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1

  前几天,我读了《恰同学少年》,思绪万千。

  这是关于毛泽东主席少年时期与他同学的故事。我认识了与众不同的毛泽东,才高八斗的萧子声、蔡和森,乐观的向警予、杨开慧,“六亲不认”的刘俊卿,舍己救人的刘老汉……他们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生于乱世,中国之大竟无一处可以使人安心读书,所以他们只能为了去开创一个新的天地,而储能,而读书。

  现在,生于盛世的同学少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问一下教室里的莘莘学子,答案倒也五花八门,“为了考上重点高中……”“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为了让爸妈高兴……”“为了考个好分数,得到爸妈许诺的电脑……”“为了…为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呀,为什么要读书?每个同学的答案也许不尽相同,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也会改变,但是为什么要读书,却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选向的重要问题。“志于斯,恒于斯,成于斯”,作为同学少年,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伟大的少年,当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在学生时期的作文中多次提及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却因为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改变旧中国的理想,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同学们的敬佩。毛泽东的魅力也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腐 败社会的青年,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各显所长,他们的理想与抱负,气魄与胆量,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为之深深折服。

  因为年轻,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出发。无畏的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奏响青春的赞歌,雄浑的歌声,撒向每一寸土地,使万物自惭形*,使那个旧社会为之摧眉折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有一种声音,穿越了岁月的尘埃,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从橘子洲头呼啸而来,抵达我们的心房;有一种力量锤炼青春的硬度,拨开一个时代的迷雾,在神州大地点燃一盏耀眼的火光;有一种感动,在民族的胸膛流淌,如钦烈的湘江之水,总是将你我的青春热血激荡。我们在聆听和回望中还原那些激动人心的人物与细节,深切感受那凝聚在岁月中的芳香,那么浓郁,那么温馨。一代伟人虽已远去,但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永放光芒。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2

  每当胸前的红领巾迎风表扬的时候,我心中的梦想便会随之扬帆起航了。在五星红旗之下的愿望,为之实现了天天向上,好好学习的意志,也时刻监督着我成为更好的人。

  每当我带上红岭巾的时候,就好像有一个股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不怕辛苦,也不会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也许是因为我是一名少年队员,所以不会遇到再苦难的事情,也不会放弃。每一个少年队员的人,都会继承着先辈的优良传统,与过去的儿童团相比,现在的我们会是越来越好。我尝尝为之感到自豪与骄傲,毕竟这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拥护的身份,我也一定会努力成为更好的少年队队员。

  每当我看见一年级的小同学戴上红领巾,我就知道中国又多了一份希望。而我的梦想与祖国妈妈的梦想十分相近,祖国培养了我,那我便要在将来为祖国出一份力,加上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我一定会不负自己,不负国家的期待,向着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优秀且合格的接班人。

  同时面对机会不够均等的现实社会,人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追求,不可怨天尤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准备就是最好的机遇,机遇总是垂青有备而来的人。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肩上的责任,毕竟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也是我们作为少年队,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会做一名中国人,还是会为祖国奋力一搏,希望今生的我们都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3

  红领巾虽然是一块简单的红布,但它却包含了特殊的意义,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她呈三角形,全身鲜红,是革命烈士用生命染红的,戴上红领巾是每个少先队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红领巾是对我们的肯定,是代表我们的荣誉,我们不能忘记当初戴上它的光荣和幸福,更不能忘记当初戴上它对着红旗发过的誓言,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少先队的健康是国家和民族的前进动力,我们要注重少先队的品德教育,教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他们成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者。

  时代飞速变迁,我们要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热爱党,听党话,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从小学做人,从小学立志,教导少年儿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楷模。

  新时代的少年代表着创新,年少的我们要不断摸索,迎着朝阳,向着希望,新时代少先队员的前心中积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期盼,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时,国歌在晴空回荡时,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要争做四好少年,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争当热爱祖国,做个理想远大的好少年。

推荐访问:观后感 同学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