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三阳脉衰于上”:三阳脉

  【中图分类号】R2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85-1672(2009)-12-0291-01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论述的是女性自然衰老一个重要阶段的特殊表现。“面皆焦,发始白”是这个阶段衰老变化的重要标志,而“三阳脉衰”则是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探讨“三阳脉衰于上”,对于防治女子“六七”之后诸多病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三阳脉衰”当包括女子脏腑经络气血整体之衰
  “三阳脉”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以高世子之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也”。[1]又说,“三阳之脉皆起于面,故脉衰于上,始则面始焦者,至此则皆焦矣,始则发堕者,至此则始白矣。”[2]若按此说,当指足之三阳,即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胆,因此三脉皆起于面。这个解释虽为阐明经义起到了开端作用,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仅足之三阳“衰于上”而使面焦发白,并且与手之三阳无关。对此,阎洪臣、高光振明确指出:“三阳脉指手足太阳、手足阳明和手足少阳六条经脉”。[3]我们知道,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是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腹,交手三阴。通过手足三阳脉在面部丰富的分布与走行情况,就不难看出,“三阳脉”当包括手足三阳六经,共六条经脉。同时,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岐,皆约于带脉,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血海,任脉主胞胎,督脉为总督,各司其职,在女子正常生理活动及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因此,“三阳脉衰”当包括女子脏腑经络气血整体之衰。
  2“三阳脉衰于上”的根本原因是女子气血不足
  对于女子“三阳脉衰于上”的根本原因,张介宾认为,女性属阴,阳本不足,故其衰老,先从阳开始,他说,“女为阴体,不足于阳,故其衰也,自阳明始”。[4]张氏之说,阐明了女子衰老原因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女子生长发育衰老的全过程受“天癸”的支配,在“天癸”的作用下,气血作为物质基础,在维持女子自身生命的同时,还承担了女子一生经孕乳等特殊功能,因此,气血对于女性本是相对不足的,又由于三阳脉皆循行于面部,当气血不足时,面部枯槁不华,头发斑白自是首当其冲的。《灵枢•五音五味》指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里就强调了女子以血为本的客观事实,然气血互生,不足于血者,必波及于气,不足于气者,又必波及于血,故气血之有余与不足并不能机械看待,分析气血在女子的生理功能特点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就不难发现,“三阳脉”之所以“衰于上”,是因为至“六七”,女子气血已相对不足,不能发挥其充荣头面的作用。
  3“三阳脉衰于上”是一个综合的症候群
  “三阳脉衰于上”是手足三阳脉气血衰弱的征象,但这只是三阳脉气血不足的突出表现,在临床中往往与十二经脉皆有关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脉的运行,气血畅达全身各部,既然有衰于“上”,则有衰于“下”,有衰于“内”,则有衰于“外”,面焦、发白只是这个综合表现的征象而已。如《灵枢•经脉篇》论述经脉之衰时指出:“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小肠手少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脊痛,腰似折”。“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汗出”。“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则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面部气血盛衰与十二经脉皆有相关:“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上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胃。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由此看来,女子“六七”不单是面容枯槁不华,头发斑白,还可有视物昏花、头晕目眩等一系列相关脏腑功能紊乱的综合表现,这些表现是全身性的,涉及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的各个方面。女子“六七”和“七七”两个阶段是表现更明显的阶段,面容枯槁、衰竭、倦怠、乏力,这正是阴阳渐衰的表现,从临床角度看,都与更年期这一个特殊阶段基本一致,而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就是其症结所在。
  4“三阳脉衰于上”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特殊的生理规律,女子在“六七”之后,月经周期或先或后,月经血量或多或少,多数无其它症状,为生理现象,也有少数女子在此期间出现心烦易怒,头晕目眩,失眠或面红,出汗等症,影响体力和工作,应加以调治。一般来说多从肾阴亏虚、肝失所养及脾肾不足立论,选用滋补肝肾、益肾健脾诸方剂治疗,见效较大。考虑女性“六七”之后,生理病理方面存在的的特殊性,对于以“三阳脉衰于上”为特点的临床症候群,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固然是重要的,但仍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协调,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就是病理状态。精、气、神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其中任何一面失常,都会影响脏腑功能。同时,人与自然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白天黑夜等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因此,应该全面把握病情,注意脏腑、经络、气血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调治。②重视辩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工作的准则,通过对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在调治女子“六七“之后诸多病症过程当中,考虑女子特有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同时,还是要以辩证论治为前提。③重视个体差异。由于先天禀赋、后天充养、饮食起居各有不同,女子“六七”之后诸病症表现各有特点,并不完全一致,临证之时务必对个体差异存在的特殊情况,综合分析,区别对待,以期提高疗效。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对某种疾病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灵枢•五变篇》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这就是说,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的不同,故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就有差别,在临床上常见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咳,都是体质的特殊性、易感性所致。④重视治未病。女子“三阳脉衰”并不完全等同三阳脉病,在“病”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临床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注意生活饮食起居精神情志等方面的保养,以保持人体正气充足,不易受外邪的侵犯,从而达到防病于未发之先的目的。其次就是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其由小变大,由轻变重,由局部波及全身。
  
  参考文献
  [1-2]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
  [3]阎洪臣、高光振.内难经选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63
  [4]南京中医学院主编.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6
  (收稿日期2009-07-20)(编辑张聘年)

推荐访问:三阳 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