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促进院前急救发展】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规划

  [摘要] 为探讨制约院前急救发展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对1996~2010年大连市院前急救工作进行了研究。制约院前急救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全民急救知识缺乏,社会地位低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局限,人才流失。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发展院前急救,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 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模式;急救培训;通讯系统;人才培养;福利待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139-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明显降低突发伤病员的病死率。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它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综和能力的体现。
  如今,随着社会需求与医学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灾难事件的频频发生,让政府及社会各界愈来愈多地重视急诊医学。使得急诊医学也正以飞跃的速度在发展、在变化、在创新。而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起始环节却往往不被社会各群体所重视,它的发展远远不及院内急诊与重症ICU的发展,它现存的体系是否完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 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
  让愈来愈多的人懂得何时该急救,该如何救。在我们的义务教育体系中,就应该有急救课程。“ 救生术”是让人生存的本领,从娃娃抓起是必然的。在各种形形色色的行业中,某些行业是必须得到“急救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从事的,例如:消防员、警察、士兵、司机、飞行员等等。而这种证书的资格认证要有严谨、规范、合法的程序所支持,使该由政府职能机构依法控制。特别还要重视其时效性。
  2 统一规划、提高社会地位
  2.1 统一院前急救模式
  根据现在我国院前急救模式的多样化,卫生部应统一规划,制定一个能够满足本国国情和对外开放需要,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应急能力和城市文明水平安全、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它隶属于独立的机构最为合理,这样它既有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又有人、财、物等支援的调配权,按照地理区域,以派车半径、人口居住密度为原则,设立分站与站点,与有关医院紧密配合,形成院前有急救中心负责,院内有医院负责的急救网络。这样既保证了调度的指挥力,又避免了不顾病情定点转送的不合理性。但这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要根据国情、国家财力、国民素质综合考虑。只有经过长期推理论证,不断地改革创新,随着国家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才会向社会公益性发展,成为完全由政府出资,不向社会收费的特服模式发展。
  仅仅由政府的重视来提高社会地位是不能服众的,只有高品质的服务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弘扬形象、提升地位。那么这种院前服务体系该如何确保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患者或伤者所在地并进行有效抢救。
  2.2 畅通的信息系统、便捷的交通工具
  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其中在急救医学中也有深入的探索。GPS卫星定位系统是必备的。通过该系统,调度员能迅速定位呼救者所在地址,在下指令时能清楚明确表达现场位置及特征,如急救人员有不明之术可参考电脑显示的图标,提高地址准确性;同样,在计算机屏幕上也能准确显示急救车位置,方便调度员更合理的派车。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病例讨论,远程医疗的兴起,在现场医护人员就可把患者的情况反馈到专科专家,在现场得以合理的指导,有效的救治,可避免单一作业,经验不足考虑不充分,错误诊断的情况发生,同时还可提高技术水平,可在车上就做到专科会诊。
  按照卫生部规定城市人数5~8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的规定,我国仅有一部分大城市得以达到,就大多数还未达到,这就严重制约了院前急救的发展。另外,由于事故发生的不可预知性地域的广泛性、复杂性,均可导致急救车难以到达现场,这就对运输交通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如急救车、急救摩托车、急救直升机、急救快艇等,势在必行。
  2.3 提高院前急救人员专业素质,引进先进医疗设备
  由于急救医生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情况复杂,所处的工作困境和感受都是院内其他科室医生无法理解的。而对医患之间以及在现场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情况,要求急救人员不仅是技术上高水平,而且有驾驭整体局面的领导才能,特别是在技术上要专业、正规、快速、有效的全科医生,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各种矛盾。然而在急救车上的时间太短暂,用药效果及病情变化,院内的进一步辅助检查,均不能得到足够充分的了解,更别提研讨了,也就大大制约了院前急救人员技术的提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完善回访反馈系统,通过远程控制,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转归,做到真正意义医疗资源共享,院内院外急救合理配合,不断提高急救技能。而急救人员科学培训,是能独立进行出诊任务所必需的,笔者认为急诊内科培训1年,急诊外科培训1年,重症ICU培训 1年是合理的。
  当然,一次圆满任务的完成也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院前急救的特殊性、流动性限制很多设备上车,但即使那些能上车的仪器,也很少有厂家考虑行驶中设备电源的充足性、准确性、敏感性、便携性、实用性等问题,所以找一个抗干扰性强、灵敏度高、使用便携的仪器很难。所以也希望医疗器械厂家多考虑一些急救车上设备的制作。
  3 年龄的问题,合理再分配
  个人看法,从事急救事业的最佳年龄是女性28~45岁,男性28~50岁。超出这个年龄无论是体能还是反应能力均大打折扣,这不仅降低了急救水平,同时也增加了风险性。这是整个急救队伍,医生、驾驶员、担架员面临的同样问题。所以,合理再分配,资源的提前配置,是院前急救面临的新难点,是国家卫生部该深思的问题。
  4 提高福利待遇,防止人员流失
  同医院内医生相比,所处环境复杂,危险性大,业务发展局限性大,灰色收入为零,大大降低应届毕业生及已取得医师资质证人员进入急救事业的吸引性。严重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同样也使已进入人员的热情大减。就本单位而言,1996~2010年正式进入的应届毕业生(专、本科)共31人,现自动离职12人,占38.7%,3人未取得医师执照,占9.7%,可见人才的流失严重的阻滞了院前急救的前进。令人震惊的数字希望能得到广大领导的重视。
  综上所述,虽然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完善与改进,但我们仍以院前急救人员为傲,甘愿贡献自身的每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张永利,李巍.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35.
  [3]王得坤.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6,(9):45-46.
  [4]孙红,魏巍.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3):32-33.
  [5]张华丽.浅谈院前急救人员素质及培养[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35-36.
  (收稿日期:2010-12-13)

推荐访问:急救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