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练习一

高三总复习练习一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品(yàn)  让(chán)  米(jīng)  齿(qǔ)

  B.发(jiào)  粗(zào)  邂(hòu)  漏(pī)

  C.仰(zhān)  虫(tāo)  裂(jūn)  逝(kè)

  D.大(nuò)  内(hòng)  灭(jiān)  陵(f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追溯  惊世骇俗  欢跃  拾人牙慧

  B.陷阱  揆情度理  临摹  成群结对

  C.零售  黄粱一梦  提要  一筹莫展

  D.就犯  孤注一掷  提炼  临渊羡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ATP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以3比0轻松击败他的老对手阿加西,又一次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__________ATP。

  ②春节期间,北京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_______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杭州大酒店越来越多,一流厨师供不应求,于是不少店家争相出高价招聘,有人戏称:“酒店挖_________,肥了大厨师。”

  ④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本来可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________了。

  A.问鼎  惠赠  墙角  搁浅

  B.夺冠  敬赠  墙角  搁置

  C.夺冠  惠赠  墙脚  搁置

  D.问鼎  敬赠  墙脚  搁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湖北省房县窑淮乡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

  B.楚学家张正明先生主编的绘图楚史《雷电·火焰·凤凰》,看后使人感到通体舒服,它不但脉络清晰,而且从典章制度到语言习俗都持之有故,一丝不苟。

  C.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颇广,几乎家喻户晓。

  D.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无疑要算是几千年中少有的大真话之一,以致大家全无力反驳它,心悦诚服地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除此而外,据我的愚见,集子里许多诗句的形成也很受了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

  B.最近,我在长江三峡拾得一枚珍贵的长江奇石,它左边的赤甲山呈粉黄色,右边的白盐山为青灰色,整个山形如夔门雄姿,实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C.一般行文之误,容易被发现。但数字与专名之误,由于多半不易识别,因此更应当留神。

  D.笔村有一棵前人栽种的年逾500旬的糯米糍荔枝树。据史料记载,笔村糯米糍荔枝栽培历史已有500多年,明朝时已普遍种植。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实物资料考察,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龙,___________,一般都是长体,颈部也比较细,弯曲程度大,无足无爪的多。总之,这个时期的龙,与蛇的相似程度大,与________有较大的差异。

  ①形态大部分与蛇接近

  ②大部分形态与蛇接近

  ③特点粗体、粗颈、变曲程度小的鳄鱼、蜥蜴

  ④鳄鱼、蜥蜴粗体、粗颈、变曲程度小的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陶安,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道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

  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

  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7.下列句中加黑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B.太祖其能让   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D.时人之     荣:认为荣耀。

  8.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制门贴子赐  (代陶安)

  B.时人荣     (代皇帝赐门帖子)

  C.闻道路     (代陶安的“隐过”)

  D.帝大怒,立黜  (代陶安)

  10.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成,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
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散失。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
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
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
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王言诗。

  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2.作者说汉乐府的“郊庙歌辞”犹如《诗经》的“颂”。对这样类比的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庙堂文学。

  B.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和神灵的功德。

  C.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人创作。

  D.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不能代表乐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

  13.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

  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为乐府民歌写的歌词。

  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

  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

  14.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两汉有代表性的乐府诗产生的时间。“杂曲歌辞中所录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由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乐府民歌作者由民间诗人为主逐渐发展为专业诗人为主。

  B.汉乐府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

  C.汉乐府民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汉乐府民歌创作纵贯两汉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15.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乐府民间歌辞的内容,《汉书·艺文志》作了收采,两汉其他文献中没有记载。

  B.就诗与音乐的关系、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汉“乐府”相当于周代的《诗经》。

  C.汉“乐府”中《国风》有138首诗,这个数目与《诗经》中《国风》的数目接近。

  D.汉乐府民歌以杂言诗居多,这种杂言诗不讲章法,句式自由随意,气势起伏跌宕。

  

  第II卷(共105分)

  注意事项:1.第II卷共6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总分

分数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芦沟晓月

  王统照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原非泷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的汤汤流水,原是桑乾与浑河的合流。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蒙古人的占据北平。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这是见之于金代的诏书,据说:“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救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

  马可波罗来游中国,官服于元代初年时,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

  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清代对此桥的大工艺也有数次。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孔适当河之中流。”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伟。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芦沟桥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芦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
何况在远来的世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
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东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签、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芦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

  不过,单以“晓月”形容芦沟桥之美,据传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芦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不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芦沟桥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芦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濛,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发生出多少样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这“晓月”陪衬这“碧草芦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有长亭怨一阕,起语是: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芦沟,短长程接),不是最相称的“妙境”么?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永叹,有无穷的兴趣!何况,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返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①本文作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之后,有删节。“芦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起笔引用清人的诗句,奠定了全文悲戚、愤懑的感情基调。

  B.历史上,国内的民族矛盾与战争并不能阻断中华文明的沿传与发展。

  C.金人始建芦沟桥是为南下扩张,乾隆两次重修则是为京都添增胜景。

  D.芦沟桥可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更能让炎黄子孙不忘国耻,同仇敌忾。

  E.“芦沟晓月”,传达出旅人所陶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境。

  答:[ ][ ]

  17.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极富诗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简要说明下面语句的深刻含意。(4分)

  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简答下面问题。(6分)

  (1)指出结尾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与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伤作者写《芦沟晓月》的目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20.默写(4分)

  圣人无常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1.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
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
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
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论衡·儒增》)

  译句: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存道以亡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6分)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箪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论:“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两句,用语似嫌重复,“青冥”即“高天”,写“波澜”也似可不必兼用“渌水”。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3.为下面的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科学家选择3只先天性失明的小狗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小狗在一个名为RPE65的基因上存在着突变。科学家将携带着正常基因的病毒注射到小狗右眼的视网膜细胞里,不久之后,3只小狗右眼都有了视力,它们能在摆放着障碍物的房间里自由自在地行走。中国医学科学院金磊教授认为,这一突破性成果表明,科学家在研究治疗失明方法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

  

  24.在横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
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
春天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的形式,还化作歌声,还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25.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4分)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十三年(公元815——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浸月亭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悉,1月24日,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飞进赛场,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附地死亡。接下来瞬间的一幕让人深深感动:击中小鸟的运动员扔下球拍,跑向小鸟,俯身跪地,双手合拢,又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表示忏悔。

  人生有多少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有的蕴涵着人性的真善美;
有的散发着自私卑鄙的恶臭;
有的诠释着人类高尚的节操;
有的践踏着公众道德良知……

  你一定遇到过(自己的或他人的)不少难忘的“一瞬间”,请以“事发一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间。

  要求:

  ①联系现实生活,把话说开。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分表(供评卷人填写)

  

  

等级

得分

总分

评卷人

50分

  基础等级

一等

  50—41

二等

  40—31

三等

  30—21

四等

  20—0

 

 

 

 

 

 

10分

  发展等级

一等

  10—9

二等

  8—7

三等

  6—4

四等

  3—0

 

 

 

 

其它

错别字、不足字数、缺题目   减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1.C 2.A 3.D 4.B 5.C 6.D

  二、(15分,每小题3分)7.C(视:比)。 8.A(耆儒:年老的学者。耆,年老。儒,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9.D(代言陶安隐过的御史。) 10.B(③句言治理地方的政策适当。④⑤句说他对治理国家有深刻的见解,都是有谋略的表现。①句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也表现出他的谋略。②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⑥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 11.B(相关的语句理解错了,请参看译文画线处。)

  三、12.C;
 13.C;
 14.A;
 15.B。

  四、(18分)16.(4分)B D(答对一个得2分,超过两个选项,本题不得分。)

  17。(4分)答案能体现以下要点即可:(1)远来的旅人在雄伟壮丽的石桥上临晓风、看晓月,最容易引动感喟。(2)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构成一幅佳画,使行旅者各自在心灵深处产生美感。

  18.(4分)爱国军人为抗击日寇在芦沟桥上喋血捐躯,芦沟桥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见证。(意思对即可)

  19.(6分)(每小题3分)(1)结尾一段文字言简意赅,卒章显志,作者坚信抗日的洪流不可阻挡,热切盼望抗战胜利的到来。(2)作者对芦沟桥历史沿革的考证,对“芦沟晓月”胜景的赞美,都是为了激发、增强全国各族同胞的爱国热情和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意思对即可)

  五、(15分)20。(4分)答案略(错别字及丢落字每2个扣1分,错2个标点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1.(5分)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仲舒即使精神专注,有时也要松弛和休息。(3分)②存道以亡身:思考义理而达到忘我的程度。(2分)

  22.(6分)(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孤灯,涵蓄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3)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

  六、(12分)23。(4分)基因疗法使狗复明

  24.(4分)从山间奔了过来,化作溪流和湖泊。(答案不唯一。扣住“一千一万种生命的形式”即可。)

  25.(4分)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七、(60分)26。按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译文]

  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成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双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及。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双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推荐访问:总复习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