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低碳旅游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 旅游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环境和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干预自然环境的主动性增加,全球生态环境迅速退化。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旅游业的发展亦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低碳旅游是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从低碳旅游的内涵、低碳景区的构建等方面分析了海南省低碳旅游建设与发展的思路,旨在为海南省的低碳试点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和策略,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关键词】 低碳旅游 海南省 景区低碳化建设 碳排放

随着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匮乏,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道,在1850—1899年至2001—2005年间,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67℃,可能的原因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气候变暖。旅游业是全球重要的碳源之一。据统计,2005年旅游部门的CO2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4.9%。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寻求一种新型的低碳旅游方式是旅游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命题。

低碳旅游是一种强调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旅游业应采取低碳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强调“旅游产业低碳化”是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由此可知,发展低碳旅游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海南省是我国海岛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280个岛屿,1823公里的海岸线。旅游业是海南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2013年海南省接待过夜旅游人数达3672.71万人次,入境人数75.64万人次,国内过夜游客3597.07万人次。如果不调整当前的旅游发展模式,将对海南省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近50年来,海南省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3℃,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趋势明显,海岸线侵蚀程度加剧,近30年来,海南岛沿海平面上升了113cm。此外,2009年我国将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海南省的绿色崛起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低碳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态模式,是旅游产业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或零碳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本文从低碳旅游的内涵、低碳景区的构建等方面分析了海南省低碳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思路,以为加快海南省低碳试点省建设和旅游业低碳化转型提供参考意见。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由低碳经济引申出来的,最早出现于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报告中,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该组织首次提出了“走向低碳旅游”的战略。2009年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其他组织结构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世界商业峰会”上,正式呈递了《迈向低碳旅游业》的报告。目前,低碳旅游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一个标准的概念。本文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生态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采用低碳技术等措施降低旅游碳排放量并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是低碳发展的起源地,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商业消费组织认为,通过游客的碳足迹规范游客的行为可提高游客的低碳意识。目前,国外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方面。Tol研究了碳税对国际旅游的影响。Smith等基于新西兰的出入境国际旅行产生碳排放,研究入境国际碳排放的碳补偿问题。我国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于低碳旅游的内涵、评价和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缺少评价低碳化发展水平的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中国旅游业实际情况低碳发展的机制是低碳旅游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海南省低碳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1、海南省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千米,全年平均气温22℃~26℃,年平均降雨量1639毫米,海南岛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誉。截止到2013年,全省森林面积达31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9%,森林蓄积量7274.23万立方米,森林碳汇储量丰富。海南森林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热带森林旅游资源独特且品位和质量较高。全省拥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等保护资源景观的自然保护区49个,总面积约270.2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22个、市县级17个。自然保护区陆地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9%,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0.7%。此外,海南省生物丰富多样,拥有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和多种野生动植物,是我国最重要的热带动植物物种基因库,还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

(2)低碳能源优势。海南省拥有丰富的低碳能源,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等。计划于2015年年底并网发电的昌江核电站将会为海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海南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这里年日照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大,年均光照时长可达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太阳总辐照量5100~6300MJ/m2,具有光伏发电的先天条件。目前,海南省已建成且并网发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有18个,装机容量达133.06MW。此外,海南省风力资源利用较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达31万千瓦。

(3)生态环境优势。根据《2013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90.8%的监测河段水质符合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全省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为99.1%,其中优级天数76.6%,良级天数22.5%,轻度污染天数0.8%,中度污染天数0.1%。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各市县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森林旅游区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霸王岭、尖峰岭、五指山、七仙岭、铜鼓岭、吊罗山、呀诺达、亚龙湾等八个主要森林旅游区空气质量优良,空气负离子年均浓度分别为6853个/cm3、7352个/cm3、6755个/cm3、6835个/cm3、4099个/cm3、6481个/cm3、5813个/cm3、5005个/cm3,均超过2100个/cm3,大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1000~1500个/cm3标准,对人体健康极有利。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海南省低碳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政策支持优势。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家赋予了特区立法权,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方面给予了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1999年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海南省国家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2012年11月,海南省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为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加快了海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步伐,明确了海南省旅游产业必须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或零碳模式转型,必须坚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必须走低碳化发展道路。

2、海南省低碳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1)热带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海南岛属于典型的热带滨海岛屿型旅游地,虽然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但由于生态系统的抗外界干扰性和自我恢复能力较低,加之受极端气候的影响,其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则很难恢复。黄宝荣等人采用SOPAC和UNEP模型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强化农业、大众旅游业等。因此,海南岛以热带海岛自然风光和热带雨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属于脆弱易损资源,应当合理地开发利用。

(2)低碳服务水平有待加强。据《2013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海南省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2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海南省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672.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全年旅游总收入42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省共有挂牌星级宾馆177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5家,四星级宾馆46家,三星级宾馆82家。截止到2013年,全省旅游景区达80家,其中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16家。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目前旅游活动中的低碳服务意识较低,低碳管理能力不足。要提高低碳服务水平,首先要具有低碳理念,而低碳旅游服务理念应当贯穿游客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进而建立完善的低碳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

三、海南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

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本研究根据研究角度和测度对象的不同,从景区的低碳化建设、景区碳排放等方面探讨海南省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

1、景区低碳化建设

打造低碳旅游景区首先要有低碳的规划设计理念,在景区的建设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低碳吸引物的营造等方面都需要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创建低碳循环景区。低碳旅游景区首先要采用低碳化建设模式和经营方式。要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高新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促进景区的低碳发展,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景区实现低碳化的关键因素。再次景区旅游设施是景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景区交通、游览、娱乐、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环节中应当通过引入低碳消费理念和构建低碳管理等形式,引导和建立低碳旅游模式,如完善景区生态停车场的建设,主游步道、引导标识生态化,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另外,还应当在景区开展低碳旅游宣传教育,开展低碳旅游活动,倡导和鼓励低碳旅游行为。

2、低碳旅游景区的管理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庞大的、关联性强的系统工程。合理规范的管理体制与国家及地方的政治保障是景区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成立低碳减排领导小组、制定低碳旅游专项规划、普及低碳意识、执行碳汇项目等。此外,低碳技术是实现景区低碳发展的核心,包括节能设施与清洁能源的使用、景区低碳环境监测机制的建设和专项的低碳发展规划。目前,海南省出台一些与“低碳建设”相关的标准和政策,如《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低碳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海南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办法》、《海南省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但与低碳旅游或低碳景区建设相关的低碳政策和标准还未形成。因此,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实现海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完善低碳旅游景区的管理体系。

3、低碳景区碳排放测算

景区碳源碳汇影响景区碳收支平衡,是评价景区低碳化发展进程的重点指标。而建立完善的景区碳排放测算体系和数据收集管理体系是评价景区低碳化程度的基础。目前对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主要有实地监测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分析法以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公布的测算方法。对于旅游碳排放而言,除了游客游览观光、娱乐休闲中的碳排放,还包括旅游经营管理单位日常办公和景区维护中的碳排放、景区内常住居民的日常生活碳排放等。由于景区的区域尺度较小,现有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在景区碳排放测算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景区碳排放测算边界的界定以及如何保证数据收集的可靠性亦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对景区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尝试,为景区碳排放测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

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是衡量景区低碳建设、低碳管理、低碳服务等方面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在景区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景区的低碳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量化的评价工具。同时研发一套低碳旅游认证管理体系,规范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低碳旅游景区的管理,促进景区开展碳汇行动。国内对于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谭晶等人对景区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尝试,但未针对景区的碳排放情况建立评价体系。而“零碳”这一概论的兴起,为旅游景区的低碳程度评价、认证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四、海南低碳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海南岛因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展低碳旅游建设的先天优势。应当结合热带岛屿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低碳旅游。建议在海南低碳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点。

1、以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加快低碳旅游先行的步伐

国家发改委已将海南省纳入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因此,海南省应以此为契机,深挖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助推低碳经济的发展,使海南省成为低碳发展的样板和低碳旅游业的典范。海南省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应该充分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然碳汇机制,营造热带海岛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建设各种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建设低碳建筑设施、低碳旅游社区与低碳旅游港区等,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各种海上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

2、以低碳试点景区建设为抓手,分层次推动低碳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低碳产业发展可分三个层次:高碳产业发展模式向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高碳生活模式向低碳生活模式的转变;创新低碳产业技术,培养低碳产业群落,促进低碳文明的形成。从目前海南发展基础来看,海南发展第一层次的低碳旅游业前景广阔。2010年海南省将保亭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作为低碳景区试点,因此应以此为抓手,分层次推动低碳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使低碳旅游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创新低碳旅游发展思路,完善低碳旅游业发展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在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下,旅游发展模式必然向低碳旅游转型升级。应以政府、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为基点,构建符合海南省情的热带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低碳旅游发展思路。在现有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海南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标准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细化低碳旅游景区、社区发展指标,丰富评价体系涉及面,构建环境—资源—经济—运营—技术—管理多维的低碳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和奖惩机制;抓好低碳转型的督查工作,建立和完善督查机制。

4、推进低碳旅游业发展制度创新和组织化保障,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

海南是经济特区,有地方立法权,政府部门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地方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尽可能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在重大低碳旅游项目建设和资金上适当倾斜;制定低碳旅游标准,适时对高能耗旅游企业征收环境资源税,以经济手段约束企业行为;大力扶植低碳旅游企业,研究制定推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以政府主导为动力,建立扶持、融资、推进和示范等发展机制。

(注:基金项目:“海南低碳试点建设”项目(2012009-

2013-LCP-00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183;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重点项目Hjsk2013-05;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QN)13-04;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GJ)12-5;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njj1263。)

【参考文献】

[1] 钱维宏、陆波、祝从文:全球平均温度在21世纪将怎样变化[J].科学通报,2010,55(16).

[2] 董文超、赵健艾、张泽宜:最终需求拉动下的中国碳排放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5).

[3] 潘澍:辽宁发展低碳旅游研究[J].现代营销,2011(6).

[4] 海南省统计年鉴[Z].海南省统计局,2014.

[5] UNWTO,UNEP(prepared by Scott D.,Amelung B., Becken S.,Ceron J.P.,Dubois G.,Gossling S.,Peeters P.and Simpson M.C.).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R].Madrid:2008.

[6]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 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R].London,TSO (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

[7] Tol Richard S. J..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07(12).

[8] Smith Inga J.,Rodger Craig J.. Carbon emission offsets for aviation-generated emissions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and from New Zealand[J].Energy Policy,2009(37).

[9]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

[10] 黄宝荣、欧阳志云、张慧智等: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3).

[11]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文化产业,2009(5).

[1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5.

[13] 李德山:论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4] 董怡菲:山岳型旅游区碳源碳汇测算与分析[D].西南大学,2013.

[15]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等: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的转移[J].地理学报,2012,67(10).

[16] 鉴英苗、罗艳菊、毕华等:海南环东线旅游路线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5(1).

[17] 王怀採: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18] 谭锦: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D].浙江工商大学,2010.

[19] 韩丹敏:基于IAHP的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琼芳)

推荐访问:海南省 几点思考 建设 发展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