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b细胞淋巴瘤病理报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占结外淋巴瘤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 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 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瘤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病理诊断 ; 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02-0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在2008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其它大B细胞淋巴瘤。掌握其临床病理诊断特征及免疫学分型,在临床治疗、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09.1-2011.9我院资料完整的DLBCL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7.6岁。发生于淋巴结19例,胃肠道11例,扁桃体及咽部4例,骨2例。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选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高温高压组织抗原修复,免疫组化Max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根据病情及鉴别诊断需要,选用CD20、CD3、CD30、CD10、CD5 、bcl-6、MUM1、Ki67等抗体。根据文献记载,染色模式正确并>20%瘤细胞表达记为阳性。�
  2 结果
   近2年多来,我们科共诊断淋巴瘤66例, DLBCL36例,占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54.5%(36/66),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淋巴结19例(颈部9例、腹股沟3例、腋窝2例、腹股沟2例、腹膜后3例),占52.8%(19/36),结外17例,占47.2%(17/36)其中11例发生于胃肠道,而且以胃DLBCL多见,占结外淋巴瘤52.9%(9/17),扁桃体及咽部4例,骨2例。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表现为颈部包块15例,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炎样症状10例,肠梗阻1例,发热、乏力、消瘦6例。
   结内DLBCL19例中,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瘤细胞弥漫分布,以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为主,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大、空泡状、核膜厚、核仁清楚1-3个,除一例破坏淋巴结浸润周围软组织伴弥漫性纤维化外,多数间质薄壁血管增生,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外以胃DLBCL多见,占结外淋巴瘤52.9%(9/17),病变以胃窦为主,呈结节息肉状2例、弥漫浸润型4例、溃疡型3例,胃DLBCL以弥漫浸润性生长为主,破坏黏膜及腺体,替代固有间质,晚期浸润肌层及胃壁全层形成包块或溃疡。瘤细胞体积大、核大、核仁清楚、核分裂像易见,细胞凋亡多见,细胞粘附力差,排列松散,瘤细胞不表达CEA 及CK而表达CD45,不同于未分化癌。免疫组化结果:36例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呈细胞质、细胞膜弥漫阳性,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 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 CK 、CEA 、CD3、ALK。依据Hans分型方法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与文献报道一致。临床采用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及 R-CHOP(美罗华加CHOP)化疗方案治疗,随访2-34月,17例建在,病情稳定,9例死亡,10例失去联系。�
  3 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各异的淋巴瘤,西方国家占成人25-30%,发展中国家比例更高40%-43.3%为最常见的NHL类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70岁,但青少年也可发生,淋巴结及结外均可发生,约40%发生于结外,而且以胃肠道最为常见。也可以发生于骨、睾丸、脾脏、咽淋巴环、涎腺、肝、肾、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女生殖道、肺等。在2008年的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为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其它大B细胞淋巴瘤三大类型。指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DLBCL-NOS),包括了不能归入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NOS包括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间变型大B细胞淋巴瘤和少见变异型:粘液样及纤维性间质、假菊形团排列、梭形细胞和印戒细胞等。
   淋巴结的DLBCL的肿瘤组织弥漫性生长,破坏正常的淋巴结结构,瘤细胞大,圆形或卵圆形似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质中等量,嗜酸或嗜双色性,细胞核超过正常淋巴细胞2倍以上,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粗颗粒状或空泡状,常有一个或多个核仁,嗜酸或嗜碱性,可见畸形怪状的细胞及多叶核细胞,也可类似R-S样细胞,核分裂像易见,有时伴有浆母细胞分化,大多数病例为一致的大B细胞形态,偶尔可见瘤细胞中等大小似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胃DLBCL以弥漫浸润性生长为主,破坏黏膜及腺体,替代固有间质,晚期形成包块或溃疡。据文献记载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密切相关,主要来源于胃MALT(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而胃MALT淋巴瘤呈低度恶性,主要为小的中心细胞样细胞组成,可见特征性淋巴上皮病变,出现母细胞分化超过20%提示向高度恶性,甚至 DLBCL转化。
  原发性胃肠道DLBCL的诊断除了组织学表现符合DLBCL的标准外,尚须符合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标准(1)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2)纵隔淋巴结无肿大;(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4)病变以消化道为主,或伴有局部淋巴结受累;(5)肝脾无原发性病灶。原发性胃DLBCL分为伴有低度恶性B细胞粘膜相关淋巴瘤成分和不伴低度恶性B细胞粘膜相关淋巴瘤成分,二类在经胃镜下小活检标本中,由于组织局限,有时鉴别困难。 本组资料中,结外发病率较高(47.2%),而且胃DLBCL占52.9%(9/17),显著高于文献记载数据,可能与资料来源有关,有待积累资料进一步观察,也不排除由于临床送检标本以胃镜下粘膜小活检组织为主,所观察的病变局限,而将部分继发性DLBCL计入。免疫组化CD20、CD10、bcl-2、bcl-6、MUM1、CD3、CD30、CD5、ALK、EMA、Ki67、CD138、CD21在DLBCL分型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8)。瘤细胞除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外,20%-40%病例表达CD10,bcl-6在许多病例有表达,30-60%病例表达bcl-2,20-60%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的蛋白产物异常,Ki67阳性率大于40%,甚至可高达80-100%。依据基因表达谱(GEP)分析,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和活化B细胞(ABC)样两个亚群,其中GCB样占45%-50%,但在我国仅占20%-30%病例。由于形态学的各种变型不能可靠的预测分子亚群,WHO推荐依据免疫表型 CD10、Bcl-6及MUM1将DLBCL分为GCB样和non-GCB样亚型,即CD10(+)则为GCB样,当CD10(-)且Bcl-6(-)时则为non-GCB样,若CD10(-)、Bcl-6(+)时则要看MUM1,如果MUM1 (+)则为non-GCB样,反之就是GCB样DLBCL。GCB样亚型较ABC样及non-GCB样亚型预后好。对DLBCL分型有助于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R-CHOP化疗使生发中心外活化细胞来源的DLBCL的5年存活率从36%提高到76%,而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DLBCL的5年生存率未得到改善。由于美罗华药物价格昂贵等因素,依据免疫学分类,有选择性应用是临床治疗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
  4 鉴别诊断
  4.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当免疫母细胞增生非常活跃及出现R-S样细胞时,与DLBCL鉴别困难,但儿童或青少年诊断DLBCL应非常慎重,急性临床症状,淋巴结结构不完全消失,伴有窦和反应性滤泡(可出现坏死),免疫母细胞缺少异型性,血清学EBV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Ig基因重排阴性,应考虑传单。
  4.2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淋巴结炎) 自限性疾病,发生于青年人颈部淋巴结,早期活化的淋巴细胞和幼稚组织细胞增生活跃,可出现核不规则,易误为DLBCL,但如果病变区有核碎片,坏死灶周围为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缺乏淋巴结周围组织受累,CD68+巨噬细胞、新月形核和CD123+浆样树突细胞多见于坏死性淋巴结炎。
  4.3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 严格意义上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T细胞或裸细胞性淋巴瘤,应该表达T细胞或非T非B表达,如果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同时表达EMA,可能是DLBCL的变异型。形态学上ALCL瘤细胞圆形,核呈马蹄状或分叶状,镶嵌状排列,沿淋巴窦浸润的特征,CD30、EMA 、ALK及T细胞相关抗体有助于区别。
  4.4 Burkitt淋巴瘤 多见于儿童,散发病例以结外发病常见或表现为急性白血病,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碱性并见脂质空泡,CD20+ CD10+ Bcl-6+ Bcl-2- Ki67高表达。DLBCL可有Burkitt淋巴瘤样分化,瘤细胞中等大小一致、巨噬细胞多见时易误诊为Burkitt淋巴瘤,常伴有中心母细胞样分化若Bcl-2+,Ki6720%时,诊断 DLBCL。MALT淋巴瘤中大细胞常混杂以浆细胞或浆样淋巴细胞,成堆瘤细胞浸润破坏正常腺体,形成淋巴上皮病损。
  4.6 胃未分化癌 在诊断中老年病例胃DLBCL时,应首先排除胃未分化癌,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核深染,AB/PAS阳性,间质淋巴浆细胞反应等是未分化癌的特点。DLBCL瘤细胞以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为主,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大、空泡状、核膜厚、核仁清楚1-3个,AB/PAS阴性,细胞排列松散,细胞界限清。免疫组化CD45、CD20、CK、CEA 可资鉴别。
  4.7 转移性肿瘤,如转移癌、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在形态学上鉴别这几种病有时很困难,免疫组化标记CK、CD45、CD20、S100 PLAP、HMB45并结合临床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梅刚,林汉良主编.淋巴瘤病理诊断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6�
  [2] 武忠弼,杨光华主编.中华外科病理学(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
  [4] 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
  [4] 周小鸽.淋巴瘤病理诊断中的抗体选择.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1)�
  [5] 李里香.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
  
  (接第1901页)
  参考文献�
  [1] 李伟,卢明瑜,王伟民,刘健,马玉良,李琪,刘传芬.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0,(05).�
  [2] 郭群萍,佟耿烨,孙晓东,朱福音.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05).�
  [3] 柯福升,宋克义,郑志英,向南坡,刘子龙,路秀敏.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02).�
  [4] 孙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评价[D]吉林大学,2010.�
  [5] Prasad A,Stone GW,Aymong E,et al. Impact of ST-segment resolu-tion after primary angioplasty on outcom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an analysis fromthe CADILLAC trial[J] .AmHeart J, 2004,147, (4).
  [6] Ui S,Chino M,Isshiki T. Rates of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orldwide[J] .Circ J,2005,69,(1).

推荐访问:淋巴瘤 病理 弥漫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