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溶栓尿激酶剂量_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66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给予心电监护,并予以吸氧、镇静、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对症治疗的基础采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1.5×10�6u+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滴完。于溶栓结束后12h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次,每隔12h1次,连续使用7d。结果:经治疗再通40例,再通率60.61%。结论:尿激酶治疗心肌梗死再通率高,且无抗原性,无过敏反应,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药物。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尿激酶;心血管再通;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073-01
  
  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急、危、重症的表现形式,该病发病率高,且发病急骤。由于部分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并不是十分的典型,发病时症状隐匿,因此往往导致延迟诊治时间,或者未引起医生重视,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丧失治疗的最佳时间。所以本病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据报道本病的病死率达8%左右,本病以男性多发,男女之比在1.9∶1~5∶1之间[1]。笔者自2001年1月~2009年6月采用大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4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所观察病6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65~79岁,平均(66.3±1.2)岁;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其中左肩痛5例,头枕部疼痛7例,背疼痛11例,牙痛4例,头晕、乏力6例,神志淡漠、休克4例,急性左心衰竭6例,心悸、心前区不适24例;既往史:病史者23例,高脂血症8例,冠心病19例,糖尿病16例;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8例,前间壁12例,前壁18例,下壁6例,侧壁4例,正后壁2例,下壁合并右室壁2例。发病后6~12h心电图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ST-T改变及异常的Q波。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2];②临床表现:持续的胸痛(大于30min),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无法得到缓解;③相邻2个以上的导联ST段有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④起病6h内,心电图ST段有明显抬高。
  
  1.3 排除标准:①排除2周内有手术外伤及活动性出血者;②排除溶栓治疗前血压仍高于160/100mmHg(1mmHg=0.133kPa)者;③排除伴有夹层动脉瘤者;④排除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⑤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超过6h而又在6个月内又有缺血性脑卒中者;⑥排除有视网膜出血病史者;⑦排除有各种血液病及有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⑧排除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患者。
  
  1.4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心电监护,并予以吸氧、镇静、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对症治疗,并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同时立即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1.5×10�6u+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滴完。于溶栓结束后12h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次,每隔12h1次,连续使用7d。
  
  1.5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及血管再通的情况。
  
  1.6 血管再通后的标准:参照文献拟定[1]①在溶栓后2h内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或完全缓解。②溶栓2h内心电图ST段抬高迅速回降≥50%。③在溶栓2h内出现了短暂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符合以上3项中任意2项即可判定为再通。
  
  1.7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涉及数据经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推荐访问:尿激酶 心肌梗死 静脉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