阳、救逆止搐的作用,善治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水沟穴可以改善脑血管的机能状态,促进脑表面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区的灌注状态,使开放的血管数增多,血细胞流态改善;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从而保护脑组织;且针刺冲动可通过三叉神经至弧束核,与经迷走神经传入的冲动相互作用,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5],最终达到止呃的作用。此方法取穴少,疗效好,便于临床操作。��
  参考文献:�
  [1]陈英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引起顽固性呃逆80例[J]四川中医,2006,24(9):96~97�
  [2]胡吉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46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0):896~897�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5]李�,史红辉针刺水沟结合屏气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针灸,2002,22(3):193~194�
  (收稿日期:2011-07-08)

推荐访问:呃逆 顽固性 水沟 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