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进展性心衰

  1 病因病机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刘爱平认为和郭腊飞心衰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阴虚)亏虚为主,瘀血痰阻水停为标,认为心衰的病位虽在心,但“五脏相关”,他脏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既可成为心衰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反之又可因心衰致他脏的功能损害。张建伟认为,慢性心衰多为久病正气亏虚,心气、心阳不振,鼓动血脉无力,心脉瘀阻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心肾阳气亏虚,标实乃瘀血阻闭心脉,正如《伤寒明理论。悸》篇所说:“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动而悸也。”张艳教授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心血瘀阻、痰饮内停为主,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为心阳虚,“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气”,“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故提出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衰。马金等认为慢性心衰初期多为气虚血瘀,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心脉瘀阻,此期以气虚血瘀为标。中期多属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证,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末期多属心阳虚水泛证,治疗当以益气温阳、通经利水为主。

推荐访问:心衰 中医药 进展 治疗