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赋婴幼儿配方奶粉 走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使用误区等

      核桃仁有利于防止冠心病       最近,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以后核桃仁食品的标签上将标注“可降低冠心病发生危险”的健康提示,这种健康提示是为了让消费者更科学地选择食品。当然,标注健康提示的前提是必须有科学研究证明该食品有利于人体的某一方面,而研究证明核桃仁符合这些条件。
  提示信息:如何科学食用核桃仁
  *每天食用核桃仁43克,要作为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的一个部分。
  *食用核桃仁食品时,还要看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注意核桃仁含的脂肪、热量等信息。保证不会使摄入总热量增加,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走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使用误区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查,共抽查了31种产品,结果合格率为84%。抽查中发现,婴幼儿配方奶粉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一些家庭盲目消费价格较高的进口产品。其实,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本次抽查了10家大型企业和12家中型企业生产的22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达100%。其次,一些人误认为配方奶粉是配制的,不如纯奶粉好。事实上,婴幼儿配方奶粉是根据不同时期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特点设计的产品,是无母乳、母乳不足婴儿的理想替代食品,也是较大婴儿、幼儿的主要辅助食品。
   实用信息:如何选购婴幼儿配方奶粉
   *外包装上必须标明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商标、净含量、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及食用方法等项目,若缺少上述任何一项最好不要购买。
  *营养成分表中一般要标明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维生素类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 C、部分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磷等。
  *选择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较好的知名企业的产品。
  *质量好的奶粉冲调性好,冲后无结块,液体呈乳白色,品尝奶香味浓;而质量差或乳成分很低的奶粉冲不开,品尝奶香味差甚至无奶的味道,或有香精调香的香味;另外,淀粉含量较高的产品冲后呈糨糊状。
  * 0~6个月的婴儿可选用婴儿配方奶粉Ⅱ或1段婴儿配方奶粉。6~12个月的婴儿可选用婴儿配方奶粉Ⅰ或2段婴儿配方奶粉。12~36个月的幼儿可选用3段婴幼儿配方奶粉、助长奶粉等产品。如婴幼儿对动物蛋白有过敏反应,应选择全植物蛋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青少年性健康引起世人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呼吁亚洲各国宣传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因为不少亚洲青少年有不安全的性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指出,由于观念的变化,年轻一代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特点发生了变化,而人们缺乏性健康知识的状况没有变化。该组织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人群对于安全性行为的知识了解甚少,常导致意外怀孕、不安全的流产以及性病。
  数字信息:各国青少年性健康问题严重
  *在菲律宾,23%的15岁到24岁青少年发生婚前性行为,其中70%没有采取避孕、防性病措施。
  *在蒙古,58%的性传播疾病发生在年轻人中。
  *美国共有1800万性病患者,其中一半,也就是900万是15~24岁的年轻人。
  
   亚洲人吃米少了,吃“油”多了
  
  亚洲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米和谷物的消费量下降,而鸡蛋、食用油、奶制品及其他高脂食物变得越来越普及。据调查,20年前,亚洲人的食谱中脂肪含量不到15%,在一些国家还不到10%,但现在这一数字接近30%,这是经济发的必然结果。专家预计,随着收入的增加,亚洲任何一个国家大米的消费量都将下降。在过去40年中,日本的大米消费量下降了近一半,在马来西亚下降了30%,而在泰国和韩国也分别下降了20%。与此同时,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益交融,很多高脂食物被“进口”到了亚洲,如奶油、奶酪食品等。
   警示信息:2亿多国人超重
   *国内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共有二亿人体重超过正常,其中3000万人是肥胖。
  *在北京,18%的中小学生肥胖,这个数字是10年前的两倍。
  
  血脂异常名列生活方式病“榜首”
  
  北京市卫生局调查了北京市民主要生活方式疾病的情况,调查对象是两万多名6岁以上的本市居民。结果血脂异常“名列榜首”,其他疾病按患病人数多少排列依次为: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卒中、肿瘤、慢阻肺等。造成这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查中有近一半市民少活动或不参加锻炼,存在心理压力困扰者也占43%。另外就是吃咸食、高脂饮食,吸烟,还有体重超重。
  警示信息:生活方式病的新趋势
  *约有1/3的北京市民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病,这一数字比2000年高出4.5个百分点。
  *患病人群仍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但中小学生的患病率却高于青年人,中小学生肥胖率上升也很快。总之,不能再将生活方式病视为老年病了。
  *生活方式疾病的患病率城区高于郊区,男性高于女性。

推荐访问:奶粉 婴幼儿 配方 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