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4篇

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4篇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怪诞、诡异的特色。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诗歌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4篇,供大家参考。

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4篇

篇一: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怪诞、诡异的特色。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诗歌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的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初期的抒情诗形式自由、句子简短、节奏鲜明、往往以音响引起联想,不受句法约束。现主义的基本特征:要求表现事物存在的本质,要求突破人的行为和人处的环境的描写而结实人的灵魂。录起源概述表现主义戏剧先驱:斯特林堡欧洲的表现主义戏剧美国的表现主义戏剧表现主义诗歌表现主义小说基本特征起源概述表现主义戏剧先驱:斯特林堡欧洲的表现主义戏剧美国的表现主义戏剧表现主义诗歌表现主义小说基本特征语言风格•影响

  •

  起源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

  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概述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文学与同时发展着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但和象征主义不同,表现主义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的关注,显现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而象征主义者则往往对宏大的社会题材表示冷漠。在技巧上,表现主义文学相对粗野豪放,不似象征主义文学精雕细琢。表现主义戏剧可以看作是对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的继承和反拨。表现主义戏剧经常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潜台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主义文学首先崛起于德国,并在20世纪20年代初达到高潮。其时的德国正经历近代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段时期。工业的腾飞和发达导致知识分子对机械文明的憎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也加剧了德国社会固有的矛盾。在哲学上,此时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唯心哲学和直觉主义美学大行其道,这对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起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表现主义诗歌在规模和范围上不及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其发展的范围基本局限于德语国家。但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戏剧却传入美国,出现了以尤金·奥尼尔为代表的一批表现主义剧作家,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

  表现主义戏剧先驱:表现主义戏剧先驱:斯特林堡

  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的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是欧洲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人物。他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剧作属于自然主义范畴,比如《父亲》和《朱丽小姐》等都是在左拉的影响下写出来的。然而19世纪末,斯特林堡的剧本中开始出现表现主义的端倪。代表作《走向大马士革》(三部曲,前两部创作于1897年,第三部创作于1904年)以独白的形式描述与命运、异性、社会、自我的搏斗,主旨是勾勒人的一生精神变化的轨迹。其后,斯特林堡的风格正式转向表现主义,相继发表了《一出梦剧》(1902)《鬼、魂奏鸣曲》(1907)等风格独特的剧本。斯特林堡的剧作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经常以人间的苦难为主题。例如,在《鬼魂奏鸣曲》中,斯特林堡接鬼魂之口揭露人间的阴暗和人性的丑恶,最后得出“这个世界是疯人院,是妓院,是停尸场”的结论。斯特林堡的创作奠定了表现主义戏剧创作的基调。

  欧洲的表现主义戏剧

  1910年至1925年间是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最繁荣的时期。其时德国社会的屡次变革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为剧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灵感和题材。

  恩斯特·托勒尔恩斯特托勒尔

  恩斯特·托勒尔(1893-1939)生于犹太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期间他曾担任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革命失败后被判处五年监禁。在被囚期间,托勒创作了第一部戏剧《转变》(1919)。全剧采用现实和梦境两个场景交织的方式叙事,表达反对战争、追求人性复归的观点。1920年,托勒发表《群众与人》。该剧的主题是人性与暴力、个人与群众的矛盾冲突,也通过梦境和现实的交替来加强戏剧效果。其语言风格十分慷慨激昂,而且短促有力,被称为“电报式风格”。托勒的戏剧的基本格调是反战激情和人道主义。托勒同情工人运动,却又反对暴力革命。他对后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语言而非情节上。托勒的戏剧通常缺少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情节,更多的是声嘶力竭的呼喊和辩论。

  乔治·恺撒乔治恺撒

  乔治·恺撒(1878-1945)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他的戏剧作风格比托勒温和,善于将表现主义的激情和传统的戏剧创作理论结合起来。其早期作品《从清晨到午夜》(1916)使他一举成名。该剧描述一个普通银行出纳员突然心血来潮,席卷了大批钞票潜逃后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和心理轨迹,最终表达“金钱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卑鄙龌龊的诈骗中最卑鄙的骗局”。恺撒最著名的作品是《煤气》三部曲,其主旨是反对工业机械对人类的奴役,宣扬人性的复兴。恺撒在理论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的戏剧经常通过身份变更来表示人的新生,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来揭示深层心理,设置梦景幻景以增强立体感,引进电影和声光效果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作品结构比其他表现主义剧作家严谨,语言风格也比较洗练。可以说,是恺撒的出现才使德国表现主义戏剧赢得国际声誉。

  其它

  这一时期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家还包括捷克的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

  美国的表现主义戏剧20世纪初,美国发生了一场以纽约为中心的文艺革新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美国的。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他于1920年发表的《琼斯皇》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全剧剧情十分简单,却大量运用幻景、内心独白等表现主义技巧。该剧通过表现人类的恐惧心理和罪孽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回忆及妄念,表达“人必须剥去种种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假想,赤裸裸的面对自己”的哲学理念。《毛猿》(1921)是奥尼尔的另一部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描述现代人类在丧失宗教信仰和自然的和谐以后对自我寻求的主题。在剧中,奥尼尔以“毛猿”这一意象喻指现代社会中的人,揭示现代人在工业文明中丧失自我的悲剧。奥尼尔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现代心理学和表现主义技巧结合起来,其刻画人类深层心理的功底要远远高于其他表现主义剧作家。奥尼尔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坦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是瑞典的斯特林堡。艾尔茂·赖思(1892-1967)是仅次于奥尼尔的美国表现主义剧作家,代表作是《加数器》。该剧具有未来主义风格,描写机械统治的世界里人们思想的机械、死板以及生活的枯燥乏味。表现主义诗歌1909年,柏林的一批青年诗人组成“新俱乐部”,经常在小剧场、书店、咖啡馆举行诗歌朗诵会,标志着表现主义诗歌在德语国家的崛起。“新俱乐部”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约翰尼斯·贝歇尔(1891-1958)、戈特弗里德·贝恩(1886-1956)和乔治·特拉克尔(1887-1914)等人,构成了表现主义诗人的创作核心。1910年,表现主义诗人在柏林创立两种刊物《风暴》和《行动》,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阵地。以柏林为中心,这场文学思潮迅速扩展到莱比锡、慕尼黑等城市。1920年,收录了绝大多数表现主义优秀诗作的《人类朦胧时代》出版,标志着表现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表现主义文学在德国最初出现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诗歌注重诗人个人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主要内容显示诗人在充满喧嚣混乱和罪恶的城市生活压抑下的忧郁悲哀,在表现社会异化的同时,呼唤人性和爱。诗歌大多以自由的形式、强烈的节奏,体现出新的激情,普遍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情感。表现主义诗人多受到尼采和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未来主义的理念,主张用暴力破坏现存秩序,强调主观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他们又反对帝国战争,宣扬人道主义。在语言上,表现

  主义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破坏传统语法,经常省略动词、冠词甚至主语,以不相连贯的意象并列创造奇特的幻景。

  约翰尼斯·贝歇尔约翰尼斯贝歇尔

  约翰尼斯·贝歇尔是德国最重要的表现主义诗人,也是左翼表现主义的代表,早年参加德国共产党。他早期的作品包括两卷集《崩溃和胜利》(1914),表现旧世界的崩溃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衰退。他破坏德语语法结构,采用奇特的比喻和怪诞的形象。诗中的意象如“肌肉开花”、“关节震响”、“天空青铜色的暴风雨”、“口里涌出的硫磺烟雾”等,为德语诗歌开拓了新的风气。十月革命以后,贝歇尔投身东欧的共产主义运动,风格也转向古典格律的抒情诗。1945年他出任东德文化部长。发表过的作品包括《搏斗者》(1911)《成为兄弟》、(1916)等。晚年出版大量理论著作,包括《保卫诗歌》(1952)《诗的原则》、(1956)。

  戈特弗里德·贝恩戈特弗里德贝恩

  戈特弗里德·贝恩出身于神父家庭,他对旧世界的揭露达到警世骇俗的程度。他在名作《夫妻经过癌病房》中,把世界看作一个停尸场、一个癌病房。和贝歇尔一样,贝恩在语言上也颠覆传统语法结构,创造新词汇。既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又有乌托邦色彩。二战爆发后贝恩曾一度拥护法西斯政权,二战后退出诗坛。重要诗集有《停尸房及其他诗作》(1912)《肉:诗集》、(1917)等

  乔治·特拉克尔乔治特拉克尔

  乔治·特拉克尔出身于奥地利商人家庭。和前两者不同,特拉克尔的诗歌具有显著的唯美和哀艳的色彩。其名作《出自深渊》先描绘黑雨淋过的麦地,孤立的黑色树、绕着空茅屋呼啸的风、村旁拾落穗的孤女等等客观环境以投射自己的心境,接着直接抒写自己是远离阴森村庄的影子,额头是冰冷的金属,蜘蛛搜索着他的心,在荒野向天使呼救。特拉克尔作品并不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无法面对残酷的战场而导致精神失常,后因用药过量而死。

  表现主义小说

  表现主义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语文学中有过广泛的影响,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成就最高的小说家。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其小说多表达世界的荒诞、人性的“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意义。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以及《变形记》(1912)等。《诉讼》是卡夫卡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名为K的人物莫名其妙的被捕

  开始,到最后莫名其妙被杀害而结束,全文弥漫着荒诞和梦幻般的氛围。主要人物K本身就是一个异化了的现代人的代表,他的孤独感、疏离感、充满矛盾的思想和行动表明了他的“现代性”。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小说中揭露人性“异化”主题最深刻的作品。小说讲述主人公在社会异化力量压迫下蜕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的故事。卡夫卡的小说通常深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司法制度为代表整个统治体制的腐朽、人际关系的冷酷淡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从哲学角度看,他的作品表现了现代世界的荒诞、无理性、不可认识以及个体生命的孤独无靠、无所归依。可以说,西方人充满幻灭感的“现代意识”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体现。

  基本特征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语言风格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随心所欲地使用新奇的语言,奇特的倒装、定冠词的省略、词语的重复、扭曲句子结构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过于紧张而急促的节奏,藉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情感情绪。影响据1980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表现主义打响了二十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它是那些中产阶级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尽管“表现主义”一词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指20世纪初期发源于德国的一个运动,但这一术语可以用来泛指某些艺术家,他们试图表现感觉者的本质,而不是被感觉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就几乎有多少表现主义流派,不管他们把自己叫做象征派、意象派、超现实主义派或是荒诞派,他们都无例外地企图表现独特的人类思想,而不是思想所观察的物质世界。

  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

  主义的反拨,它的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此外还有美国的尤金·奥尼尔(1888-1935)瑞典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奥地利的格奥尔格·特拉克尔(1887-1914)、弗朗茨·韦尔弗(1890-1945)、捷克的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等。奥尼尔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他是从现实主义走向表现主义的。他的戏剧注重表现人同生存环境的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寻,善于用“思想外化”手法揭示人的复杂心理和精神状态。他的《天边外》(1920)《安娜·克利斯蒂》、(1920)和《榆树下的欲望》(1924)是三部现实主义作品。《琼斯皇》(1920)和《毛猿》(1921)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毛猿》反映了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中工人的境遇,探讨了现代人的归属与命运问题。主人公扬克是现代工人的形象,也是不断探索的人类精神的象征。扬克的抗争,代表着人与命运、人与异己力量的抗争。全剧用从“笼子”到“笼子”的象征性剧情框架表现主题,并着力于通过内心独白展示人物的心理冲突。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他的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走向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他的《到大马士革去》1898-1904)是(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该剧通过主人公内心独白、梦幻与现实的混合表现人物内心精神的发展历程。《鬼魂奏鸣曲》(1907)让死尸、鬼魂和人一起登场,以荒诞的情节、离奇的舞台形象,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隔膜和欺骗性。恰佩克是一位科幻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善于用虚构的情节和戏剧冲突,揭示现实中的矛盾,通过动物或某种幻想的形象来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科幻小说《鱿鱼之乱》(1936)运用虚幻、讽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描绘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小说把幻想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讽刺性的夹叙夹议中阐发主题。他的《万能机器人》(1929)也是表现主义小说的著名作品。

  

  

篇二: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

  ClassifiedIndex:UniversityCode:10075U.D.C:NO:20090745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ArtsGermanexpressionistpaintingresearchCandidate:LiHuaSupervisor:Prof.MingJing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DegreeofArtsSpeciality:FineArtsUniversity:HebeiUniversityDateofOralExamination:May,2012摘要I摘要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西方艺术文化的一块瑰宝,面对传统绘画形式与同时代绘画风格流派的影响,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选择兼容和分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身的性格魅力,依托绘画范畴内的形式对内心情感和人类心理世界进行探索,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论文主要阐述和论证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首先从表现主义历史阶段的变迁来看,其中主要的几个发展阶段可以以艺术中心地划分为德雷斯顿、慕尼黑和柏林,与传统写实绘画相比,这些艺术家们更主张内心情感真实性;另一方面,从绘画本身范畴内的形象特征色彩表现以及材料质感等造型语言的几方面来分析,以表现主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典型作品为依据,剖析绘画范畴内审美特征;再接着进一步寻找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形态的理论依据,最重要的就是支持与影响表现主义绘画情感表现的美学思想以及德国本民族性格,最后经过同类对比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一样关注情感表现的法国野

  兽派和中国的写意画,从而进一步明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关键词:表现主义情感形式AbstractIIAbstractInthe20thcentury,Germanexpressionistpaintingisatreasureofthewesternartculture.Facingthetraditionalpaintingformandcontemporarypaintingstylesinfluence,expressionistartistschosecompatibleandseparation,andintheprocessoflookingfortheirownpersonalitycharm,relyingonthepaintingcategoryintheformofemotionandhumanmentalworldtoexplore.Theyrepresentastrongthemecoloremotionintheaestheticprocess.ThisessaymainlyexpoundsanddemonstratesthetwentiethCenturyGermanexpressionistaestheticemotion.Welookatthepaintingaffectivechangesfromhistoricalevolutionofexpressionismatthefirst.ThemainseveraldevelopmentstagesaredividedintoDresden,Munich,BerlinandVienna.Comparedwithtraditionalrealisticpainting,theseartistsadvocatesemotionalauthenticitymore.Ontheotherhand,ouranalysisofpaintingwithinthecontextofrealaestheticemotionsfromthefollowingseveralaspects,suchasthepaintingitselfwithinthecontextoftheimagefeaturesofcolorperformance,Textureandmodelinglanguage.And

  thenlookforthebasisofexpressionistpaintingartform,themostimportantisthesupportandinfluenceexpressionismpaintingemotionestheticsthoughtandtheGermannationalcharacter.Atthelast,throughcomparisonwithsimilarGermanexpressionistpaintingsFrenchFauvismandChinesefreehandbrushworkwhichallofthemarepayattensiontoemotionalexpressiontofurtherclarifytheGermanexpressionistpaintingsbecomeanindependentschoolofaestheticemotionalcharacteristics.Keywords:expressionismemotionform目录III目录引言.................................................................................................................................1第1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41.1起源.........................................................................................................................41.2德雷斯顿.................................................................................................................71.3慕尼黑.....................................................................................................................91.4柏

  林.......................................................................................................................12第2章绘画范畴中的典型特征..................................................................................142.1形怪......................................................................................................................142.2色浓......................................................................................................................172.3质纯......................................................................................................................20第3章理论基础的追溯..............................................................................................233.1理性的激变...........................................................................................................233.2直觉思维...............................................................................................................26第4章同类对比..........................................................................................................304.1非“安乐椅”.......................................................................................................304.2非“写意”情怀...................................................................................................33第5章情感的限制与升

  华..........................................................................................37结语..............................................................................................................................39参考文献..........................................................................................................................40致谢..............................................................................................................................41引言1引言“表现主义”一词的出处十分模糊,其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它与野兽派有密切联系,曾经就有评论家形容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为“表现派”绘画。在1911年柏林分离派展览上,法国艺术家布拉克、弗拉曼克、毕加索以及杜飞等人(野兽派和立体派的画家们)都被人们给以“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称号。同年,理论家威廉沃林格发表的一篇文章《关于表现主义者》,从中认定表现主义者除了指法国艺术家们还包括德国的艺术家们,这种模糊的定义首先就让很多艺术家本身并不认同这种分类。1914年,保罗费希特尔在一篇专著里明确了表现主义的定义:表现主义代表德国的反印象主义运动,是和法国的立体主义平行的派别,并且指出“德雷斯顿和慕尼黑分享着成为这种新艺术衍生地的光荣”。①在文章中我也认同这种分类,表现主义仅代表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不包括法国野兽派、立体派的“表现性”艺术,也并不涉及延

  伸到80年代后德国美术中复兴的新表现运动。与其他西方艺术流派相比较而言,国内有关德国表现主义的著作不是很多,其中语言表述比较详实的有《表现主义艺术家》和《20世纪德国艺术》,是了解德国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还有一些画集形式的著作,如王林、黄茂蓉、刘朴的《新表现画风》,崔庆中的《表现主义》等,前者的优势在于语言文字翻译得详细而且全面,对于研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画作的资料。有了后者画集的补充,才使我在论文的写作中更加充分和肯定的论述。由于德国表现主义的复杂性,很难通畅的论述,如果按时间顺序论述,那么艺术家个体是断代描述的;如果按艺术社团或者艺术中心来划分,那么时间顺序必然是有混乱的。《表现主义艺术家》是德国沃尔夫-迪特尔杜贝的著作,为张言梦所翻译。沃尔夫-迪特尔杜贝是柏林国家博物馆的馆长,专门从事美术史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专门论埃里希黒克尔和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的著作。这本书可取的地方在于对艺术家自己语言的大量引用,更加真实还原了艺术的理解力,生动鲜活而又发人深省,在已经出版的介绍20世纪德国艺术的论著中,显得精彩又简洁。《20世纪德国艺术》是德国艾森①[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1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河北大学艺

  术学硕士学位论文2州福尔克万博物馆馆长保尔福格特的著作,报刊评论它为“现代德国绘画艺术的典范著作,这本书材料详实,对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包括新表现主义按照年代时间的顺序做了一一充分的介绍,这样可以把画家和周围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使读者有更深入的了解。陈启林的期刊文章《简述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理念的变迁》,以表现主义的总体特征来划分,将表现主义划分为早期、桥社发起阶段、青骑士成熟阶段、新客观社以及新表现五个阶段,简略中显得清晰明了。从美学和民族多方面来思考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很有必要的,蒋孔阳的《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卞谦的《理性与狂迷——二十世纪德国文化》以及丁健弘、李霞的《普鲁士精神和文化》等著作,致力于德国文化的研究,趣味性的将读者引入史与思的解读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徐沛君的硕士论文《德国绘画的民族性格》专门从民族性格方面分析德国绘画艺术,很是精彩,并且能够作为德国美术史话的一部分参与“外国美术史话”丛书的编辑,其中很多论证是从外文资料的翻译而来很是可贵。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历史中有主要贡献的艺术家们,我认同以下分类做为参考:早期表现主义起源(克里斯蒂安罗尔夫斯、埃米尔诺尔德、保拉莫德松-贝克尔、阿道夫赫尔策尔)德雷斯顿发起阶段(恩格斯路德维希·基希纳、弗里茨布莱尔、埃里希黒克尔、卡尔

  施密特—罗特卢夫、马克思佩希施泰因、奥托米勒)慕尼黑成熟阶段(阿列克谢冯雅夫伦斯基、瓦西里康定斯基、弗兰茨马尔克、奥古斯特马克、保罗克利、海因里希坎彭东克、阿尔弗雷德库宾)柏林、维也纳客观阶段(马克斯贝克曼、莱昂内尔法宁格、恩斯特巴拉赫、路德维希迈德纳、奥斯卡科柯施卡、席勒)谈及20世纪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如果避开法国后印象派以及野兽派的话,是片面的;如果不涉及德国民族本土绘画历史中写实主义、浪漫主义顺延形成的严谨理性的性格,是残缺的。所以除了对影响表现主义绘画形成的美学思想作追溯之外,本文同时顾及了同时代艺术中心法国的绘画流派风格与之对比,探究了德国传统绘画精神与之顺延并变化的情境。在中国的三十年代,鲁迅就曾将表现主义的版画艺术介绍到中国,意图宣传民族觉醒与反抗精神,文章将会把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写意画做一种俯瞰式的比照,这会显得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引言3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对于德国表现主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具体到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主张和作品,论文中并不做全方面的介绍和论证,表现主义绘画做为一种既有的普遍的艺术思潮存在,在此仅以一般倾向性的态度从总体特征上作分析和研究。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4第1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西方表现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在组

  织上,其中包括几个风格不同主张不同的艺术团体组织,也包括一群具有革命精神的德国本土艺术家以及抱有同样态度聚集在德国的外国艺术家们,而且这些组织和艺术家的政治倾向和艺术探索上并不一定相同,甚至在美学思想的评论上也对表现主义绘画有认同和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所以对于每个画家的每个派别都应该做出具体分析来区别对待。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的在模糊中冲出的直觉性思维情感,让德国艺术变得比以往任何艺术形式都更迷离幽邃更有吸引力。本章主要按照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发展的几个时期的不同艺术聚集中心地来评析,主要分为一个早期起源阶段和三个艺术中心地(德雷斯顿、慕尼黑和柏林)共四个小节,浅谈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基本情况和大致发展方向。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整个历史风貌中,应该说是一直在不断地兼容和分离同时代的艺术形式中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像桥社、青骑士那样成绩显著的艺术团体,这些艺术家们努力尝试着去探索和构建一种更趋同于自身的真实情感世界,以一种批判的哲理精神去抨击西方社会广泛压抑的社会心理基础。1.1起源西方的审美艺术文化发源于古希腊,艺术家的职责和兴趣点在于穷究自然,对他们来说美是感性的,应该用理性精神来追求美,分析美,方能实现理想完美主义的精神愿望。14世纪自乔托以来的古典写实主义,对于画面中明

  暗,透视,体积结构的探索是绘画唯一的使命,直到19世纪随着光学的发展与东方艺术的交流,推动了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风的成立。凡高和高更可以说是表现性绘画道路上的革命者,是无信仰中的信者,画面中狂热的色彩和笔触暗示着生命的颤动,出于内心原始本能的感官被调动出来,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看到他们试图摆脱一切理论上的固有模式,绘画开始倡导要顺从自己的本能来绘画,他们想用一双原始的、第一次的“像儿童一样的眼睛”来看世界。这种反理性的审美特征产生的表现性绘画语言,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来说是黎明前新希望的曙光。第1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5弗兰西斯弗兰栔娜曾说过“在我们被‘文明’几乎带到了毁灭的边缘时,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发现了无法摧毁的力量……”①早期表现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酝酿着的。物极必反,14世纪以来一直被信奉的客观的写实主义绘画对于理性、节制的德国画家们来说是一种束缚和压抑,因为坚韧的理性精神的另一极端是狂热好战的直觉冲动。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出现,得到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们的肯定,蒙克的绘画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且先于表现主义出现,可以说他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人物,他神秘象征的哲理性绘画方式揭露了人性中扭曲和痉挛的真实一面。这正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期望的表现形式。在世纪交替之际,是德国一代艺术先驱们艺术生涯的起步阶段,

  德皇意旨把持下的艺术形式只认可代表皇室官方立场的历史画和风俗画,虚假的神话和传说被具有反抗意识的艺术家们撕下面具,在各艺术聚集地纷纷开展了艺术“分离派”运动。在慕尼黑,反对官方艺术(维尔纳权威领导的官方艺术)的艺术家们组建了反艺术家联盟社团,意在通过对法国印象派艺术的理解促进国际艺术交流。在柏林,带有反君主制倾向的绘画作品同样遭到官方冷遇,这种分歧推动了柏林分离派的成立,并且由马克思·利伯曼任会长,利伯曼拉拢了各地优秀的艺术家们加入到他的组织中,还举办了关于蒙克、塞尚、凡高和高更等人的联合画展。这种后印象主义对德国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们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后印象主义的理论和观念。对早期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自然风景的孕育,社会现实的压破和宗教的感染力三个方面。德国优美怡人的自然环境滋养着艺术家们的视觉环境。像是具有淳朴气息的自然风景地达豪尔沼泽、沃尔普斯韦德和戈佩尔恩等,是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受后印象画风明显,画面中没有描绘个人,也不涉及任何戏剧性,艺术家们从本土的自然风景入手,提炼出明快、鲜活的色彩,平面化的二维空间构图。其中保拉·莫德松-贝克尔获得了公认的成功,就和她热爱并痴迷着这里的自然风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形式和色彩”的伟大是她终身的奋斗目标,在她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块与

  面以平涂的形式的结合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整体,自然环境中的色彩与形象以她特有的情感表现出来。罗尔夫斯、黒克尔、康定斯基等早期作品中,大多也都是以自然风景画开始①徐沛君.德国绘画的民族性格[C].第20页,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入手,对大部分表现主义艺术家来说,自然风景的可视性远比文学作品的领悟来的直接的多。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很大一方面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体验。图1贝克尔《风景》相比自然环境更加理智和清醒的意识来自于人类的现实生活状态。从德意志国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里,德国国内急剧膨胀的备战状态使个性极端的德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危机。现实的生活给德国画家们心灵的的撼动,使得他们的画面与这个昏暗的时代一样显得沉重、阴暗许多,即便是用鲜亮的颜色也充斥着骚动和不安,支离破碎的形象与狂野辛辣的线条,是为了更侧重表现一个自我内心反照的世界,一个真实的充满残酷的世界。在灾难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表现主义艺术家焕发出责任感与使命感,即不得不用扭曲的形状和强烈的色彩来反应黑暗现实,宣泄内心的情感。朴实本真的宗教信仰也是感染艺术家们的一方面,宗教的精神是神圣的,包容痛苦的,在绝望的边缘给人生命的美好希望。埃米尔诺尔德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淳朴的原教

  旨主义者,他曾在孩子般年龄的时候就许愿要为上帝写一首赞美诗,后来代替赞美诗的是几十幅极富感染力的宗教画。他的第一幅宗教画《最后的晚餐》就是在他大病初愈不久后所画得,通过这次冥思苦想对生命的体验似乎让他触摸到了宗教的精神,画面中的形式被单纯的简化,通过色彩和光线来诠释他对信仰的想象力和记忆。乔治鲁奥的画则带有明显的宗教情绪,粗黑的线条分割出来的块面中闪烁着教堂般神圣的光华,在关注腐败现状的同时更渴望信仰带来的精神永生。6第1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图2诺尔德《最后的晚餐》1.2德雷斯顿在德雷斯顿有这样一个口号被提出:“相信发展,也相信新一代是些致力于创造并愉快生活的人,所以我们召集全部青年。像肩负着我们未来希望的青年一样,我们要为我们的姿态和我们的生命向陈旧而故歩自封的势力夺取自由。我们需要像我们自己一样的每一个人,这个人直接并毫不失真地复制那驱使他去创造的任何东西。”①这是恩格斯路德维希基希纳在1906年为桥社起草发表的纲领性宣言。桥社是一个由德国青年艺术家组成的联合团体,由基希纳和弗里茨布莱尔、埃里希黒克尔、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四个学建筑的年轻学生发起,做为年轻学生的他们或许没有什么称赞的技法和经验,就像宣言里所言,他们热爱艺术,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共同为之奋斗的艺术目标,他们的目标除了追求自然的和

  谐和色彩的对比之外,更多的开始觉醒到“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严格的构图,强烈的形式带有青年意识的鲜明特征。随着桥社的成熟,诺尔德曾经加入过桥社后来退出,虽然他曾经被桥社选为会员,但是时间不久后就主动退出了,在根本问题上他一直是个单干者,他依靠自己的本能去寻找最本质的东西。在桥社后期还有瑞士和芬兰的一些艺术家以及弗兰茨内尔肯、奥托米勒加入过桥社,但是他们的活动大都仅是参加桥社展览,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密切的程度。经过几年的时间后,桥社成员们的个性渐渐发展成熟并且顺利的走上了自己的道路,社团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已经抑制不住艺术家的施展了,在1913年虽然7①[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1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8桥社宣告解体,但桥社的成员们通过对艺术目标的追求和努力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通过它们的合作实现了德国新艺术形态。桥社团体的出现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发展阶段的一大阶梯,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反抗意识,其主要做法和主张都值得我们去认识。版画的制作与宣传是桥社团体的一个显著成就,就像纲领宣言里提到的一样,桥社的成员们并不是在自己狭窄封闭的画室里孤芳自赏的,他们试图吸引并接纳有革命意识的社会公众成为他们的“被动成员”,而且每年都会给这些参与人制作一

  份印有关于桥社活动和他们自己的版画创作的刊物—《桥社文件夹》,通过这种对自己版画作品的大量复制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木刻在此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正当性,黑白分明线条硬朗的木雕形式正是桥社成员们期望的艺术表现魅力。在对待木刻的态度上,黒克尔就很着迷于这种方式,虽然其他几个成员显得与他的热情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并不影响木刻这样一种艺术传播手段已经走向公众并被一部分公众所认知。桥社的成员们的共同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在关于绘画风格问题的沟通上很值得后人去借鉴。虽然他们是同学校的学生,生活方面来往很密切,起初也都是在一起创作作品,但是他们总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分开数月后再重新聚集,这样既能保留个人绘画风格的独立性又可以在沟通中接受其他成员的批评,增加和吸取经验。对于速写的练习也是他们成功的一条捷径,桥社成员们大都偏爱速写而且能够运用自如,在模特频繁的更换姿势的过程中快速的画成速写,在这个短时间内能够从自然心态中衍生出来一种偶然因素,将这些偶然因素经过理智分析后得到的新鲜形式感是他们最大的收获。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应该说,年轻乐观而且积极向上的绘画热情是桥社成功的重要原因。桥社艺术作品的主要题材大都是室内的裸体人物或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的裸体画,自然空旷的自然风景中的人体纯洁而富有生命力,颜色单纯浓重多用简单的平

  涂方式,这正是桥社画家们想要传达的—反学院的自由乐观的新生代的感染力。米勒的作品柔和,雅致,含蓄,主要是人物和风景,他一直努力描绘出自然和人类之间本质的和谐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以最可能的简洁性去表现我对风景和人类的体验”。他的裸体绘画有着深思熟虑的二维风格,但是轮廓仍然是圆润,雅致和和谐的。基希那一直都是一个追寻自己绘画梦想的流浪者和隐士,他的艺术全部第1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沿着简单化和扩张的二维平面画的方向,向清晰地轮廓和纯平面的涂色方向推进。《无鞍马的骑手》清楚的反映出基希纳的意图,优先使用色谱上相互临近的色彩,使画面拥有更强的光效。他从新兴的立体派中学到了集中空间表面和以带三角的形状表现出来的方法,但他并没有遵循布拉克和毕加索全套放入体积表达法,他要表现的是人和强大生命力的存在,表现出精神和物质之间前所未有的协调。图3基希纳《无鞍马的骑手》另一种绘画内容则是马戏场和音乐厅等场所的人们,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比,这两种看似处于两种不同形态中的人碰撞在一起,等同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是自然与腐朽的社会资产阶级的对抗,进而也使他们更接近一种革命的“新人类”,这是一种向禁锢的资产阶级观念宣战的勇气。如果说诺尔德的灵感来源于原始朴实的自然力量,那黒克尔就是从城市中挖掘出了神经质的心里感

  染力,黑克尔属于比较克制的表现主义者,他早期的绘画强调抒情的色彩,后期的具有方,尖形状的油画体现了桥社的艺术风格。黑克尔探求的是事物的秩序,是由事物之间的张力导致的均衡,他稳定驾驭了多交构图,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示光线,受战争影响,他的绘画中更显现强调出身体与精神遭受压迫时导致的某种情绪。1.3慕尼黑“新艺术家联盟”是1904年慕尼黑的艺术家们建立的,他们的目标是“在德国内9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10外组织展览,通过讲座、出版物和其他类似的手段加强他们的影响”。①但是聚集在新艺术家联盟的画家们,并不一定是因为风格的统一,更多的是因为目标的相似性。与德雷斯顿的桥社相比,慕尼黑的新艺术家联盟虽然也有着“将所有革命和激进分子吸引到自己的团队来”的目标,但在他们的团体成员中,艺术能力显得参差不齐很快就难以控制,两年多后便迅速决裂。离开新艺术家联盟的康定斯基联合的马尔克和明特尔在1911年举办了青骑士编辑部成员展览,“青骑士”社团也由此得名,通过这次展览康定斯基还拉拢了马克、佩希施泰因、坎彭东克和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加入他们的组织。展览在第二年以《狂飙》的身份在柏林展出时,《狂飙》的组织者赫尔瓦特瓦尔登又增加了几个艺术家克利、库宾以及雅夫伦斯基的作品。青骑士成员力量的增大,青骑士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理念也越来越成熟,然而随着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青骑士不得不终止了活动,艺术家们各自分散开来。从青骑士团体的构成特点来看,围绕在慕尼黑活动的青骑士社团中的艺术家,除了德国的本土画家,还有一些外国的画家,而且在青骑士的艺术家中有部分人与法国一些国际流派联系密切,有的人在流派划分上也有多重身份,比如参加青骑士活动的克利也认为是抽象派画家,库宾也认为是超现实派画家。成员组成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骑士的社会影响力度,青骑士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像桥社成员们那样形成一种共同的风格,而是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期望艺术的多样个性化。从青骑士团体的艺术目标来看,做为《青骑士》年鉴编辑的康定斯基道出了青骑士社团成立的目标,他们并没有企图要形成一种联合一致的团体风格“各类艺术互相之间以及所谓的艺术与民间艺术、儿童艺术之间致命的隔绝,艺术与人种学之间的差别,树立于在我们看来是如此密切相关,甚至一般无二的各种现象中间的牢不可破的墙壁。”②青骑士做为一个组织出现的,更多的是想把所有具有个性理想意识的艺术家们的各种努力聚集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力量引起社会和民众的注意。从青骑士团体的艺术主张来看,围绕青骑士艺术活动中突出才华的艺术家们与以往的桥社、艺术家联盟相比,青骑士的画家们更致力于揭示抽象的精神,将艺术从客①[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83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②[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90页,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观物质中解放到更为广阔的心灵领域,更倾向表现一种音乐性、戏剧性的抒情画面,图形是象征世界的主要形式。青骑士艺术家们的作品同桥社画家的作品虽然同样具有淳朴的特性,但是这种纯朴带着一种温馨的音色的上层建筑感。康定斯基是青骑士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个优秀的画家,还是个伟大的美学理论家,他的理论主张对其他艺术家们来说很是受用。康定斯基认为我们应该去反对唯物主义,精神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并且号召人们“离开当前的,没有精神的生活,转向无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实体和思想。”面对心灵,无论是颤动还是共鸣,所有的精神情感都应该而且只能是抽象的。表现在绘画上同样是这样的,绘画思维的抽象性是通向内心精神世界的桥梁,所以我们在康定斯基的画面中看到的是纯粹的一根根自然形态的横线或者是竖线,一块块接近三角形或者圆形的零散片段。在克利的黑白素描中,自然的风景内容只有线条的诠释,线条被翻译成原始黑暗潜能的体验,是释放自我跨越所有阻碍后达到纯净的精神天堂,就像马尔克希望的那样“用心灵去师法造化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图4康定斯基《构造IV》在青骑士艺术家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趋向呈现出一种接近音

  乐的节奏感,或者说是戏剧性的抒情魅力,哈特曼强调这个团体有着“中欧的浪漫心灵”,只有通过幻像解释记忆的片段,从抽象的高度来看人与客观自然世界的关联,画面的形式才能贴近真实又神秘的内心情感。马尔克画的动物,以流畅的线条表情和具有结晶光芒的色彩11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12在充满轻捷矫健的节奏感中不可分割的完美协调着。康定斯基更是对勋伯格赏识有加,绘画与音乐是那么的相似,无论色彩还是形体都可以是具有内在音响效果的音符,绘画诠释着音响作用的视觉效果,那样的戏剧性和扣人心弦,让人不得不神往,好似在幻象面前一样。1.4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政治形势变得十分复杂,为了反抗德皇威廉二世支持下的官方艺术,在德国首都柏林,以它优越的经济机会吸纳各地的艺术家来此地聚集,“柏林分离派”成立,其主要成员包括:巴拉赫、贝克曼、法宁格、康定斯基、佩希施泰因、珂勒惠支、蒙克、诺尔德、马蒂斯、罗尔夫斯等。同时,由于柏林分离派中年龄较大的成员占大多数,这样的结构导致少数青年的不满,在佩希施泰因的倡导下创立了有青年艺术家组成的“新分离派”,其成员包括桥社的画家们和诺尔德以及罗尔夫斯。马克尔在文章《德国野兽派》中曾认可柏林新分离派的中心地位。在展览前言里可以了解他们的纲领“每一个物体只是一种色彩的交流媒介,一种色彩的合成物。而且作为一个整

  体作品,不光瞄准来自大自然的印象,而且针对情感的表达。科学和模仿为了支持原始的创造而再一次消失了。”①新分离派中对于年轻艺术家成员的要求很严格,需拥有顶尖的才华才有资格成为其中一份子,这种苛刻的条件将桥社的一些成员拒之门外,最终导致了它的解散和分离。当时的瓦尔登已经是新艺术运动的鼓动者之一了,他拉拢的柏林新分离派其中一部分成员加入到了自己身边。他所创办的艺术周刊《狂飙》是一个较成功的具有高效应广告手段的杂志了,维也纳的奥斯卡科柯施卡是他的第一个合作者,此后还有桥社及青骑士的成员加入进来参加他所举办的展览。瓦尔登为人很有谋略,行事果断锐利,这是影响他在艺术界获得成功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过于频繁的展览和用意明显的广告宣传引起成员内的不满,瓦尔登举办的展览几乎在能够展览的任何地方出现,不局限在德国,而且在斯堪的纳维亚、伦敦甚至东京出现。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常被人冠之“新客观社”的称号,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更具有战争的硝烟色彩,受政治影响明显,用写实的手段描绘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有着愤①[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1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世嫉俗的情绪,这也并不是排斥抽象的手段,而是让抽象的语言服从客观真实的要求,更注重细节的真实性。虽然画面中的形

  象有表现存在着的主要特征,但物的本质早已从中脱离出来,出现了与日常实践生活中不同的,属于内在物质自身的强大力量。贝克曼的作品“永远是领悟现实生活体验的比喻,它的真理隐藏在黑暗里”。经过战争磨难的科柯施卡,显现的则是他生理与心理受到双重伤害后,矛盾的剧烈的挣扎意识,从他的画面中看到,人们一个个的裸露着身体,纵情而且恐怖,在高色调中形象的范畴已经扩大化,有真实的成分,也有反射的一面。图5贝克曼《夜》这种冷嘲热讽的揭示社会丑陋现实的手段,在形式上接近客观现实的描绘,但是比起艺术形式更重要的在于艺术的目的,即通过面面来赤裸裸的暴露出对已经畸形扭曲的社会现状的抗争。格罗斯讽刺的描绘柏林夜生活的黑暗面,辛辣、幽默中是对社会甚至人类的嫌弃和厌恶,尽管这种艺术主张在工人们看来是怪诞的脱离实际的,相反受资本家所青睐,因为它很适合新工业社会的坏境。13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14第2章绘画范畴中的典型特征在德国历史上,20世纪是一个政治上充满纷争割据的动乱年代,而在绘画领域,却是一个精神文化硕果累累的革命与创新的年代。德国艺术家们将架上绘画引入到一个反映人类真实情感的新纪元,这时候在社会生活中原有的假象被撕裂开来,流露出一个更加真实的内心世界。弗兰茨·卡夫卡说:“目标只有一个,我们称之为路的东西就是犹豫”。①德国表现主义的画家

  们就是以这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活力意识来本能的创作着。可以这样说,20世纪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既是对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分离,也是对与它同时代绘画风格的一种兼容,这时候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就好像逻辑与科学那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关系。如果拿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来对比的话,我

  

  

篇三: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

  一战后世界形成一股现代主义思潮在美国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产生作为战胜国人民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却目睹了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

  世界电影史之德国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电影

  世界电影史展示: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电影文案历史事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时代印记与社会背景,特定的时代背景不仅影响社会事件与国家命运,更影响着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独立的、会思考的灵魂。因此在探究文艺作品以及当中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时,我们绝对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人们整个的思考与探索的精神状态。而说起欧洲先锋派电影,说起“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我们不得不探讨起的是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中,除了极小部分的民族解放与国家自卫目的之外,其余的参战方都怀有野心勃勃的政治经济利益。战争历时四年多,战场浩大,战线苦长。生死是一瞬间的事,但是伤痛却是一辈子的。战争之后,战胜国职权者忙着瓜分利益,战败国职权者忙着复仇与重兴。但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每一方的人民,不仅他们的生活受到影响,他们的心理与精神状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戕害。这些充满苦闷、怀疑、恐惧的人们,他们没有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但是他们想要表达,想要转化这样一种情绪。于是,这个战争时代下的文艺与思想产物附有浓重的时代印记。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时代的作品风格各异,诞生了许多流派与大家。一战后,世界形成一股现代主义思潮,在美国,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产生,作为战胜国人民,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却目睹了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他们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文学、建筑等领域上,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先锋派文艺思潮相继泛滥起来,而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出现了衰退趋向。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开始兴起,中国深受世界现代主义思潮以及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像。

  而在大洋彼岸的欧洲,诞生了法国的“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流派,德国的“表现主义”“写实主义”流派。这些流派风格最初均显现与绘画上,继而影响文学、建筑、戏剧、电影,不仅在当时的各个文艺领域产生巨大感染力,甚至到了今天的文学电影艺术也受其影响。

  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其艺术作品往往充斥了更为饱满的心理倾述与表达,并且这种心理常常表现为恐惧、怀疑、绝望。德国表现主义事实上是资本主义在一战后经济衰退的产物,随着1924年后经济好转,社会相对稳定后表现主义也衰退。表现主义强调写本质、写思想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自然主义印象主义。

  和许多的文艺流派首先发源于绘画一样,表现主义最初也出现于绘画界。表现主义的绘画代表作有蒙克的《呐喊》、《圣母玛丽亚》、《病中的孩子》等。《呐喊》一画应该最被人所熟悉,从《呐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压抑、恐慌情绪,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扭曲。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导致了真正的戏剧革命,代表人物有剧作家魏德金德,托勒尔等。托勒尔的作品《转变——一个人的搏斗》,描写了作者自己内心转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中,作者证明自己过去的爱国热情实际上是一种罪恶,从而从战争的支持者转变为战争的发对者。

  表现主义的文学代表人物,有德布林,卡夫卡等。最为人知的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作品有《城堡》、《审判》、《变形记》等。其中《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而德布

  林的代表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小说被搬上银幕,它用“表现主义手法很现实主义地描绘了生活在污垢中的底层人群和罪恶的生存环境。”德布林的小说结构特色影响了许多作家,布莱希特和格拉斯都视他为“老师”,而格拉斯就是后来声誉很大的电影《铁皮鼓》的原著小说作者。

  在战败德国动荡不安的阴影下,以隐喻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焦虑、恐惧与苦闷,崇尚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主义电影将这一主题通过影像语言表达了出来。

  表现主义电影是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在上世纪的十年代到二十年代统治了德国文艺。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

  有电影学者认为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特别是德国知识分子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在表现主义电影中,与人物形象相关的表现性往往延伸到场面调度的每一个层面,包括人物表演,场景布置,灯光照明等。风格化的平面使不同的元素在场面调度中显得协调统一,扭曲和夸张手法在这里得到最普遍的运用。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哲学渊源来自于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斯特纳的神秘主义。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不仅从思想主题上,也从叙事结构与方式上给予了表现主义电影人很大的启发。

  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有:1、题材上,以暴力、谋杀和死亡为主要内容。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2、影像上,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多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使用特殊的拍摄角度,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较大。3、表演一般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4、重视艺术效果,着力挖掘电影特性和电影表现手法,并在布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5、包含浓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在表现人生悲剧、残酷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讽喻性。

  表现主义电影的开端始于电影作品《卡里加里博士》,由罗伯特?维内导演。它标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卡里加里主义”也成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卡里加里博士》在叙事上富有创造性的主观

  表现,被克拉考尔评价为:“即使在今天,电影叙事也没有能够普遍地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卡里加里博士》属于首映后不久就被奉为经典的影片,1920年代时就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不断有人对这部电影进行剖析,但是没有人模仿它去拍摄电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残酷而极端的。

  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还有《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导演:弗莱德立希-茂瑙)、《三生记》(《大都会》导演:弗立茨-朗格)、《泥人哥连》(导演:保罗-威格纳),《蜡像陈列馆》(导演:保罗-莱尼)等,其中《蜡像陈列馆》也被称为表现主义电影的最后一步影片。他们同样表现谋杀、死亡和暴力等,同样突出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

  茂瑙导演的影片《日出》是他到美国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本片标志着默片时代最高艺术水准,也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创作巅峰。茂瑙对光影的触觉非常敏感,在默片时代所营造的画面构图,不单为大多数导演仿效,他的作品在今天也具有非常大的魅力与价值。茂瑙也被称为“光与影一代宗师”。

  事实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

  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而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他们思考的驱动力来自于战败后德国破败的现实,工业社会的冷漠资本膨胀对人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思考的姿态——面向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发问。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则是全人类的愿望。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对现实不满,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助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

  表现主义导演注重塑造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主观镜头是表现主义常用的手法,表现主义电影人轻视局限于客观的写实,强调表现

  “主观的现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的真实”。他们通过对个体内心真实的揭露,达到对一个社会群体真实的揭露的目的。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深远。从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都受其影响,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逊?威尔斯也受表现主义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的电影中时常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手法,事实上,表现主义已经成为电影艺术常用手法或者风格。

  事实上,在表现主义电影人物中,有一部分人并不是表现主义风格与手法的忠实拥护者。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卡里加里博士》的编剧之一卡尔·梅育,可以说是德国无声电影中一个最富于个性的电影人。他出生在一个因赌博而破产的商人家庭,做过商贩、流浪画家,并且据说还当过演员;在大战期间,他当了兵。由于他的行动反常,曾经被送进精神病院去治疗。因此在他的剧本中,掺杂了他个人的经历,例如,精神病院、性犯罪、节日市集上表演的玩艺等。他的剧本的中心思想,按照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说法,是对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卡里加里博士为象征的权威的反抗。

  但是卡尔梅育摆脱了表现派一贯的表现风格与公式,他开始脱离表现主义的轨道,于1921年写出《后楼梯》,由保罗.莱尼导演,成了第一部"室内剧电影"。他将古典舞台戏剧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概念搬到电影中,创立了室内剧电影。其中最出名的代表作是由茂瑙导演的《最卑贱的人》。(茂瑙也曾是表现主义流派电影人)

  《最卑贱的人》改编自果戈里的小说《外套》,以喜剧的手法和结尾表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它所揭示的心理状态,和它所创造的主观镜头的视觉语言,及发展移动摄影的技术手段被誉为革新作品,也被看作是德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对世界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最卑贱的人》为代表的室内剧电影,抛弃了表现主义电影惯用的鬼怪和疯子的主题,而以社会上的小人物如铁路工人、店员

  和女仆为对象,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它的布景简单,主要是内景,人物数目很少,一般无名无姓,只以其职业为特征。它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心理刻划,镜头常常良时间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上。

  事实上,以表现小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室内剧电影,为德国电影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与表现主义相对立的风格流派。以《最卑贱的人》为代表的室内剧电影是德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虽然孕育在表现主义的土壤之中,《最卑贱的人》却有着现实主义的“筋骨”,这也使其成为德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还有:《后楼梯》、《圣苏尔维斯特之夜》等

  而在德国室内剧电影产生的同时,街头电影也已处于萌芽状态。1925年,安德列·枚邦的《杂耍场》、盖尔哈德·兰普莱希特的《柏林的贫民窟》和源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先后拍摄成功,这三部影片被看作是街头电影的真正代表作品。

  街头电影所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这些影片表现了社会的现实,以一种直接的、不尚虚饰的和客观的风格,简练的演技和力求真实的布景,来反映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逐渐表现出社会性与现实性。这类影片摒除了表现主义的疯狂与幻想,打破了室内剧的狭小世界,反映了德国电影在无声电影末期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努力。这些走在现实主义道路的电影人,他们使用摄影棚,是趋向社会现实,而不是趋向人物内心;他们使用移动摄影,是作为表现社会的客观手段,而不是人为的主观经验。因此,在电影史上,如克拉考尔把街头电影称为“新客观派”。

  20年代德国电影从《卡里加里博士》到街头电影,其中进行的美学探索,越来越趋于现实性和社会性。而欧洲先锋派的电影运动之后,也开始转向纪录电影和现实主义电影方向。

  在表现主义电影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既而在室内剧和街头电影中得到了发展,逐渐表现出现实性与严肃性,并使德国电影开始走向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的、通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道路。

  从表现主义电影到街头电影,德国电影的探索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表现主义电影致力于表现个人内心的真实,而室内剧电影逐渐偏向对社会环境的关注,直至街头电影的出现,在先前的对“内心真实”与“社会环境”的呈现与探究的基础上,街头电影更追求表现社会现实。它不同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自然主义,因为它具有一定社会背景与现实,也具有先前的探索基础,它的土壤是表现主义对内心真实的呈现,由内而外去探索外部社会的客观与真实。

  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曾被当时的人们以“卡里加里主义”作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将二者等同起来。这便突出了这部影片作为代表作品的重要地位。编剧是卡尔。梅育和汉斯·雅诺维奇为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反常规的叙事方式,影片一开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个人讲述他所经历和参与过的一段事。接下去,影片便进入了事件本身:几起谋杀引起了弗朗西斯对游戏场上施催眠术的性情怪僻的卡里加里的怀疑,但警方以查无根据否认了弗朗西斯的猜测。

  又一起杀人未遂,弗朗西斯跟踪卡里加里来到了精神病院,结果发现他竟是这家医院的院长。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觉的机会,弗朗西斯和医生们翻看了他的日记,发现了他以催眠术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进行谋杀的真相(这里运用了幻想画面)。在被揭露为凶手的时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的如同一个精神病患者。影片又回到了开始,弗朗西斯以战胜了对手结束了他的叙述。但影片并没有完,弗朗西斯再次来到精神病院,在他与卡里加里的冲突中,却向我们证实了弗朗西斯实际上是精神病院的一个病人,而卡里加里则完全是一个善良的医生,在他分析弗朗西斯的病情时,确认他的病可以治愈,全片结束。

  影片甚至不需要宇幕,仅凭视觉画面的处理就可以看懂。梅育具体地描写了一个年迈的旅馆看门人(强宁斯饰),由于有一身体面的制服而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当他被降职为洗漱间的侍役之后,自尊心受到挫伤;

  他极力地掩盖事实真相,唯恐失去人们尊重,但最终还是真相败露,精神濒于崩溃。此后作品又以悲剧转为喜剧,看门人意外地获得了一笔遗产,似乎恢复了心理平衡。虽然对这最后的处理,评论界存

  在着争议,但它却突出了作为特定人物的虚荣、卑贱的内心冲突。

  

  

篇四: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表现主义概述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其戏剧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多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大量运用灯光、音乐、假面等来补充语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捷

  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来源虽然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视觉艺术以下为20世纪初一些重要的表现主义视觉艺术家:德国:埃米尔·诺尔德、弗兰茨·马尔克、昂斯特·巴拉赫、埃里希·赫克尔、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艾恩斯特·路特维希·基希纳、马克斯·贝克曼、奥古斯特·麦克、马克斯·佩希斯坦奥地利:埃贡·席勒、奥斯卡·柯克西卡俄罗斯:瓦西里·康定斯基比利时:康斯坦特·佩尔梅克、詹姆斯·恩索尔法国:钱姆·苏蒂恩挪威:爱德华·蒙克蓝色骑士组织和桥社是比较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结社。20世纪里表现主义也对许多其他艺术家起了重要的影响,包括所谓的抽象表现主义。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自称为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或艺术家团体,而且这个运动主要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蓝色骑士主要集中在慕尼黑,而桥社则主要集中在德累斯顿(不过后来一些艺术家迁往柏林)。桥社的活动时间比较长,而蓝色骑士实际上只活动于1912年。许多艺术风格对表现主义起了影响作用,包括爱德华·蒙克、凡·高和非洲艺术。在法国表现主义与野兽派有一定的混淆。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在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是他们使用颜色的目的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这些颜色来表现感情。

  颜色的作用在于其表达能力,而不在于使用它来表达一个物件或者作品。表现主义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达自我。蓝色骑士的领导人康定斯基将这个做法继续发展。他认为仅用颜色和形状就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绪,由此他跃入了抽象主义的范畴,改变了20世纪的艺术。表现主义绘画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表现主义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涉及文艺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1,兴起:19世纪末德国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理论对表现主义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蒙克代表作《呐喊》。2,桥社时期: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代表人物:基希纳,黑克尔,配希施泰因等。基希纳代表作《柏林街景》、《市场与红塔》3,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4,新客观社: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社团,出现于1923年,代表人物: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表现主义发展简史表现主义的出现:1901年,这一词最早出现。用于在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上发表绘画评论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术语。表现主义社团:桥社(DieBrucke):1905年在德国的德类斯顿由三个年轻的大学生组成蓝骑士(TheBlueRider):1911年12月在慕尼黑成立,创始人马尔克和康丁斯基合编了一卷美学论文集,书名为《蓝骑士》,原是康丁斯基一幅画的名称,后来便成为这个团体的名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表现主义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1907)把梦魇,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源头。表现主义小说代表: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他表现主义小说是个生前无闻身后成名的人,善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涵深意。代表作:《变形记》(DieVerwandlung)表现主义戏剧代表: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主要代表现主义戏剧表作:《毛猿》(1917)、《琼斯室》(1920)曾经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936年,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当代戏剧的奠基者。表现主义绘画代表:挪威的蒙克代表作《呐喊》,俄国康定斯基代表表现主义绘画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表现主义音乐代表:阿诺尔德·勋伯格(AmoldSchoenberg,1874表现主义音乐—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表现主义绘画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表现主义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

  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推荐访问: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 德国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