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疗效,出自好药材】 灯花药材的疗效

  "“菊花残,满地伤,有毒菊饼入市场……”江苏射阳用硫黄熏制的“毒菊花”曝光之后,一曲《菊花台》被网友恶搞成令人捧腹的调侃。诙谐背后,流露的更多是老百姓的质疑和无奈。   2005年起,《国家药典》就开始明确禁止使用硫黄熏制菊花。但是,非法炮制、药材掺假、以次充好等中药材质量问题仍然层出不穷。2011年6月,国家药典委员会下令,制订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标准,并向全民征集和“海选”意见,以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
  中药材质量问题,终于以日渐高调的姿态,走进了政府和民众的关注视野。
  中医历经数千年,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独到的疗效,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青睐。而中医能够有效治疗疾病,少不了有力武器――中药的辅佐。
  如果把中医理论和方法比作一杆瞄准疾病的枪,那么,中药可谓枪膛里的弹药。要做到弹无虚发、瓦解病症,除了靠精妙的辨证命中要害以外,还少不了高质量的弹药。这就是中药质量与疗效的关系。
  在治病求医过程中,不是每个人、每一次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难免有那么几次,你会忍不住抱怨,医生的医术不高明,或是开的方子不好,导致自己的病老是看不好。
  平心而论,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是,如果把责任一股脑儿全推给医生,恐怕医生该在心里暗暗喊冤了。因为,你忘了一点:药材的质量,也是决定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疗效不好,还有可能是中药质量不过关。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一味好药材,绝非横空出世。它的诞生有赖于这三个方面――天时、地利、人和。
  
  
  
  
  
  
  
  “道地药材”之妙
  为什么要先说地利?因为药材的产地决定了它的“血统”优劣。
  这几种中药名,你想必不陌生:东阿阿胶、川贝、秦皮、巴戟天……你有没有注意,这些药材名都是冠以地名(或古地名)为“姓”的,何故?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药材讲究产地,所以才会有“道地药材”一说。所谓道地药材,是指特定产地的特定品种,且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道地药材离开了土生土长的故乡,其疗效也会大打折扣。古人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就是这个道理。
  讲一个中药桂枝的故事吧。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其著作《吴鞠通医案》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他在治疗一位水肿病人时,所用药方对证,配伍恰当,却疗效不佳。他仔细检查后发现,“病之所以不效者,药不精良耳”――原来是药方中桂枝的质量不佳。遂求购产于岭南的上好桂枝,病人再服此方剂,很快就痊愈了。足见道地药材与一般药材疗效的差异。
  所以,好的中药材是很讲究产地的。
  
  “道地药材”知多少
  
  河南有“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
  浙江有“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
  宁夏枸杞;
  东北人参;
  云南三七;
  四川贝母;
  …………
  
  口说无凭,这些道地药材的出色疗效,有实验数据为证:新疆产的甘草中,活性成分甘草甜素的含量高达11.1%,而内蒙古产的含量则为5.2%。地黄中的成分梓醇具有降血糖、利尿功效,产自河南武陟的地黄,其中梓醇的含量有0.81%,而产自广东增城的约为0.019%,浙江仙居产者仅含0.001%――产地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相差可达数百倍!有些产地的药材,其有效成分达不到国家规定,疗效自然也要打折扣。
  因此,有经验的中医药专家都提倡尽量使用“道地药材”,以保证质量和疗效。
  采得早不如采得巧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这句关于中药茵陈蒿民谣的背后,有一个关于名医华佗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黄痨(即黄疸)病人找华佗治病,华佗找不到良药,束手无策。过了一阵子,华佗重遇这位病人,却惊奇地发现他病好如初。华佗忙问他吃了什么药,病人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却没有效果。华佗又去问那个病人,吃的是几月的青蒿,病人答:“是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的青蒿有药力。到了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效果很好。但过了三月,青蒿又没效了。为了摸清药性,华佗对青蒿的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华佗于是编歌谣,以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以后当柴烧。”
  可见,除了产地,采摘时节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也是如此之大。
  ◆先来说说采收药材的季节。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各种药材有着各自的生长期,因此,选择合适的采收季节,也是很有讲究的。
  如天麻和三七,两者都是我们广东人常用的中药。
  小歌诀:天麻以冬天麻质好,三七则以春三七效佳。
  ◆再讲讲药材的生长年限。长几年的药材,才是功效最好的呢?
  拿大家熟悉的几种补益药材来说,比如,鹿茸以3~6年为最佳采收年限;人参则需要6年以上,6~8年的人参性价比是最高的,质量最好;而三七则一般在3~7年以上。
  ◆就连一天之中不同时辰,都可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影响――
  金银花:最佳采收时间在清早至上午9点前。过早或过晚采摘,都可导致有效成分减少,质量降低,疗效变差。
  曼陀罗:里面生物碱的含量,早晚有别。早上叶子里的生物碱含量高,到了晚上,则是根茎中的生物碱含量更高。
  
  所以,我们提倡适时采收。需要提醒大家,近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飞涨(被人戏称为“药你命”),一些商家为了趁价格高涨之时牟利,提早将药材采收、上市。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这样的药材,要么生长年限不足,要么采收季节不当,品质降低,势必影响到中药材的疗效。
  
  
  加工使用是门技术活儿
  天时、地利具备,这还不够。从天然中草药到炮制完善的中药饮片这个过程中,人的作用不可小视。
  
  
  
  中药饮片是指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材,可以直接用来煎制汤药。因此,我们平常凭处方到药房抓取的是中药饮片,而不是天然药材。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有效。
  
  
  
  广东人对中药可谓情有独钟。遇上小病痛,不少市民会凭自己的经验,到药店买一些药材来煲汤或者煎煮;有些人甚至去市场买新鲜的中草药,或者干脆到山野采摘药材回来自己加工服用。对于没有中药制药基础知识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种做法有点悬,不值得提倡。要知道,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等一系列过程,可是件技术活儿――
  
  1.采收部位
  不是所有药材全身都是宝。为了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我们需要选取其药用部分,而把没有药用价值的部分去除。因为这些非药用部分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纯度、质量,甚至有害。
  例如,麻黄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功效;而它的根部――麻黄根,则主治阳虚、阴虚引起的自汗、盗汗。两者功效截然相反。所以,麻黄应去根。
  加工饮片前,制作不得法会导致非药用部分比例过高。近年来,经常有一些在中药里掺杂其他东西的不法行为被曝光。例如,一些全草类的药材里带有泥沙,丹皮、地骨皮、巴戟天等含有本应去除的木芯。
  2.加工炮制
  古人用“九蒸九晒”来形容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九”不是指9次,而是泛指多次,可见加工工序之繁多。
  炮制的目的,一是降低毒性,如乌头、半夏经过特定的炮制工艺,毒性大大降低,同时保留了治疗作用;二是可以改变药的性味,如生地黄和熟地黄,就是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具有不同功用。
  生地黄(干地黄)性寒,味甘、苦,主要用于清热凉血;而以酒、陈皮、砂仁为辅料,经反复蒸晒后炮制成的熟地黄,其味甘,性微温,长于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3.贮存保管
  一位药剂师朋友告诉我,她曾接到病人的投诉,说从医院药房买回来的中药饮片竟是发霉的!再仔细一问,你道他是怎么存放中药的?
  原来,这位病人直接将中药纸袋放在柜子的角落里,当时正值岭南潮湿的春季,过不了几天,药材就发霉变质了。
  贮存保管不当,药材容易霉变、虫蛀、变色、泛油、散气、变味,严重影响质量和疗效。
  
  药物储存小贴士
  
  ◆总的来说,家庭保管药材应避开高温和潮湿,不可长久存放。多数药材经长时间存放,有效成分会发生变化(减少)。所以,大多数中药饮片应短期储存。
  ◆当然也有例外,个别药材需要存放,比如陈皮。古人编有《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意即枳壳、陈皮、半夏、麻黄、狼毒、吴茱萸,此六药宜陈久存放后使用。
  ◆贵重药材,如蛤蟆油(雪蛤)、人参、麝香,应放置于冰箱中保存,温度在2~10摄氏度为宜,这样能防霉防虫,且不影响药材品质。
  ◆花椒、细辛、大蒜和有腥气的动物药(如蛤蟆油、海马、鹿茸等)一起存放,可以防虫。
  ◆丹皮与泽泻、山药一起储存,人参与细辛同储,亦可起到防虫的作用。
  
  慧眼识好材
  天时、地利、人和,方造就一味质优效佳的好药材。把好中药材质量关,是保证中药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一环。
  据闻,国家正着手修订新版《药典》(2015年版),将严格规范中药的质量标准,使中药质量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生产者则应严格按照质量规范,生产出优质的中药材饮片。医生在用药时,尽量选用质量合格的道地药材。
  作为百姓的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鉴别中药真假优劣的方法,练就一双慧眼,识别好药材;同时掌握正确的药材贮存方法,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编后语:
  由于篇幅所限,各种药材的具体鉴别方法,我们无法一一为读者详细介绍。以后我们将适当地刊载这方面的实用知识,以飨读者,敬请关注。【111074】"
  

推荐访问:疗效 药材 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