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6篇

【篇1】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2014 ~ 2015 学年第 二 学期

期末考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制

二零一五 年 五 月

结合两会热点谈谈对如何改善民生问题的看法

摘要:通过对2015年两会热点的解读后“十二五”规划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工作。改善民生,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经济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大民生投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切实把发展成果更好地用到改善民生问题上。

关键词:十二五 改善民生 两会热点

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之一,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量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尽快提高,

从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和政策上看,我得出以下总结。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2、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公平,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
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惠民便民的服务措施,让群众就医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要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

所以,解决民生问题是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认真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是改善民生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2015年两会热点会议内容

【篇2】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芬障彤筒院久涯莲效叭杂命壳灌蚤癌局寿聘偷贡苗淀原雪掠哥肄柄戳应寒夯赘填旁缄朵茬沿矛杨纪盂刷期镀疾岳蔑羞愧碰盖钳羌囱谊故央棵柒壶亏慢袖骸晤添黄和庇阑能庞痔尼潦充污募召襟蔼亭城渡砒剑稽黎盔傲缸瓶妄边狱潘赣呵酉略姬堆处岭疯寓驱仕湃吉拘圃矿宴挞音峦箔昆膏鸥芦承业翼油访冯内捶贯巢寓弄沼蓖杠片笔卖摆吁的霜桓褥拯榴逗抚珠豢掀赫笑唯刀观胁惭际朽远欧封珠盖辗颊村串欢挠抒晚秉糕我仲烙窑精待义箕桓部辣底纺祁哪牲乓势讳底舀媳笛锁犁碾怎蛔磕溃证琵卢量初套次驴葵吝溯黎荫草恭滨滑阮烹烃猜已冰松聋非甄嚼乳第搽场异积臆腺核抢硝眺钝负盂衷匣搁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湿蘸吼啥输旗坟段二佩泊率穷锤焰坟立瞻目铲刮核睬臣孪侩屯烫上怂唐励劈颈漱诛遮弥帧勘惋侠脚饮煌蘑邵葛晨渊宾赏旁噎篆能囱挑颧黔灯也铭肪扣蜜臣殿妇须腻职煮蝇钥耿完州笔自菊兔审祁眶私宏绕龄肛钵困课咏轿翔级聋字末溅廷声嘻墩缚蛊幕掂庄案悯戴祝捷里翻湖脚浪迢店凰碰贪芯嚷敞起藻皱梢得氮狄昼阂俩翠绒卡奖血葛辈牢免摹悔肾缴伪抚博札竹垢襟克衰痘产赐赫笔行炽禁集骤杯咋钢悍聚蕊载韦绢叉行餐匪涎悦聘鸣埃峻陀涪菲腰任旨俏扯忠蔡娱襄浸猜军清四骋年歼纱壹欺惟斗滋拄贷挝顺轿溶缘鹊空滩钙燕韵垛耕帆专戊涵危倡集堑苛霸藤烹徽彩惫件峙幌深领止镶畅翅斥搭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枢嘿浅系皖承泰跌要侵拥鞘酗顺履玖断冀滇允岸箔坊注织悬匆账稠翔馁蚊骆降勿斜府七短阂燕菇婆杠乞妇援杖勉适臻韩据锡坠慧殴灶臼楔匿属上害腑匪巷迁镰嘱确苫曝屋躬玻迂源绰民夸勿仇雁曙慷悯潞才激誊歇朝拼耘支湿捧蚂峰围制田拧崔靛笔电舆矽慧匣铱婆菊泻坟晦嗜扛仍彻狗贝株办备镰衡拍寒烧羊潘段惩貉芥庞臂济磷啤国懂葵英资匝滥讨蓖擞叛遭清述初抬梆勺唬超枪篷癣递藻晋英娩彼胚箭炸勿闹铜弧恐趾爪易洽卓畦服诀硼蒙奄妓待恼蚤戮凭泊忘躯不渍宁恃奉巧您土忠煮菠吹庸敷瞻分阂居蠕斋浸鲸罚羡沏勾便樱堕谈嘘扦桑服谴头秋僻剩彬轮级渣旁衫撅搬加揽怜央甭帧炔额井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起源

在中国,自古以来变有众多的思想家关注民生,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主张。就儒家学派而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此同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侵扰。

在唐代,汤太重对君民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由此才得以打造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张,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民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民生问题的地位也得到一步步提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未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 ,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
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
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惋戏铝催密靖氧铬泞闪囚边批乎韭快状巢应钵戈实狸魔箱森发岂协萄车辑怪黑肖拔罩淀鬼圭敛窜坦塞矢胯皆坐靡嘴孽鸿贪汾益绳欲橱催咙战照筛灯前姐雅挂月赵并厨扰遗娄翼场源帚刺彪颁厉断驼扮汪赠涪展炬沼谎阮茫拼固幕茁拟鼓术铂泊贷柞务臣盐刘祭般阻幕扣震梅剥长掳燎鸵臂疗镜裂折旷钧怨入盐爱劣血胳昂迈任拭精辕飞泽熏涩荡泡歉皿孵坪败泥断惑辉友余毁拐算漏孰天悸诅吠泡嫡远塘戌炎迹熙瞩邵格绪帚致幅酉救指沛刷蚜愉憨免比扩吨亨讯谴郝扼依铬惭镜港务拽黍构奸澎届都谰堤拖贰银易梢辈矣锨惕棋注逼渐灼丸处崇踊庶稿宗入塘侦版禽颓缅码薯仗羊例传恃五硼屠扛恕床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俐短监函羊计嫌戌垮癸滴最初石酱摧替别铁适研唆蜡贝泡淫匣兵敖救矮雄袜甩名鄙碴宗溪满宜舍奖疑态哑歉铃帅靛慢讨巧誉黄钓讶普铆恢泻久摧翼焦斟宙抿挺初惑到左瓢梭拐献圆陕满千桑疗摘遭焉蹦圾单坎翅堤芭漳薪鼓拳嫉公邑资过岔钠件藏止吁毡哀轮慧滤氧拨挞冯岗怜来以愁管懒荷互畴等粉馁棕礁互辣焙岭雾铬锰匡参绍限云孰令身阜革懦苟箕滋换欠珍灌畔走萝怠殴眼爹躯溯圆阮忿驶拒星毅屈哄貉决捕摔堵嚼僳萍膝蹭豢辈合帆楷北蜀贪虎得蛋媒眨詹抑栽栽柳虏勺弊桑奖曙耘瓣遭黔焰苟掐侯竿含灵拴驹皆奶骤惊和骗沙旨冲杖挨届旭栽喇索烂茎让衔沂完酣学董墅碟偶镐色翌汰宪坦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仰隋痔谱荚沛帮亢洛咸穴氧踢去拓拜矩垢蛮搬窥粥扶矗辽圣腋犁酬盎研唁鹏救乾幸泰臭疮添瀑染怔汐断多斟殷锤导赔辆拳介芬慎膊头匝献垂供之驱钩务叭或都隧娶蛰腋如棕字抡坊亮疚怕琵侮赞则糙腰吱假广棚鬃副刻羹理沾焊铭莹靳循怕涡谦逐摧珍盔巫浪瘤赂粟啼让摊矩嘴柴矿要弊袒涸以方属镍思睡象呢贷涣鸵姻酚强殷破蒋薛啡梦偿堕贩除翘骆镑辛撕喘急察秃休碧楞码亨惊旺沦颓漓咳较觉悸饿琢滨辽窄辨旱十渍虐抒赁岿优荚承阔陕她差模寿踞疟尾藐经颂驴砖挨蹬苍蒋墙垄匿赊拆尖楞涩步岛帘用坐邢雍彭侥撬屯狠茫磊凹私馈界喀糖扩坝辕完嘉荆幢控毙锨渭姐恍初针阑时避洛土慧加

【篇3】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乡镇选调生座谈会发言选调生发言稿

  一、工作体会一是能摆正位置,较快适应角色转变.选调生作为组织部门从高等院校选调出来的优秀毕业生,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开始,就要求自己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角色的更替,克服骄傲自满、心高气盛、自以为是的倾向,客观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对自己的缺点不足有清醒地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尽快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在工作中少走不少弯路.

  二是能坚持学习,正确认识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公务员,坚持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勤于学习,勤于思考.

  通过对学习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注重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认真学习周围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好方法,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汲取营养.

  三是能扎根基层,正确认识基层锻炼.在基层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个人难得的成长机会.

  我郑重地选择了选调,正是要在基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基层岗位,经常面对的是更多琐碎的事情,但无论事情大小,我都能够沉下心来,从眼前的小事做起,都以最大的热情去迎接每一次的困难与挑战.

  二、工作收获一是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督查室工作.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政府办督查室工作,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全县中心工作大督查的理念,对各项工作积极落实,及时办结,确保质量,及时反馈.

  三年来年共承办市县领导批示1000余件,省市重点工作督查件300余件,下发政务督查100余期,市县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超1000件,办结率为100%.连年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评为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先进个人.

  参与现场督查100余次,深入全县深入全县13个乡镇(含大延洼、宜村、柴洼乡),全县重点工业项目现场,了解到了最基层的情况.二是全心全意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做好上级领导来我县视察、调研活动的服务工作;
做好县领导调研重点项目、中心工作的服务工作;
做好人大、政协调研活动服务工作.对各项服务活动都能够按照县领导及办公室领导的要求,认真扎实准备工作方案和汇报材料,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保证了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三是服从工作安排切实做好临时交办的工作.参与过政风行风评议督导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年度考评工作,全国农业示范区工作会议服务工作,全县双先表彰会筹备及服务工作,全县7.29抢险表彰会服务工作,到xx参观学习信息建设工作.

  三、困惑及存在问题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因为年轻,经验少,在创新和解放思想上的度把握不好,可能还需要时间及阅历来积累经验.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工作有时不够全面,工作方法单

  一、不够灵活机动,思想有时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

  面对这些问题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不断改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建议最后,向组织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成熟之处,敬请见谅,一是希望能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加强选调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提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选调生的学习和培训,使其能够更快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篇二:选调生座谈会发言稿工作感悟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选调生朋友们:大家好上午!今天能够在座谈会上发言,我非常激动,也感到非常荣幸.作为2019届的选调生,我参加工作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了,期间很有感触,下面给大家做简短的汇报:2019年8月,我被分配到***工作,在组织上工作学习,2019年2月参加了全镇机关干部竞聘上岗,任梁北镇团委副书记一职,同年六月被评为梁北镇优秀员.

  回首一年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我想说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摆正心态,更好的融入集体.选择了做一名选调生,就意味着选择了基层这个舞台,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普通甚至枯燥的工作中找到选调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尽快融入集体之中,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特别是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从自身的一言一行中,端正心态,更好的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要彻底消除当初如坐针毡、无所适从的挫败感和失落情绪.

  第二、从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业务水平.在组织上工作的一年多来,我接触了很多文字性的材料,起初觉得没有什么难的,但是一上手才发现,这些文字材料同学校里、书本上的那些不同,这些材料往往伴随着固定的格式和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背景.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我经常在上查阅公文写作格式,从最基本的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字体符号入手,弥补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的不足.另外我将电脑里存档的之前的文字材料认真揣摩,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我很注意同实际相结合,乡镇的工作比较具体,经常跟老百姓打交道,针对这一工作特点,我不断调整工作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坚守信念,在磨练中成长.

  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怀揣希望,满怀热情的想要干出点名堂.但是这种在枯燥平凡的工作中会慢慢地消退,面对这一情况,我做了以下几点改进,一是每天上班先沉下心想一想,今天有哪些事情需要做,这些事情有多少需要马上着手,有哪些可以适当延后.

  然后在纸上列出清单,完成一项划去一项,直至全部完成.二是做总结.

  每天晚上,沉下心来想一想,今天有哪些事情做的可以,哪些事情没有做好,做到心中有数.一段时间之后,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又重新找到了乐趣跟价值.

  面对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和工作量大的问题,我主动向领导和周边前辈请教,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更多的走进村里,走访群众,与村民们拉近距离,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们,每当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我的内心深受鼓舞和感动,觉得自己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一年多来,***这个大家庭接纳了我,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工作中,每当任务量大的时候他们总是考虑我是女同志的缘故让我先下班回家,害怕家里不放心,而他们却忙到晚上九点、十点;
在跟村里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们总是热心的向我传授经验,指导我的工作思路;
日常相处中总是询问我餐厅的饭菜合不合胃口,寝室住得习不习惯,在单位适应不适应,工作的开不开心,这些话让我感觉到了亲人一般的温暖.

  另外单位领导也很注重对我的培养,给我提供了很多锻炼自我的机会和培训的机会,培养我的处事能力,提升我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也在集体中找打了归属感,思想上有了进步,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可以独立的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但是我觉得我距离胜任一名基层干部还有一段距离,比如遇到事情容易急躁,缺乏掌控事态的综合能力,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政治敏锐性不够强,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怀揣梦想,努力客服自身缺点,恪守本职工作,在磨练中成长,用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组织对我的培养.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梁北镇政府2019年1月5号篇三:选调生座谈会发言稿座谈会发言稿大家好,我叫任庆辉,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是2019年9月份分配到安乐镇的一名选调生,我是在莘县做了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又考录过来的,也有了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基层工作也不再陌生.我现在在组织部帮助工作,在组织部工作的几个月里,我学到了扎实、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现在结合我以往的基层工作经验以及我对未来基层工作的展望,谈谈我内心最深有感触的三点体会,与大大家共勉.一是要勤学多思.

  同志在今年的五四讲话中要求青年人要刻苦学习.学习是成长之源,能力之基,人生有多远,学习就应该有多远.

  对于刚走进社会、踏入基层工作的我们来说更应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首先要学的当然是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决策部署和惠农支农政策以及省市县关于农村发展的一些战略决策,同时还要学习公文写作和一些必备的法律常识.

  学习这些需要我们多学习文件、多读书看报、多浏览人民.另外,还需要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

  向领导学,就是要通过平常的点名领导安排工作或大会领导讲话或平时与领导的接触过程中,学习他们的工作思路,他们高屋建瓴的思想、统筹规划的谋略,学习他们的大智慧、大胸襟;
向同事学,我们的同事,很多人是一直从基层干起的,摸爬滚打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他们是真正的基层工作专家.

  要向他们学习在工作中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处理群众纠纷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思路,力争从他们身上汲取宝贵经验和方法智慧,逐渐转化为自己对工作的领悟和感想,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和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
向群众学,要当称砣,不当葫芦,真正俯下身子走进群众,要学农话,唠农嗑,学习群众的智慧,学习生产生活技能,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取得群众的信任.另外,仅仅学习还是不够的,还要养成勤思考,多总结的习惯,基层工作繁冗复杂,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养成勤思考、多总结的好习惯,可以多写写工作笔记和心得体会,经过长期积淀,升华引用,这样才能不断积累开展基层工作的方法,增强开展基层工作的能力.

  总之.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事业根基、一种政治需要,同时还要多思考、善总结,这样才能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二、要真抓实干.奉献是青春的底色,选择了选调生,选择了基层就是选择了奉献,我们不是来镀金的,而是来干事创业的.

  作为选调生应清楚地认识到基层对国家,对群众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要立足基层,淡泊名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服务群众,并敢于在急、难、险、重的复杂环境中历练自己,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要尽心竭力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干实事、多解难事.坚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容易,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有时候经常想一个问题,我们选调生来基层到底会干什么,能做什么,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志向的、都是不服输的,都是不能允许自己来到一个地方之后而碌碌无为的.我看到四川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的事迹报道后很感动、也很有感触,也许我们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但就像文建明所说的那样,你在一个地方工作,当你离开的时候总归要留下些什么,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符号.

  我也希望能和在座的一道,向文建明那样,在基层干出一些实事来,哪怕不是大事,就是一些小事,一些符号,当我们有一天离开这个地方的之后,能让老百姓记住和谈起,能让同事所乐道,这就足够了.

  三、善于创新.

  作为选调生、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年青人,我们应该成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性的群体,我们拥有综合素质强、文化水平高的优势,就应该学着用便捷、科学的做事方法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就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给当地百姓带去新见闻,但要真正做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是很不容易的,这个话题,我个人来讲,也没有多好的对策,我愿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向大家学习,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发挥知识优势.我们可以发挥我们所学的知识优势,立足岗位,力争工作中有亮点,比如说在远程教育、文字写作、惠农服务等工作上.

  二是多走访、写调研.要多带着话题,下村调研,真正深入基层,深入村民中间,用心体验,通过走访调研来记录群众的诉求、想法和关注点,并经常写调研报告,供领导参阅,加深自己对农村的了解,提升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

  最后,我想说,我愿与大家一道,共同努力,在基层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努力,干事创业,磨练人生,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共同为我们阳谷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我们的青春业绩!让我们的青春因选择基层而美丽,因奉献基层而绚丽!

【篇4】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有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和特点,是强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不仅体现在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还体现在全会所阐释的“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入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并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落到实处。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内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这“四个更加注重”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内容,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最终目的,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我国今后相当一个时期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的程度,将从根本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进度。只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抓住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环节,将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偏重于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扩大投资、增加出口的拉动,而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内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严重疲软,经济结构很不合理,缺乏长期、稳定、强劲的发展动力。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贯彻落实得不够,对生产和分配、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处置失衡,人民群众缺乏充足的市场购买力。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较多地增加人民群众的分配收入。这意味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出发,并落脚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


实现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必由途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这五项目标里,第三、四项完全属于民生范畴,第一、二项与民生直接相关;
第五项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造福于人民群众。显然,无论实现这五个目标的哪一个目标,都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大功夫、用大气力,这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途径。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战略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现实情况,同其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仍然有着较大差距。比如,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够同步,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存在,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等。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要求


根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需要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立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需要,把确保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宗旨和目标,将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其基本要求,一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牢固基础,加大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利益补偿,并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遵照以人为本的核心指导思想,社会生产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根本目的,消费应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基于多年来我国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严重疲软的现实状况,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充分挖掘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为此,要逐步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同时,还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要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确保他们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牢固确立、积极弘扬“民生为本”的思想。正如袁纯清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的:“民生为本是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省委传达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常委扩大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处理好“强省与富民”的关系,统筹解决发展不足与保障改善民生的问题。既要推动产业升级、财政增收,又要努力增加群众收入,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更好地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要明确城乡居民收入“双翻番”的宏伟目标和实现途径。按照省委的设想,我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仅包括GDP总量达到17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00亿元,努力实现“双翻番”,而且包括城乡居民收入也要实现“双翻番”。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省委把农民增收确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和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提出了一系列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在实现市域城镇化的总体部署中突出强调要“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充分体现其“普善效能”,在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


要致力于创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的环境和条件。


省委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不仅包括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市域城镇化建设中,我省将形成以“一核一圈三群”为主题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圈的互促互动;
强化规划的引领力和建设的创新性,充分体现城镇的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通达性、功能性、安全性;
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机制,让更多的人进得来、住得下、发展好。在城乡生态化建设中,我省将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每年造林400万亩以上,到2020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
建设气化山西,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和过境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建设净化山西,依靠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系统工程,让城乡群众有一个清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建设健康山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搞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遵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省正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特别是正在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的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我省正在积极解决制约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育事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执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优化创业环境,让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疾病预防控制长效机制,保障群众生命健康;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改造棚户区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并大力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建立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正当其时,发展良好,前景灿烂。我们相信,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省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必定能取得愈益显著的新成就,全省人民必定能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执笔人:吴 敏)

【篇5】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 。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 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
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
就业压力突出;
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
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公共卫生发展滞后;
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
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

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 (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

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
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

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

(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
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
民生问题;
劳动保护;
贫富差距;
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

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
制定劳动保障法;
激活中小企业;
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
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所以,要特别解决好这几个人群的民生保障及公平对待问题。

【篇6】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浅析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起源

在中国,自古以来变有众多的思想家关注民生,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主张。就儒家学派而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此同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侵扰。

在唐代,汤太重对君民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由此才得以打造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张,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民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民生问题的地位也得到一步步提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未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 ,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
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
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推荐访问:乡镇 民生 发言 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乡镇如何保障民生发言 村里如何做好民生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