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品德教育,既是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渗透品德教育的原则进行有益的探讨,并就此提出了达成实际效果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品德教育 原则 方法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1.贴近学生认知与教材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行动依据。表现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第一,这种实际就是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其次是教材实际。对前者,教师所要了解,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日常的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在面对具体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或者借由行为所反映出的思想认知。例如,表现在部分独生子女身上的意志薄弱、不懂关爱他人等,深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品德渗透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后者,教师所要了解,是教材内容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触发点。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版)为例,如《雪孩子》一课的思想内核是友谊、奉献和分离,教师即可抓住其中一点进行适当拓展,如教导学生要助人为乐等;否则,所谓的品德教育渗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第二,要把握好渗透品德教育的程度。即如以中年级学生为例,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能力程度等相关,稍高于其认知程度的德育渗透行为,才会取得应有效果;相反,明显高于或低于其认知程度,都会事倍功半。

2.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杜甫写春雨,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有施与者——春雨,有载体——风,有成果——润物。但这一过程,为什么会是“细无声”而悄悄进行的,就是因为春雨对万物的滋润,是一个顺应需求且潜移默化的过程;如若狂风暴雨,摧残枝叶,就不会让万物喜欢。以此类比,在小语教学中,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施与者,在找到德育实施的载体——相关德育触发点或侧重点——后,其具体的施教过程,也务必要顺应学生的需求,从其已有的真挚淳朴的感情基点出发,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如教学《狐狸分奶酪》一课,学生在初读之后即有最朴素的情感表达——“狐狸太坏了”。就此认知作为施教基点出发,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整块奶酪’都会被这个大坏蛋‘吃光了’呢?”“如果‘两只小熊’在分奶酪这件事上不 (斤斤计较),是不是就不会被狐狸 (‘吃光了’)?”“狐狸当然很坏,但是,‘整块奶酪’被狐狸‘吃光了’的根源是不是在 (‘两只小熊’)身上呀?”“所以,好朋友之间不能 (斤斤计较)。”如此,关注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变化,在一问一答间顺势引导,德育的渗透也才会于“细无声”间顺利完成。

3.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

尽管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品德教育的渗透也绝不是毫无计划的零敲碎打与随意进行。在新学期教学之始,教师整体把控教材,对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总体把握并合理实施是必要的;以之为基,才能够将之有效渗透施教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去。如实施《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课文的单元教学后,结合后续语文园地所设栏目“我爱阅读”中的课文《画家乡》,就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有关口语表达“我爱家乡,描述我的家乡美”的综合实践活动,借以引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强烈情怀。又如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结合当下的霾污染,教师在进行知识普及以区分雾与霾的同时,很容易就会进行有关环保意识的渗透。如此操作,随时随地、持续发力、保持经常性进行的品德教育,就会持续影响到学生正确的品德认知建立。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1.以教材为据,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一方面,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德育概念,均指向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编排,无论就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1)识字教学。如教学“答”时,有学生组词回答、报答,教师抓住机会组织语言进行句子示范,“我们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即可视作“孝”的教育。(2)观看插图。適应儿童需求,教材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图,很受学生喜欢。因此,教学中适时利用插图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亦为可行。(3)理解关键词词句。(4)综合活动。如在《树之歌》课文后附“读一读,想一想下面几句话的意思”中,有句如“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对帮助学生意识到坚强意志的重要性亦为有益。

2.以作业为据,在练习中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巩固新知,适当的作业布置是必需的。而在不同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中,教师注意发掘其中蕴含的德育渗透点,抓住时机、适时拓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如:(1)字词练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做事时,想到什么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表达,如在练习语文园地八“展示台”所示词语“棉被、带领、散步”时,因其时处仲冬,即有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起自己的奶奶给自己做了新棉被,我即抓住机会适时引导他通过表述“奶奶还为他做了什么”来进行一次随机的爱与被爱的教育。(2)口语交际练习。如《寒号鸟》课后有选做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说说他的小故事”,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即会强化学生有关劳动意志品质的认知。(3)写作(写话)练习。作为思维活动的高级表现形式之一种,教师在学生为描景状物记人述事而说真话、表真情时,给予循序渐进的引导,也会起到很好的品德教育效果。如有学生童言无忌,会写出一些不文雅的话,此时来自教师的合理引导本身即是品德教育的一种形式。(4)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带给学生的德育渗透更为深刻。如学习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栏下《数九歌》时,就可以让学生去询问父母,或查阅资料,来了解《数九歌》的不同版本,或者与之相关的《节气歌》,自然就会认识到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指导农事经验的智慧积累,从而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气文化的认知和文化自豪感。

3.以日常为据,在活动中渗透

“教师即课程”,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不仅表现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更体现在教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我们常说的“听其言,察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意即在于此。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时,亦务必要随时注意自身言行的恰当性,言谈举止、仪表态度、处事待人等就一定要合乎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就一定先要自己做到;否则,教师的教育言行,就会失去其应有的说服力。例如,我们会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真正实现就会很难;毕竟,游戏、动漫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在那儿明摆着。因此,作为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不仅做出样子,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才会给学生以最直接的行为标杆和高尚的精神指引,从而影响和帮助学生良好的道德力量和道德系统的构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品德建设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建设是并重的。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只有如此,才会真正实现如课标所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宁迎春.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67-68.

[2]刘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积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新疆教育, 2013:156-156.

[3]张泰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推荐访问:品德 小学语文 渗透 如何在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