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 胼胝体立体解剖图

  [关键词]:胼胝体病变;影像分析;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7―0117―01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形成于胚胎时期,分嘴、膝、体及压四部。胼胝体纤维越过中线后,进入大脑半球,经嘴、膝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额叶前部,经体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额叶后部和顶叶,经压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颞叶及枕叶。胼胝体上可发生多种疾病,临床上可产生多种的神经症状,但多无特征性表现。临床可见胼胝体血管病,先天性胼胝体发育不全,胼胝体变性,多发硬化,脂肪瘤,肿瘤等各种疾病。CT、MRI检查可帮助准确定位、并作出明确的定性诊断。
  
  1 胼胝体血管病
  
  胼胝体前4/5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胼周动脉及其A1段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发出的后胼周动脉供血。李向新等认为胼胝体缺血的常见原因有:①动脉血管痉挛;②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③胼胝体穿支动脉的栓塞。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故在胼胝体血管病患者中多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一般认为胼胝体前1/3损害,引起失写、失语及精神障碍、人格改变等;中1/3损害,可发生失用症、不能完全精细运动、共济失调等症状;后1/3纤维连接两侧视听区,损害可引起偏盲。也有人认为,膝、体部梗死因为临近旁中央小叶而出现单侧下肢瘫及尿潴留或失禁;精神症状是因为病变主要累及额、颞叶之间的联络纤维。但胼胝体梗死常常有神经精神症状。主要是大脑半球失连接综合征,其他的特殊表现诸如对侧意向运动性失用、Borin氏陌生手综合征等。CT平扫主要表现为胼胝体区局灶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影,呈圆形或卵圆形或条带状。MRI可更早、更好地显示梗死灶,在T1WI像呈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像显示高信号。增强扫描对于梗死灶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在梗死后5~6天即可出现增强现象,绝大多数梗死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胼胝体出血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外,尚有动静脉畸形、外伤等。CT平扫可见明确高密度影像。有报道出血以体、膝部多见。
  
  2 胼胝体发育不全
  
  胼胝体发育不全为脑先天性畸形之一,多为散发性,原因不明。其病理改变包括胼胝体完全不发育、部分不发育和萎缩。胼胝体发育一般在妊娠10~12周,生长过程中受某些因素(如供血不足,局部炎症等)影响,则造成胼胝体局部发育缺如。因胼胝体的发育自额部行向后上方,故这种缺如多出现于胼胝体后部。胼胝体发育不全轻微的可无临床症状。严重的可有癫痫发作、精神发育迟缓等。但有人认为临床症状和表现与伴有的其他畸形有关。影像学上CT不如MRI能够清晰显示胼胝体发育不全的部位和程度。完全缺如者胼胝体各部均未发育;部分缺如者,仅胼胝体的部分未发育,常发生于体部和压部。胼胝体萎缩视其受累的程度和范围可有所不同,可为全部性,也可为局部性,表现为受累区胼胝体变薄。MRI横断及冠状位像上可见侧脑室前角及体部间距增宽、侧脑室体部内缘平直或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扩大,第三脑室扩大并上移。可伴发多种畸形如半球间裂囊肿,脑穿通畸形囊肿,脂肪瘤,神经元移行性病变,Dandy-walker综合征等。
  
  3 胼胝体占位
  
  胼胝体脂肪瘤是位于胼胝体周边或大脑正中裂内的一薄层弥漫性脂肪沉积,并非真正肿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精神障碍、轻瘫或头痛。CT、MRI表现为病灶位于胼胝体区域,呈管状结节或弧线状。胼胝体肿瘤临床上以头晕、头痛及突发意识丧失为主。最常见的是胶质瘤,其次为淋巴瘤及转移瘤。因肿瘤常累及双侧半球,侵润胼胝体,故影像学上可见“蝴蝶征”、占位效应及水肿。病灶显示密度是否均匀或强化,与肿瘤分化程度高低有关。胶质母细胞瘤病灶呈等低混杂密度,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分化程度高的星形细胞瘤在影像学上可呈均匀低密度,并强化。淋巴瘤在影像学上显示病灶内均匀一致,增强后明显强化。转移瘤的CT、MRI与星形细胞瘤表现相似。
  
  4 胼胝体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是脱髓鞘病变,可累及胼胝体区,影像学上亦有特征性改变。MPd检查见TIWI上呈局限性低信号,质子加权及T2WI上呈高信号改变。相邻区域脑组织可有萎缩表现。临床上注意与胼胝体血管病相鉴别。
  胼胝体病变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以出现慢性头晕、头痛,也有报道表现突发意识障碍、癫痫等。CT、MRI对胼胝体区各类病变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可进行诊断及一定的鉴别诊断。定位诊断上,MRI较CT更为精确,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推荐访问:胼胝 病变 临床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