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疮痈证治举隅:痈疮

  关键词 张仲景 疮痈 证治体会      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症并治篇》的要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张仲景对疮痈诊治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略谈内生胸腹、脏腑之中的疮痈诊治,以抛砖引玉。
  
  1 细味原文
  
  根据《疮痈篇》经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1 疮痈的概念和诊证分类:张仲景《疮痈篇》将疮痈证分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证;“疮痈”可能是指外生肤肉之类表面皮肤之痈、疽、疔、疖之属。肉痈是包括肠痈、肺痈、胃脘痈、肝痈、腑结、鱿结等证。金疮是指金、石、锐器所伤的疾病,此外,如外伤性血肿、骨折、外伤性骨疽亦可能在此范围。浸淫疮是指:湿疹、流注、褥疮、痈、疽、阴阳毒诸证。
  1.2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疮痈篇》虽对疮痈的病因病机未作阐明,但从“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指出了其“痈”是由“热”邪所致;又说:“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这里指出了“肠痈”与积聚的鉴别特点,所谓“身无热”实则因寒邪所伤,血凝而为肿也。足见《金匮要略》与《内经》对疮痈的病因由“寒”与“肿”、“热”与“痈”互为因果关系的观点相一致。对于痈肿的病机,《内经》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金匮要略》说:“热之可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它们两者对痈肿形成的病机学说相合。
  1.3 诊治分析:按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各证,分述其诊治特点。
  1.3.1 金疮诊治:经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这是鉴别已成脓或未成脓的诊法,得之临床实践,值得仿效。
  1.3.2 肺痈诊治:《金匮要略》说:“……若口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痈,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这些症征颇似现代医学说的肺脓疡。仲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桔梗汤,后人附以《千金》苇茎汤合排脓汤,屡获良效。
  1.3.3 肠痈诊治:肠痈泛指发生于肠部的化脓性炎症性病变,它的局部症征主要是“腹皮急,如肿状”,但“按之濡”,此与积聚的“按之硬”显有区别。《金匮要略》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及尤在经:“大黄牡丹皮汤不必拘于脓已成或未成”之说,则尽合临床实践。
  《疮痈篇》的排脓散和排脓汤似乎有方无证。以方参证,此与桔梗汤似出同辙,可能为治肺、胃、肠诸脏腑脓痈病变设置。
  1.3.4金疮诊治:《金匮要略》说:“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并指出“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金疮诊治后世循仲师之法,颇有发展,如《和剂局方》的当归补血汤,又如内寒散等方剂,治疗金疮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1.3.5 浸淫疮诊治:《金匮要略》说:“浸淫疮,从口流向四支者,可治”,“从四支流向入口者,不可治。”这条原见于《经络脏腑病脉并治篇》,是泛指皮肤外症,其发生向心性者,热毒内聚,故难治;离心性者,为热毒向外发散故可治。但原著有方无药,后人将《千金》黄连胡粉散移来附篇后,似可补缺。
  
  2 病例举隅
  
  2.1 肺痈治案:
  周某,男,5岁。证见:肺痈症候群(从略)。属邪热入营,方用《千金》苇茎汤合排脓散,连服30剂而愈。
  
  2.2 肠痈治案:
  赵某,男,32岁。证见:肠痈病症候群(从略)。属热毒蕴结阳明,血凝气阻,酿成肠痈。治宜清热解毒,通腑逐瘀。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服8剂而愈。
  
  2.3 金疮并痰饮治案:
  朱某,男,56岁。证见:金疮并痰饮症候群(从略)。证属金疮致肺络损伤,并发支饮咯血。治宜清肺止血,消肿散瘀。方用清营汤合王不留行散加减,服30余剂而愈。
  
  3 点滴体会
  
  仲景当时能正确地将“肠痈”分类在《疮痈篇》,而将“肺痈”分列在《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确是一位想象力和临床经验卓著的医家。自汉以下,尽管许多医家对疮痈诊治立论繁多,其源仍宗于《金匮要略》。所以,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十分重要。作为潜心于医学研究,并作出贡献的医家,不可忽视。
  本文所举病案,均为危急杂病,用经方每获良效。特此引荐,以资抛砖引玉。
  
  (收稿日期:2006年12月19日)

推荐访问:张仲景 疮痈证治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