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强度和深度_环绕强度和环绕深度

     【摘要】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工作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必将使桂林城市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要更多关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短板,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推进各个领域的综合改革,创新业态,培育新的产业空间和消费能力。旅游和文化的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要把发展地方文化作为文化与旅游结合创新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文化与旅游有着很强的天然融合性。但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和一部分地区,二者的分离现象不容小视。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工作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强度要提升到战略的层面
  新时期新阶段,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结合,并将其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文化与旅游结合已经进入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说:“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制定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规划,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教育、科技、信息、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文化与旅游结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了某种价值观,我国的文化当然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首先就是要在旅游业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是在旅游业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业的体现。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恶搞文化,制造“伪民俗”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文化糟粕被用来哗众取宠,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意。我们要对文化旅游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对旅游市场上出现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歪曲传统文化的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进行坚决抵制和查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旅游中的文化需求更为强烈和更加多样化,在旅游活动越来越多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民心工程,发挥旅游的扶贫、就业等民生功能。同时,高度重视旅游的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作用,通过旅游把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次全体大会上说,“旅游活动愈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文化、增进友谊、扩大交往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文化与旅游结合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同样,在我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旅游产品趋热,游客对文化方面的诉求增多,文化旅游将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同时,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强,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间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促进友谊。我国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活动和产品来加强对外传播,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经济、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旅游产品销售结合起来,让各国的游客在旅游中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也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旅游“零距离”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从而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城市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文化与旅游都是一个城市最耀眼的名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城市灵魂。遗址保护、城市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协调发展,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展示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现代城市要从功能化城市迈向文化城市。特别是目前领导城市建设最新理念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应有之意,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我们既要积极吸收新的元素,也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步伐,除了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外,还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使公共设施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百姓的文化生活融入到历史中,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当前桂林正在实施“旅游兴市”与“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着手建设集聚古今中外旅游元素之大成的桂林世界旅游城,将“吃、住、行、游、购、娱、文、史、展、养、学、研”等旅游要素融入城市规划中去,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战略思路,必将使桂林城市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深度要实现综合改革
  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体制上不断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上加快转型的过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我们要更多关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短板,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推进各个领域的综合改革,创新业态,培育新的产业空间和消费能力。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要当作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首要工作
  桂林的文化与旅游结合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仅是同步的过程,而且有本质的联系。在管理体制上,要整合行政资源,组建一个超越文化和旅游领域领导机构,制订发展规划,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方略,分别纳入文化、旅游部门的“十二五”产业发展专题规划中,形成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管理机制。在政策体制上,制定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积极支持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建立和完善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在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的同时,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多渠道融资,引导各类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向文化旅游领域集聚。在市场体制上,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培育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在保护机制上,要与增加生态补偿基金的投入一样,请国家投入更多的历史文化保护资金。整治会仙湿地及古桂柳运河,生态敏感区的居民安置,靖江王陵区的全面保护、桂林古村、古墓、古桥等古迹的修缮、维护和开发,提高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样也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急迫任务。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朝阳产业,都潜力无限,都充满了创造力,可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规律,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在扩大内需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将文化和旅游推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开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黄金发展期,鼓励更广泛的消费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消费活动,通过文化和旅游的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文化体制改革齐头并进
  过去文化与旅游不能很好结合的原因很多,而体制问题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体制不顺的条件下,二者不能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协调,政策扶持不到位,机制不完善,发展领域受到限制,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公益性需求,也缺乏应有的市场活力,不能形成支撑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就文化体制与旅游体制比较而言,文化体制的改革更为迫切。为此,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把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工程与文化体制的改革协调起来。
  建立与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的宏观指导。建立相应的部门合作机制以及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要成为旅游业转型的主线
  文化在旅游业的转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被作为国家层面重要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要求:“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依托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合理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引导各地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区。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桂林“十二五”规划也要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运动体验、学习培训、艺术交流、养生保健胜地,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进而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桂林旅游具有典型的意义。其中最典型的是从单纯的观光型向复合的休闲型旅游转变。桂林旅游有充分的条件在这一转变的目标、路径和模式方面创造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体现地方特色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要把发展地方文化作为文化与旅游结合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前提
  文化资源是创新的本钱,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中的前提一是要发掘,二是要保护。
  发掘就是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桂林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要尽快建立“桂林市文化资源库”,以完整的文化档案支持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
  保护就是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发。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保护是前提、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有序适度开发是核心”的理念。只有把历史的遗产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发展好,才能有创新。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以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为基础
  公共文化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的基础性平台,向市民普及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旅游人才创造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人文环境;完善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硬件环境;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众文化产品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前期产品;增强文化服务意识,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可以完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软件环境。在建设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方面,桂林有明显的先导性。但是我们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平衡、不配套、不贴近仍然是桂林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软肋。我们应该让桂林的长项更“长”,在提高桂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人性化、普及度和文化内涵方面凸显特色。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全过程
  在桂林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应逐步成为桂林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至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34.2亿元,增幅达21.2%。桂林有了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桂林的文化产业仍然与桂林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很不相称。我们要尽快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制度上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尽快建立“桂林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实现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和更好管理。桂林的旅游文化产业要打造“桂林演艺之都”、“桂林动漫基地”等文化品牌,继续大力扶持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临桂五通三皮画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特别注意从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和传承、动漫创意产业的壮大、演艺市场的开发、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衍生品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培育若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以文化开发为龙头,以创意旅游为亮点,以文脉传承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处处体现旅游的创意性
  旅游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而且是高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意就没有魅力。旅游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需要用创新思路和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资源的“文化之魂”。
  要将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运用于文化与旅游结合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科技内涵。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业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现代科技创新旅游讲解、旅游展览等传统形式,形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鼓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旅游文艺演出形式创新,提升旅游演艺节目创意。
  要大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科技内涵。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旅游业未来腾飞的两只翅膀,现代科技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空间,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要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升面向游客的文化演出、文化产品的信息服务和从业人员的科技涵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EP/OL].新华网http://news.省略/travel/2009-12/04/ content_12586507.htm.2009-12-04.
  〔3〕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P/OL].http://www.省略/policy/txt/2009-09/16/content_ 18533690.htm,2009-8-31.
  〔4〕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EP/OL〕.新华网,2009-09-26.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P/OL〕.新华网,2006-09-13.
  〔6〕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0-04-09.
  〔7〕邵琪伟,旅游业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做贡献〔N〕,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2011-11-14.

推荐访问:文化与 强度 深度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