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老中医张克连 从徐经世学术传承历程看老中医继承方法研究

  (1.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31;2.涡阳县人民医院,安徽 涡阳 233600)��      摘 要:纵观徐老成才之路及学术传承历程,或可为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提供某些启示和参考。关键词:名老中医;继承;中医教育;徐经世�
  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05-03��
  
  徐经世(1933~),号筱甫,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第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徐老祖居安徽省巢县西乡著名的军徐文化村,曾祖乃晚清秀才,祖父是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大家。�
  
  1 国内中医传承概略�
  
  建国前中医多为世医家庭的家传以及拜师、师徒的相承师承。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个人苦读、拼搏、厚积薄发而成才;解放后,中医作为四大国粹之一得到重视,国家先期成立5所中医学院,在国内择优招生,进行系统中医医学教育;随后各省先后组建成立中医学院,中医人才培养进入了规模化教育,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西学中热潮,让国人对中医刮目相看;1990年,国家为拯救国内老中医学术经验流失,紧急通知要求重视老中医的经验继承整理、挖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遴选名老中医,并以政府名义为他们配备高徒,制定相关要求进行跟师学习,同时各省市也把传承老中医经验作为重点来抓,并作为研究课题优先立项,呈现出中医继承发展的良好势头。�
  
  2 徐经世传承方法�
  
  徐老传承方法可谓兼而有之,既有家传、私授的传统方法,又有现代教育的经历。如此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完备了他成为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
  2.1家技私授传承�
  《礼记•典礼》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古时的医生把医疗经验作为家庭谋生的本领,将其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形成父传子、子传孙的世医。父子式的师徒关系,有着明显宗族系统的血缘传承,即所谓家传。晚清前,安徽名医辈出,尤以家传为主的新安医家引人注目。2000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遴选出中国本世纪一百名临床大家,徐老之祖父徐恕甫(1884-1964)老先生在列。徐恕甫,早年悬壶庐巢,名播江淮。他告诫后学:“仁政仁术,同为一体。余已年逾古稀,晚景无多,虽每欲集同道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然学薄能鲜,心余力拙。惟望我医界青年有志诸君,本英明贤达之智慧,苦力搜求,固当从新钻研科学,亦不能厌故抛弃宝贵中医,毋浅尝而辄止,毋畏缩而不前,以发掘我国神妙之医学。”而如今,徐经世先生也已年逾古稀,他也常常告诫弟子们:“中医学习是要悟性的。实践的提高在于悟。搞好中医继承需要我们刻苦学习,用心体会,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积累,在实践中不断升华。”[1]�
  徐老先生幼年先在其父徐少甫的教导下,从研读《四书》、《五经》开始,旁至诸子百家之言,为其以后学习中医理论打下良好的古文字基础,稍后则在祖父徐恕甫的言传身教下,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等开始,再后精读经典名著,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典籍,反复研读《医学心悟》、《临证指南医案》等指导临床医著,深刻领会祖父辨证思维和处方用药技巧。徐经世之父医业学成,惜于30余岁即英年早逝,一身技能和学识也随他而去。倘天假以年,必成大业,痛哉!�
  2000年,徐老利用诊疗之余,偕徒弟数名,对祖父徐恕甫的遗存手稿进行抢救性整理,安徽省教育厅列入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此为安徽省对老中医的发掘整理研究立项开创了先河。祖父遗留的大量医案、医话和临证心得手稿,字字玑珠,难得至极,徐老便结合往昔的言传身教,参阅遗存手稿进行整理,出版了专著《中医临床家――徐恕甫》,2003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徐老尚启学历代诸多名家,如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崇尚丹溪滋阴学说,提出了许多弘扬医理独具风格的观点。�
  2.2 院校教育传承�
  我国中医教育的历史,历来虽以师徒传授为主,但不排斥正规化的中医教育。早在南北朝即有政府开设的专门医学教育机构,目前,我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院校教育为中医教育建立了正规专业的学校办学体制, 不仅实现了中医教育的大规模、 高效率办学, 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专业人才, 而且促进了中医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既保存了中医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科学指导思想,同时加速了中医与世界的接轨。徐恕甫于1956年起任安徽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一边临床,一边在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安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员,自行编撰《伤寒浅解》教材4册,为全省招收的进修学员讲授经典课程。徐经世先随祖父调动举荐到学校深造,毕业后任安徽中医学院内科教授,为学生以及附属医院实习生讲授临床课程,同样以临床为依托,理论指导临床,再从临床升华理论,两者结合,反复经临床、教学和实践的历练。现代院校教育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较好地完成了与现代教育制度的接轨。假若能在此基础上注重中医学术本身特点的传承,正确引导、发挥学员的能动性,那么,造就成批的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是完全可能的。�
  2.3 政策指令传承�
  徐老先后被遴选为全国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培养了多名优秀继承人,如陶永、卓思源、樊巧云等。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下发“人发[1996]58号”文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给每期500名老中医每人选配1~2名中青年业务骨干之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以达到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之目的。遴选的继承人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后,报人事部、卫生部备案。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师承教育包括院校中研究生的教育,是在专业基础教育及实践之后的继续医学教育。�
  再之,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在1999年12月及2004年也先后下发文件,由政府指令性要求培养“安徽省跨世纪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江淮名中医”,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出面主持拜师仪式,随后实施3年的培养计划,每年进行20余项指标之考查或考核。徐老也是这项工作的指导老师,且学生最多,如张国梁、韩宁林、王化猛等均是其学徒。国家和各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均提出了重视和支持中医文献的收集、保护、整理以及有独特疗效中医诊疗技术的发掘和利用。2007年7月18日,安徽中医附院也专门下文成立了“徐经世名老中医研究室”,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助手,进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总结,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与全国各地一样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3]。�
  鉴于徐老培养人才的成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2006年授予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授予徐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光荣称号。�
  
  3 徐老传承历程的启示�
  
  有调查显示,偌大的中国,著名中医不足500人。现在大多数中医医院里,上世纪60年代培养的多数中医,早已不会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而且从业人员从民国初期的80万人缩水到现在的27万人,其中能运用中医看病思维的不到3万人[4]。在众多人感到中医传承危机之时,剔除某些社会成分,徐老的传承历程或可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
  3.1 突破文字关�
  中医古籍文献是以古文字写成的,和现代白话距离较大,又流传辗转,版本繁杂,字词驳错,诠释者既多,言人人殊。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古籍文献就不易读懂,也难于读深。在《名老中医之路》所辑 97家中,明确表达了私塾学习经历的有58家,占总人数的60%。古今精于医者,无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础医是楼,文理不通则医理难明,学好古文当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之一[4]。�
  3.2 打下经典关�
  《名老中医之路》所辑97家中明确强调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与背诵者多达 87家,占其中90%[5]。王琦教授也曾对近现代112家名中医成才因素做探讨,其规律是无不以熟谙经典为本,以奠定学术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旁及各家,博及医源。所以加强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文献学习,培养传统思维模式,将中医放到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才是中医传承的当务之急。湖北中医学院陈国权教授还沉痛地指出:“再过10年左右,当中央首长及外国总统患重病,在经西医治疗无效时,我们很难拿得出能独立于西医之外治病的像蒲辅周、叶心清、岳美中这样的名老中医了!”[7]。�
  在徐老的书橱中,至今仍整齐摆放着厚厚一摞祖辈三代的中医经典古书手抄本,徐老说,传统的中医一般采用师带徒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可现在的中医教育大部分都在教室与实验室进行的,许多学生眼高手低,不注意经典的学习,认为只要实验成功了,就可以去治病。但是,许多学生毕业后,连一张完整有效的中药处方都开不好,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3.3 确立思想关�
  没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没有顽强的自立精神,没有刻苦钻研的毅力,没有高度的责任感,都是无法成为精诚大医的。中医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任何反对中医、玷污中医,甚至是取消中医的奇谈怪论都无法让一个中医人动摇,徐老这么告诫学生和弟子们。�
  中医基础教材随着不断改版,中医信息日趋减少,思维模式越来越偏离中医,有专家曾公开称教材编写丧失了中医的灵魂――传统的思维模式,以致5年教育未见中医宗庙之美,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不能够用中医思维方式临证看病,那么辨证施治不过是说教而已[8]。试想,学生每天如此这般的被教育引导和灌输,能否胜任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发扬?许多老中医感叹,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来,即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那么,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传人,还是中医掘墓人?著名老中医李今庸曾作诗一首喟叹:“吾人生性太愚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卅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7]《中国中医药报》载文称,甚至是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则难以称为真正中医了[9],可见让学生们确立中医姓“中”的思想,是何等重要。�
  3.4 尊古创新关�
  昔年学术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圈子局限;加之各承家技,秘而不宣,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时下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不但要有知识经验,而且要全方位地搜集证据,分析、运用证据,还必须通过研究去创造证据。毋庸置疑,创新开拓精神是实践循证医学当然也是中医学的客观需要。熟读经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承接薪火,并在遵循中医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中医这个独特的体系里,创新首先应强调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徐老说:“中医药特色是中医屹立世界之林的立足之本,失去此特色,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1]而今恰恰相反,一些人没有进入中医圈子便高呼要跳出圈子,这是对中医的一种漠视和亵渎。山东中医药大学独出心裁,近年创办“中医少年班”和“传统型中医”本硕连读班[10],志在培养一批掌握中医理论精髓,会看疑难病的传统型中医,为中医留下命脉,实乃中医之幸事。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建突破地域界限、跨地区拜名师的师承新模式,集体带、带集体,点面结合,引入高等教育,也当是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11]。�
  曾有研究对20世纪前半叶96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加以概括,得出他们成才的基本经验是:通晓人文,构筑学医通途;精读经典,从正门进入医学堂奥;名师引渡,是成才的捷径;随师临证,临证与读书交叉,及早获得扎实的独立应诊能力;善思明辨、终身好学,不拘门第、兼收并蓄;重医德修养,追求德医双馨[12]。�
  徐经世先生的传与承不仅仅表现在医术上,他在医德、医道和治学方法诸方面的传承也值得我们今后去进一步学习探讨。�
  
  参考文献:�
  [1] 卓思源,陶永,王化猛,等.奋蹄岐黄,发古说今――徐经世老中医同青年中医谈临床[J].中医药通报,2008(1):42-43,51.�
  [2] 郑恩元.中医是成熟的科学[J].科技中国,2006(2) :84-87.�
  [3] 曹丽娟.近年中医院自办师承教育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06(12):72-75.�
  [4] 沈柬贝.中医药陷入传承危机[J].医药世界,2006(9):22-23.�
  [5] 李如辉.著名中医药专家成才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244-246.�
  [6] 王琦.读经典,做临床,是造就新一代名医的必由之路[J].中医教育,2005(2):81-83.�
  [7] 郝光明.百年后还会有中医吗[N].现代教育报,2001-9-21(A�1版).�
  [8] 步瑞兰.中医思维模式培养与研究生的继承创新能力[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122-123.�
  [9] 于丽珊. 专家为中医教育出谋划策[N].中国中医药报,2005-4-29(004版).�
  [10] 刘燕玲.薪火相传说中医[N]. 健康报,2006V11-8(002版).�
  [11] 杨志敏,毛炜,陈海,等.现代创新师承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4):255-257.�
  [12] 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6):402.�
  (责任编辑:姜付平)

推荐访问:经世 传承 继承 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