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类高职专业课《水电站》的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在注重培养学生行业素质的教学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工程素质、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应用和协调管理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从行业背景入手,引入行业规范,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分组学习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为水利类高职专业学生树立行业意识和增强职业能力的课程学习目标,以期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水电站;行业素质;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5-04932-02

《水电站》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有关水力机械和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的思维方法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基础[1]。《水电站》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包括水力机械的基本知识,水电站的类型及组成建筑物,进水口及引水建筑物的布置设计,压力管道的布置及结构分析,水电站调节保证计算,调压室布置及水力计算原理,水电站厂房布置设计等内容。因此,在授课阶段开展行业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其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更符合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性。

1在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教学定位

从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上来看,《水电站》教学应注重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即在了解水利行业的总体情况和最新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工程素质、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应用和协调管理能力等。因此,《水电站》在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教师通过突出行业素质的教学模式设计,从水利行业背景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行业兴趣和自学能力;结合工程实例并引入行业规范,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素质;利用前沿技术革新启发学生创新精神;采用学习型小组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协调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达到学生树立行业意识和增强职业能力的课程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复杂,学生个体客观上的基础差异也较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基础知识的现象。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本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学习。由于《水电站》内容繁琐、知识信息量大,涉及的水利行业技术范围广,学生在没有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就显得相对困难,给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的困难。

2.2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认为《水电站》是一门理论专业课,技术含量并不高,课程知识的内容是很简易的,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就行;同时由于学习课时少,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必要过分注重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因此,造成了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生互动性差,很容易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走马观花地将课本知识讲一遍,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从而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行业素质的机会。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对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采用的是相近专业的相同课程合班上课,教师基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板书、PPT课件等形式进行课本讲解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大班制教学模式虽然有节奏恰当的优点,但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得知,这种方法也具有很大的缺陷。《水电站》课程本身理论知识较多、内容覆盖范围广、专业术语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制上课和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教,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行业素质。

3突出行业素质的教学模式设计

3.1从水利行业背景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水利类高职学生大部分是高考分数未过三本线而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具体的本领,以作为将来谋生的基础。类似于高中文化理论课的教学让他们从内心里厌倦和反感,但是涉及具体水利行业情况或者专业技术的内容则十分具有吸引力。因此,从水利行业背景出发的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水电站》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如善于在图书馆、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不断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勤于自主训练等。例如:在讲授第一章节绪论时,开篇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从身边小河小沟的治理到大江大河的开发,从古代人对江河的治理到现代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由浅入深地从时间、空间、地域三维立体地给学生树立一个宏观的水利行业背景。把课本上关于水利行业的概述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水利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简略知道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力争第一堂课引起学生对行业的关注和对专业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3.2引入行业规范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就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对技术符号、计算公式的工程意义和专业术语的理解,学会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水利工程,达到理论概念、工程图纸、实体结构的统一,同时注重文字表达、工程图阐述和口头讲述的能力培养。《水电站》属于概论性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很浅易的,而引入行业规范则有效提高了其工程实际操作技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开始了解规范操作,达到增强职业技术,提高工程素质的目的。

3.3结合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是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工程判断决策能力,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重力坝时,可以列举三峡工程;讲拱坝时,可以列举四川锦屏一级水电站;讲土石坝时,可以列举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讲水土保持、河道治理时,可以列举当地中小河流治理的实例等。当列举完实例后,可以就近分组原则,让大家针对工程实例中的问题相互讨论,然后每组出一人进行课堂问答。因为工程实例本身的综合复杂性,所以学生更容易直观地了解和理解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业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3.4运用前沿技术革新启发学生创新精神教学中将前沿科学技术与教材内容结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探索和发现,努力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是世界级的大型水利工程,面临的困难多,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和科技创新更多,因此可以将三峡工程的科技创新与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讲到遂洞开挖知识点时,可以将全断面掘进机的相关知识和整体式全断面钢模台车施工技术在三峡地下电站施工中的应用做成简短的科普小知识让学生了解;讲爆破技术知识点时,可以就三峡RCC围堰爆破时所面临的困难提问,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作为工程建设者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然后再结合RCC围堰爆破技术的相关知识给学生以参考;讲边坡支护知识点时,可以将预应力锚杆、锚索在三峡工程坝肩的支护作为一个课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提交学习总结等。这些水利行业前沿科学知识的接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前景和启发创新思维。

3.5采用学习型小组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协调管理能力现代水利工程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完成,因此协调管理和组织带动能力也极为重要。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习型小组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即全班学生自愿或随机组成若干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分工合作,完成实际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等任务。例如当讲授水利工程法规章节时,引入《水土保持法》和《水法》,学生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两部规范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可以以此为课题,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课余分组学习,下次课后每个小组进行自我讲解。当确定了小组选题任务后,组成该小组的学生自然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情况选择相应的分工,如有些学生负责检索网络资源,有些负责资料的整理,有些负责写作和讲解。每位学生在该项任务中都需记录分工和完成情况、个人和小组收获。小组协调管理不是通过教师指定,而是在形成学习型小组及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辅以教师的具体指导,使得每位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也更容易使学生正确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民主作用、语言表达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3-4]。

4结语

《水电站》因涵盖行业知识范围广,涉及专业术语多,专业基础性强等特点,为培养水利类高职学生的行业素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其课程教学中通过突出行业素质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树立行业意识和培养职业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面对工程实例的课题分组练习时,团队合作意识高,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视角独特,思维活跃,对问题的提炼和分析过程的参与程度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李前杰.水电站[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

[2] 许新勇.水电站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方法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22):99-100.

[3] 赵以琴,吕德生,李刚.水电站教学过程的优化探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3):103-104.

[4] 张伟,苏国韶.水电站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271-273.

推荐访问:水电站 专业课 高职 教学设计 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