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过山车”的顽疾在哪?,如何破解“卖难买贵”困局? 菜价

  大白菜收购价跌至每斤1毛,生姜、大蒜价格纷纷跌破成本线……近期菜价的暴跌,让菜农叫苦不迭。令人不解的是,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菜价仍处高位,“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未有改观。
  从昔日的“姜你军”“蒜你狠”到如今的白菜“跳水”“姜”涛急转,菜价往常是三五年一个轮回,可今年就经历了多轮波动。菜价“过山车”的顽疾在哪?
  为应对菜价暴涨暴跌,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启动“滞销救助机制”,采取“网上对接”“农超对接”和“农批对接”等多种方式,同时举行农产品供需见面会,并试点社区开办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近期的菜价“过山车”现象表明,减少农产品市场的经营风险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大量种植―供过于求―价格大跌”,类似风险似乎成了一种周期性现象。
  “顽疾”症结在哪?多位专家指出,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全国蔬菜总供求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菜价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是正常的,但出现如此高频率的波动值得警惕。这种反常现象的发生,表面上看是供求失衡导致,但深层次原因在于流通体系中的政府缺位和流通渠道建设滞后。
  政府的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不完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信息监测主要针对价格,但对种植、产量情况基本处于监测空白。尽管有关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如农业部已在全国安排了200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以掌握各种农产品在各地的种植、产量情况,但这一工作刚刚起步,还远未发挥实质作用。
  菜农难以对市场供求状况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合理的判断,“跟风”种植趋势明显,而每年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难免会出现“卖难”现象。
  流通环节利润惊人,消费者“买贵”现象难以消除。
  投机心理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导致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求情况,也成为“卖难买贵”原因之一。
  产销全国“联网”才能破局。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打破“农民卖贱”“市民买贵”怪圈,政府必须要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做大量工作,加强流通体制改革。
  戴中久建议,当务之急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起全国性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囊括种植、产量、交易量、价格等信息,确保农产品产销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
  业内人士认为,在实现对产销信息掌控的基础上,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探索将期货融入农产品生产中,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安玉发认为,应发展多元化的流通模式,拓宽通道的宽度,形成各种渠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的流通格局。同时,政府要对市场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保障居民生活的关系,实现真正的“农超对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蔬菜流通“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
  专家特别指出,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渠道,批发市场的保民生作用明显,应该值得重视。政府应注重其公益性建设,对以牟利为目的的市场投资行为加以规范。同时,筹划建设一批政府投资的示范性批发市场,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推荐访问:菜价 困局 顽疾 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