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HIV感染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是根据症状西医是病因

  摘 要:艾滋病是机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致的一种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AIDS),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死亡率。艾滋病的无症状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毒邪外侵导致元气耗伤,气血津液失常而致。深入探讨艾滋病无症状期的病因病机对艾滋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无症状期;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2―0008―0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机体感染HIV后大致经过急性感染期、无症状HIV感染期、AIDS期3个阶段。从HIV感染到AIDS发病,大约需8~10a,其中感染者大部分时间处于无症状HIV感染期。目前对艾滋病的治疗,发病期常用抗病毒疗法,但对无症状的HIV感染者,因其尚未达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了)的应用标准,所以目前尚无合适的治疗药物,一般情况下,西医在其发病后使用HAART疗法。但这种对无症状HIV感染期的处理方法不利于对疾病的早期控制。因此,如何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对无症状HIV感染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未病”优势,延缓HIV感染者的发病进程,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医学目前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病因病机尚无统一认识,本中心通过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的观察,对病因病机分析如下。
  
  1 毒邪外侵
  
  “毒”为会意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载:“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清代段玉裁注云:“字义训厚矣,字形何以从出?盖制字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字从中引伸为凡厚之义。”因此,所谓“毒”,最初是表示“多”、“重”、“剧烈”、“严重”等含义。同时毒被广泛地引申运用,表示危害、有害的物质或因素等。如《周易・噬嗑》:“噬腊肉遇毒”;孔颖达《周易正义》疏:“毒者,苦恶之物”,这里的毒实际上是指有害物质。中医学在很早就对“毒邪”有了深入的认识。《内经》认为偏盛之气为毒,提出了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大风苛毒的概念,而且已经认识到某些毒邪具有传染性,如《素问・刺法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金匮要略》根据证候的厨�把毒邪分为阳毒和阴毒,并对阳毒、阴毒致病及其证治方药进行了论述,对后世颇有启发。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母婴传播3种途径进入人体而致病,从既往10余年的发展趋势看,本病具有传播迅速、广泛流行、无分老少、证候相似等特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不少中医学者认为,本病属于温病范畴。明代吴有性的《瘟疫论》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里的“异气”又叫“病气”。当时运用这种术语来描绘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传染力强、传播广泛、感染后患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等特征。虽然名称不同,但与现代传染病的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含义相似。从中医病因学角度看,艾滋病可归于温病中的瘟疫。本病潜伏期长,发病缓慢,但一旦发病后,病情急剧发展,出现高热不退、皮下出血、痴呆昏迷和泄下无度等症状,而致很快死亡。艾滋病致病病因“艾毒”是一种毒疠之邪,其发病途径是由皮肤腠理侵入血络或直接(输血、血制品、母婴途径)侵入血络。其病邪性质既不同于普通的六淫邪气,又有别于传统温病学中的疠气,是一种具有湿、热、毒、疠性质(以湿毒为主)的病邪;其致病特点是传染性强、潜伏缓发、兼夹转化、病位广泛、变证多端、死亡率高。笔者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无症状HIV感染者毒邪致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血液和体液在人群之间传播,其传播与天气、季节、地域无直接关系。(2)其潜伏时间较长,一般为8~10a,虽然其在发病初期,与瘟疫的疫毒致病初期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初次感染HIV后的2~4周,大多数人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可以缓解。(3)除了在急性期有一些共同证状以外,其在无症状HIV无特殊的临床中医证候,无明显之演变规律。
  
  2 元气亏损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中医学理论分析艾滋病之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元气为生命活动的根本,病毒之邪侵人人体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病毒之邪,更主要取决元气的强弱。明代张景岳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氏认为元阳之温煦、元阴之滋养相辅相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清・何梦瑶《医碥》说:“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元气根于肾,并经三焦而敷布周身,有激发和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的进展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而现代医学的人体免疫功能基本概括在中医元气当中,无症状HW感染者,HW在体内一直维持着高度复制平衡状态,病毒每天大量地产生,但同时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不断地感染和杀伤T淋巴细胞,也不断地突变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击,所以感染者未发病。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或因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都会导致元气耗损,大多数无症状HIV感染者会出现身疲乏力,消瘦,自汗,盗汗,纳呆,腹泻,低热,面色晦暗或萎黄等,且易感受外邪,从而出现各种合并症状。这一时期,正邪相当,正邪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但随着元气逐渐被损耗,机体抵抗力逐渐降低,进入发病期。在艾滋病期,HIV邪毒损耗正气,使五脏受损而逆乱,卫气失于防御而重感其他病邪(病毒、真菌、原虫、结核菌等),外感与内伤互为因果而循环往复。
  
  3 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均是构成和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物质,必需处于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健康,缺少和衰弱、过多和亢盛、停滞不行或溢出常道都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由于元气亏虚,使五脏功能受损而逆乱,运行无力,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如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血虚、血寒、血热、津液不足、痰饮内停等等。(1)气虚:元气亏虚,脏腑器官组织功能衰退,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自汗,脉虚无力,舌质淡白,多见于HIV感染禀赋不足或感染时间较长者。(2)气滞:气运行不畅而阻滞,常因情志郁结、病邪阻滞、阳虚无力温运等引起,表现为精神不悦,闷胀疼痛,脉弦,舌苔薄白。见于HIV感染精神压力较大者。(3)血虚:血液亏损不能营养脏腑经脉,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颜色淡白(面色、口唇、爪甲),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脉象细弱无力,舌质淡白,多见于HIV感染女性患者或失血患者。(4)血瘀:血液流行 不畅而停滞,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聚集,口唇紫黑,或者反复出血不止,血色紫褐,夹有血块血丝,皮下紫癜,皮肤深褐而粗糙如树皮,妇女闭经,多见于HIV感染时间较长者。(5)津液不足:指某种体液亏少,不能濡润滋养某些脏腑器官,又称内躁,多由于长期饮食过少或过偏,或高热、大吐、大泻之后,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黏膜脱水、小便少而黄、脉细数、舌红而干。多见于HW感染者高热或吐泻之后。(6)痰饮停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能正常循环而停聚于脏腑器官组织,称为痰饮。其不但不能起津液濡养作用,反而可导致各种病症,如咳喘胸闷、肢体麻木、恶心纳呆、淋巴结结核、皮下肿块、脉弦滑、舌苔白腻,多见于HIV感染者慢性肺部感染及淋巴结肿大等。
  
  4 结语
  
  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W/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为10.5万人;而其中无症状HIV感染者占大约60万左右。可以看出处于无症状HIV感染期的患者占了很大比重。如何提高无症状HIV感染者的治疗水平,减轻感染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阻止府隋进一步发展,推迟发病,对无症状HIV感染者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艾滋病治疗中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症状HIV感染者基本病因病机是外感邪毒(HIV),耗损机体元气,致气血津液运行代谢失常。医务工作者应当针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病因病机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及早进行中医药干预,为无症状HIV辨证论治提供理论,真正体现中医药治疗无症状HIV感染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郭会军,王丹妮,刘学伟,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应重视对无症状 HIV感染期的早期干预[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7):17~18
  [2]张志远,苗明三,中药干预无症状HIV感染者的研究思路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3):53~54
  [3]杜彩霞,周艳丽,高希言,从中医学“治未病”谈艾灸对无症状HIV感染期的干预作用[J]。新中医,2009,41(9):8~10。
  [4]屈冰,试述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医研究,2006,19(5):10~12
  [5]彭勃,王丹妮,中医药治疗无症状HIV感染期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7):446~447

推荐访问:感染者 因病 无症状 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