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比向善更重要 [雅俗之间,求真向善]

  谈教育,大抵是件“雅”事,好事者皆以此为据,创出一套自以为是的标准,使得芸芸众生对教育之事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综观建国以来的教育界,此类风气不可谓不盛。这些求“雅”之士,一谈到教育,动辄引经据典,从《学记》到《四书五经》,从现代到后现代,从这个理论到那个主义,弄得我等“俗人”对这类教育“雅文”往往看得一愣一愣,嘘唏不已。
  《广东教育》,风雨60载,立足广东,放眼世界,另辟蹊径,将高高在上的教育,从“雅”拖入了“俗”,逐步摆脱了“唯我独尊”的精英教育观念,让教育真正走向普罗大众。《广东教育》在脱掉了教育身上长襟马褂、名牌西服的同时,也卸下了教育满身的珠光宝气,还原以教育现实的清纯拙朴。
  这种“俗”透出对教育“真”的理解。教育的根本是“教人求真”,求“真”是当前世界的主流文化,也是一个教育刊物的核心价值。过去的三十年,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国外的各种教育理论、教学观念蜂拥而至,这些理论观念在被我们一一尝试之后,颇有失落――它们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与此相反,对于某些只崇尚“西服”的教育追求,《广东教育》一直以来,更多的关注传统,关注广东。正是这种求“真”之“俗”,意识到不管是世界的,还是民族的,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这种对真的执着,摆脱了虚无缥缈的空谈教育。他们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他们意识到,世界的唯有立足民族,才是求真的法则,也唯有如此,民族的教育才会在世界的教育丛林中有一席之地。在这一失一得之间,世界的和民族的融合了,教育也更贴近我们了。
  这种“俗”也显现出对教育“善”的追求。教育本来是教人向善的社会活动,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对这种“本来”迷失了方向,充满着急功近利的工具化色彩。哗众取宠、愤世嫉俗的言论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对教育片面的批评、对现象的横加指责成了当前很多刊物的卖点,似乎我们当前的已经到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地步了。这种悲情时时充斥着我们对教育的印象。“向善”的教育,不等于粉饰太平,而是真正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出发,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向善的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一个刊物,对教育这么始终执着地追求向善,正是“雅”之极致。雅的最高境界当是返璞归真,大雅似俗。谈论教育,雅俗之别在于各人的境界,理想的境界当是雅俗共赏的了。《广东教育》的60载之所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社会认同,便是这一写照。

推荐访问:雅俗 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