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士弹性排班模版【分组排班制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01-0070-03      我们在产科护理中应用分组排班制,效果不错。A、B、C、D排班制就是把产科的12名助产士分为1、2、3组,每组有4名助产士。第一组按常规班次,分为白班、通班、夜班、下夜班,这一组人员负责产科物品准备,观察所有待产产妇的产程进展情况,当产妇宫口开大3 cm时,由1组在班人员电话通知其余两组人员,即当一名产妇宫口开大3 cm时,叫2组的A2班,来“一对一”陪伴该产妇直至生后2 h。第二名产妇宫口开大3 cm时,叫2组的B2班,进行“一对一”陪伴该产妇,直至生后2 h。依次类推,当第二组4名人员不够用时,再通知第3组的A3、B3、C3、D3人员。这样一个月一轮转,第二个月再让第2组人员按常规排班,第1、3两组人员接受“一对一”陪伴人员轮转。第三个月则让第3组人员按常规排班,第1、2两组人员接受“一对一”陪伴的轮转,3个月一轮。如果班内只有一名产妇宫口开大3 cm,当班人员无其他事务的情况下,可以由当班人员进行“一对一”陪伴,无需叫其他两组人员,以节省人力。就为节省开支,医院用最少的人力资源让患者获得最好的服务。常规排班已不能满足产妇需求,有时排班人员多,产妇不一定多,上班人少,特别是夜班人员少的情况下,产妇相对较多,供求矛盾凸显,服务质量不能保证(特别是夜班)。因而采取了A、B、C、D排班制,这种排班的理论依据为人力资源管理的JIT方式JIT(justintime)生产系统,也称准时生产制,无库存管理,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发的[1]。JIT生产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其管理理念已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JIT本意是消除生产环节的各种闲置浪费,这里的闲置包括等待。人力资源管理的JIT方式,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它包含2个基本含义:(1)企业能立即得到所需要的人员,不能有延误,以免影响工作进行。(2)企业内不能有暂时不需要的人员,更不能有根本不需要的人员,不能存在人员的闲置浪费,也就是不要为了能立即得到所需要的人员而盲目提高企业人员存量[2]。本项目将扩展了JIT技术的应用领域。即采取A、B、C、D排班制,只要有宫口开大3 cm的产妇进入待产室,就有一名助产士“一对一”的陪伴。A、B、C、D排班制。不同于普通排班制,普通排班只是有利于各班次轮转,并没有与产妇的需求相结合,解决的是单纯的班次问题,而A、B、C、D排班制解决的是如何合理用人,把最合适的人用到最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人力不仅当作资本,更是一种创造财富的资源,是现代社会的经营管理理念[3]。�
  这样只要上班,就一定是有效劳动,而不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在没有产妇的情况下,助产人员除有2名值班人员外,其余均可在家听班。这样一来,即满足了产妇的个性护理需求,又制止了上白班人多,责任不明确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助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经过两年的A、B、C、D排班制的实施,提高了自然分娩率与产妇满意率,降低了剖宫产率与产后出血量。从而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年1月至2004年12的产妇100例,其中初产妇878例、经产妇122例,年龄25~34岁,孕周37~41周,作为对照组。选择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产妇1000例,其中初产妇880例、经产妇120例,年龄26~35岁,作为实验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2004年的1000例产妇接受常规排班人员的服务,2005年的1000例产妇接受A、B、C、D排班制助产人员的服务,对以上两组服务对象进行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剖宫产率、产生出血量及产妇满意率方面的对比、分析。
  1.2.2 分组治疗 对照组产妇只接受助产士提供的常规服务与健康指导,包括入院宣教及简单的母乳喂养指导,宫口开全后,上班人员随机接生,没有具体到人;实验组除接受常规的健康指导外,从宫口开大3 cm起还要接受一名有5年以上接产经验,有生育经历,大专以上文凭的助产人员提供系统的“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内容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陪伴人员首先了解产妇基本情况,并向产妇作有关介绍。介绍内容有:①自我介绍;②无痛分娩技术;③介绍本科室技术力量及处理难产的能力;④介绍分娩过程和伴随各产程子宫收缩的变化和宫缩不适的正向意义,从而使准父母充分认识到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懂得自然分娩的好处;⑤讲解“宫缩―疼痛―宫口开大”的因果关系,运用放松等疼痛技术;⑥示范和鼓励准父亲给予产妇情感和舒适体位方面的支持;⑦进行任何技术操作前都应向产妇作好解释,以降低对未知的焦虑。(2)传授减轻疼痛的技能:①用暗示法:自我安慰和自我暗示,如反复自言自语说:“我很勇敢,我不感觉痛,我一定能顺利生产,我很快就可以看到我的宝宝了”;②用松弛方法:如深呼吸法,可以减轻焦虑;③分散注意:如鼓励产妇听轻音乐。(3)提供产时的心理护理。①潜伏期:提供情感支持,运用理解、倾听技巧,评估分娩的心理准备和对服务的期望值;鼓励准父亲与产妇亲热支持,并随时告知产程进展情况。②产程进入活跃期,尽量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帮助进一步树立信心,经常协助产妇变换休位,促进舒适,保持床单元整洁,给予必要的按摩,协助产妇实施呼吸和松弛,在宫缩间歇时告知放松和休息,保持体力,鼓励准父亲握住妻子的手,给予抚摸或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和关爱。每15分钟应听胎心1次,并告知准父母产程进展及胎儿变化情况;③分娩期:这时产妇极度消耗,助产人员给予持续的陪伴,不断的鼓励、肯定,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导屏气用力的方法。④产后热情祝贺,与他们共同分享新生儿到来的喜悦,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及出血量,并进行皮肤接触、早吸吮,及母乳喂养指导,指导合理饮食,注意休息。产后观察2 h后,由助产人员与母婴一起进入病房,并与病房护理进行交接并签字,最后完成各种表格的登记及记录。�
  
  2 结果�
  
  两组的自然分娩率与剖宫产率相比,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见表1,两组母乳喂养率虽有差别,但抽样误差所致,实际上两组是一样的。2组产后2 h出血量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产后2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2组产妇满意度调查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见表3。�
  
  
  
  3 讨论�
  
  应用A、B、C、D排班制,使健康教育有内容、有方法,产妇与家属共同参与,分娩期间的健康教育等都是在护患关系融恰,并对助产士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开展的,这样产妇焦虑减轻,对顺利生产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了自然分娩率,降低了剖宫产率。�
  应用A、B、C、D排班制,使助产士对产后观察更细心、到位,产后2 h的细心观察,及时按压宫底,观察出血量,如有异常能及时发现,并做出迅速处理,从而减少了产后出血量。同时在助产士的精心陪伴下,耐心地协助产妇进行皮肤接触与母乳喂养指导,从而促进了子宫收缩,使产后2 h出血量减少。�
  应用A、B、C、D排班制减少在班人员的无效劳动,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再加上奖金分配与陪伴人数成正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助产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助产人员对管理人员的满意率,家庭成员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参与者,在母婴护理中,家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4]。同时产妇及家属的满意率也大大提高,充分体现了只有满意的助产士才有满意的产妇、满意的家属这个道理。从而肯定了A、B、C、D排班制的灵活性,实用性。�
  对A、B、C、D排班制的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指标如下:(1)对陪伴人员的工作质量,采用到病房访问产妇及家属,如果产妇及家属说不出你的名字或者没有皮肤接触,即为无效陪伴,不算你的工作量,资金分配就会减少。(2)通过发放产妇及家属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这样即能从理性上增强助产士对产妇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她们的沟通能力,又提高了对本职工作的物性认识,做的好就直接与自己的工作量有关,影响自己的奖金分配。经过以上两种反馈方法,保证了A、B、C、D排班制有效执行,达到了助产人员及产妇均满意的双赢效果,值得在产科管理中推广应用。�
  实行A、B、C、D排班制有以下优势:①根据产妇需求合理安排人力,充分体现了“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理念。②弥补了助产人员缺编所带来的负效应。普通排班制使各班的劳动强度处于不均衡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强度与工作量大小不一,没有按产妇的需求配置人力。久而久之,挫伤了助产人员的积极性,对产妇不利,与“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相违背。A、B、C、D排班制,使工作量与工作强度相对均衡,平衡了助产人员的心态,再加上工作量与奖金挂钩,有效地调动了助产人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同工同酬的效果。�
  A、B、C、D排班制在使用中也有局限性。①A、B、C、D排班制给助产士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工作需要随叫随到,特别是产妇多时,一个夜班可能轮到所有助产士,这样不能确定自己的休息时间和活动范围。②轮流班间隔时间短,助产士易存在身心疲乏现象。③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助产士的沟通水平不高,人文方面知识缺乏,在培训和管理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王颖,杭言勇,张惠东.准时生产制与抢时竞争[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4:43.
  [2] 荆全忠,魏振宽.JIT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思维[J].管理世界,2002,(8):145-146.
  [3] 朱晓燕,吕伟波,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919.
  [4] 王素娇.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产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11(41):1005.
  (收稿日期:2007-11-20)

推荐访问:排班 产科 分组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